例谈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神思”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比重。如何依据感知——理解——想象——反思感受的过程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传统的文学理论观点指导教学,有茅塞顿开之感。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揭示了文学艺术构思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指出作家的神思(想象活动)始终与客观物象结合在一起。既然作家通过“神与物游”创作出作品,那么阅读欣赏又何尝不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领悟作品呢?
  一、转文字为图景,领悟隽永意境
  优秀文学作品是“物——神——言”的交融物,形象化是其语言特征。语文教学应力求把形象化语言构成的图景,以生活的意蕴打动阅读者,使之感悟作品意境的深远。
  比如“四·一二”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大地之时,多少知识分子感到苦闷彷徨,将感情诉诸笔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彼时的感触。作者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让“淡淡”哀怨——不满之情流露出来,尤让人欣赏的是荷塘和月色这两组清幽、淡雅、传神画面。理解作者怎样将眼前景象与生活现实形成的感悟诉诸笔端是教学的关键。因而教学时应依据“神与物游”的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1.播放录像,整体感受
  背景介绍后,放此文录像。朦胧的圆月,下垂的柳条,田田的荷叶,淡雅的荷花,作者那情文并茂、清新雅远的语言转化成一组组栩栩如生的画面。徜徉于文字间品尝其“图画美”,这是悟象的条件,能让同学们在一定的客观形象上展开联想,丰富想象。
  2.激疑悟象,体会意境
  “一千个读者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欣赏者展开想象探索与发现形象奥秘的能力因人而异。教学中,笔者可采用设问激疑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作者为何夜里赏荷塘?白天要做要说的是什么?此时的他是“自由人”,彼时的他有自由吗?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作品,感悟作者“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的精妙所在,认识当时的环境,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各人的感悟与作品形成涟漪:“李大钊不也是教授,为何朱自清却跑到荷塘躲避现实?”“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讲台上带着愁容的身影”;“荷塘虽美,就是朦胧点,白天看不是更好吗?”……大家犹如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凭心悟出一组组画面。教师在肯定同学们悟象的同时,指出生活画面毕竟是零乱纷杂的,我们应领悟作家是怎样通过“神与物游”从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使之产生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呢?作者不满现实又难以超脱的矛盾心情又借助哪些景物流露?扩展性的发问,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由异转同,指向了作品的意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日的荷塘太明艳太显露,作者的不满之情虽真实存在,但并不强烈,彼景与此情悬殊太大。静穆的荷塘和朦胧的月色则恰到好处地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构成隽永意境。
  3.品味语言,察着力处
  《荷塘月色》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除精妙构思外,亦得力于高超的语言技巧。帮助学生透过精妙语言去品味作者“言授于意”的用心着力处是讲授者的天职。研习描写月色一段时,反复的朗读,月下花与叶像洗过牛乳般的画面,引起大伙的兴趣:“不能朗照的月下,景物像笼着轻纱,逼真极了”、“‘梦’字用得更绝,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感?”笔者的提示,使学生陷入沉思——也许构想着“梦”的图像,也许感悟着由物及人的妙处,也许思索着为何用梦写情感……梦,不就是作者不满现实又无法逃避的朦胧情感的写照吗?
  为此,教学过程应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品味上,即领悟作者构思时神与物达到高度统一,借荷塘美景反衬社会环境的黑暗、丑陋,寄托对自由美满生活的追求,不与世俗同流之情的神来之笔、用墨着力之处。
  二、透烟云模糊处,练就艺术眼力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陈述作家在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对文学作品教学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做法。
  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乍一看似乎是诗人借月宫传说寄托出世之情,但为何又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感情变化之大,令人难以捉摸。这时,可借提问启发学生:诗人被贬前在哪里做官?小序写“兼怀子由”,既然是“兼”,那还有什么呢?问题一易一难,便于学生思考“琼楼玉宇”不正是朝廷的象征?“乘风归去”与“不胜寒”正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写照,难怪宋神宗读至此发出“苏轼终是爱君”的慨叹。
  《祝福》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好一个烟云模糊处,一向以程朱理学自居的四爷怎会任凭对联脱落、字典松散?随着学生对疑问探讨的深入,不难悟出是介绍时代背景的妙笔:辛亥革命的冲击,使这位老儒生也动荡得难于“心平气和”地去研读《四书衬》之类的书,只好听凭对联的脱落。
  所以说,教者的责任是于烟云模糊处,启发点拨,炼就学生艺术眼力,也就是“枢机”,枢机已通,烟云能不显露吗?接着就可以在探寻艺术境界的幽胜中谛听作者跳动的心声。
  三、变感悟为技能,神思倾注笔端
  语文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若作品教学只停留在上述方面,容易误导学生,以为阅读只是想想、议议就足够了。
  《文心雕龙神思》说:“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学生的想象能力由被动转为主动并不断增强时,虽未必达到“万涂竞萌”,至少也会心思跃动,浮想翩翩。笔者以为这正是形成技能的契机。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出人意外又不悖情理的结语,委实激起读者想象的浪花:玛蒂尔德得知后,反映怎样?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仿佛成了树林,鸟儿吱吱喳喳,好一个形象思维的契机!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补写玛蒂尔德得知真相后的反映,或改写她在舞会上出尽风头而又没丢那挂项链后的境遇。有了口头上的想象做基础,经过努力,学生实践了各自独特的读写。
  由对艺术想象的感悟到技能上的飞跃,学生的想象能力跃上新的台阶。这正是语文教师辛勤耕耘所祈盼的果实啊!
  当然,语文教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法绝不可枯燥单一。而文学作品教学,则可把探讨作者艺术想象思路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借此激发和丰富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则不失为一种可行之法。
  (作者单位:新沂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沃土,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可以说,和谐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徜徉在和谐、宽松、美不胜收的课堂里,去欣赏、体验语文课堂带给他们的和谐美。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呢
期刊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校方应积极创建宽容的工作生活环境.教师自身学会生活,学会辩证法.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Quartz SplintTM高强度石英纤维夹板固定前牙的临床效果,为治疗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应用Quartz SplintTM高强度石英纤维夹板对32例慢性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鲁·赫伯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明确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语文教师是最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幽默手
期刊
语文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但同样也离不开生成的一面,老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就可能产生灵感的火花和思维的碰撞,课堂的精彩往往从此开始。  案例一:  今天早上起床,嗬!好大的雾呀!我“腾云驾雾”来到学校,忽然有一个想法,学生都亲身体验了这场雾,何不上一节即兴写作课呢?于是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先拿出五分钟来写作,描写下雾时早上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学生们迅
期刊
一、走出“自主”误区  《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自主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不难理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看法,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自主”就是“把课堂的话语权完全还给学生”,“学生”应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上老师少说甚至不说,教师仅是课堂学习
期刊
本文通过对团体操队形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从数学角度出发,运用数学方法对团体操队形进行设计,解决了以往团体操队形设计繁琐、复杂的问题,为准确设计团体操队形提供了科学
本学期领到人教版2009年3月第1版2011年5月第1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彩色版)时,随即从头到尾翻阅了一遍,发现其中许多地方与以往所用的教材不同,于是将其与人教版2007年3月
期刊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对某二本院校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篮球技术提高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并从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和外部因素三个层面来细致分析.统计结
写作不仅是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思维训练.大学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宜以"过程教学法"为主,辅之以"成果教学法",这样做是为了最大可能地利用两种不同方法的优点,扩大学生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