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分析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现状的基础之上,尝试在互联网+视域下从开发具体课程、改善教学方式、构建考核模式和形成反馈机制四个方面对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 沟通 表达 课程 改革
现今,高职课程改课如火如荼,互联网+下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也顺势摆在了高职教育者面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解为“8项核心能力”,其中,“与人交流能力”位列八项能力之首。而作为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开设“沟通与表达”课程是顺应现代社会和现代职场对高職学生的内在要求。《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八大发展任务”中的第七大任务是,“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文件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因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降临,原有教育教学理念急需进一步更新与发展,特别是如何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沟通与表达”课程建设中去,如何设置具体课程,如何采用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体系等问题,都急需进行探索研究。
一、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实施现状
1.课程教学的现状
学会正确灵活的运用沟通与表达技巧是学生走上成功的捷径,是学生融入社会、顺利进入职场的基础性条件,是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的关键。因此,“沟通与表达”课程被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并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来推进其的不断完善,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侧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的职业特色不够明显而不利于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过于传统,课程的考核流于形式而不能实质性的检查其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无法有效地达成。
2.课程学习的现状
自媒体、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沟通与表达的欲望。但是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思维应变能力欠缺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在公众面前胆怯拘谨、慌乱紧张,表达中心不明确、思路不清晰,词不达意、表达不清等。当今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电话、电脑、网络、邮件、微信、QQ等电子表达工具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如何正确使用众多的工具来提高自身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学生还很茫然。这具体体现在课堂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中,学生还是要么简简单单运用电子表达形式,要么还是传统的文本表达方式。
3.课程对接需求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对接社会需求、企事业需求、职场需求。虽然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职场模拟等等教学方法,但是因为课堂教学互动机会不均衡、教学环境限制使得模拟存在大量的虚构、职场评价体系不能有效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加之教学内容追求面面俱到无法体现针对性,所以,导致课程对需求的对接处在表面化、形式化,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当然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也无从得以实现,而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动力慢慢地变得疲软。
二、互联网+下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措施
1.开发“沟通与表达”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
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具体课程来支撑。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虽然有《应用写作》、《沟通与表达》、《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但是课程的开设往往只从这些课程中选取一门或者两门课程进行开课,而这些远远达不到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所应具有的系统性、广泛性、针对性、职业性等等要求。因此,开发“沟通与表达”的具体课程,构建其课程体系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任务。在此,有必要首先指出:沟通与表达能力,不仅是指口头方面能力,也包含书面方面能力。因而,课程开发既要重视写作能力也要重视口才能力,既要重视通识性的基础课程,也要开设与专业课程建设、职业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既要保证课程开课时间的量上要求也要推进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进行设置,不能进行一刀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处理好传统课程内容和职业课程内容,以及理论学习量和实践学习量等问题。总之,能否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能否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成为了开发这个课程体系中具体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
2.改善“沟通与表达”课程的教学方式
作为高职课程,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沟通与表达”这类课程的现实情况是,内容多、课时量少,传统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授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两方面同时抓,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因而,有必要开发新的教学方式来做相应补救工作。如能将作为重要的技术和辅助工具的互联网、自媒体等技术引入此课程,将能使原来必须要师生在特定时空进行的教学转变为可以较少受到时空限制,使教学更加具有互动性、实践性。如此,我们需要:加强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引入,重视慕课、微课等课程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自觉采用自媒体技术、智能手机功能融入其课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知识性学习在课外,能力训练性学习在课上;巧妙建设教学资源库,不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选取内容新颖且具有较强时事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等纳入教学资源库,学生甚至往届学生也可将其内容纳入教学资源库。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不但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这将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极大欲望和热情,当然,也为其它教学方式比如职场角色扮演、模拟职场等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教学资源。
3.构建“沟通与表达”课程评价考核模式及其指标 具体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变化了,与其对应的评价考核模式及其评价指标也应随之变化。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多元思路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如,可采用大数据定量评价等等。在这种技术下,开发出来的考核模式及其评价指标,必将更能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会进一步促使教育走上公平公正之路。当前,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简简单单地电子版数据统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快节奏、客观性需要,时代发展已经将在线开放课程、大数据等引入到了教学中来。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国家层面的有智慧职教、职教云等在线开放课程,企业层面的有云课堂、超星学习通、乐学在线等等课程。而且,各个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如信息化教学比赛等等课程改革活动。因而教学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这些教学方式变化本身也兼具了课程评价考核模式及其指标体系的建设。
4.形成“沟通与表达”课程的相关反馈机制
教学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需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如何进行有效地评教,有效地引导学校、教师准确及时发现教学规律、教学问题,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功能,我们有必要构建课程建设的反馈机制。此中道理,虽然众人皆知,但是,在传统课程建设中,此项工作却很难实施,不是因为人为因素流向主观就是客观原因无法监管。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将极大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能及时对采集、汇总的信息实施大数据分析,并能将分析的结果实时反馈给相应的部门和个人。这必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良性循环。当然,这种反馈主体必须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企业、行业等。这些反馈主体要做到充分地信息反馈及其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反馈平台。对此,互联网+技术的引进就成为了必需。“沟通与表达”课程,作为语言类课程,在评价体系上更加应该多元化,方能是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三、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实施保障
“沟通与表达”课程,作为系统课程,涉及面比较广、事情也多。如将上述四个方面的改革落地,需要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晚上,其中特别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校层面,学校应该成为此次改革的主要抓手,需要统筹部署,系统管理,与企事业共建共管,协调校内校外各个方面的工作;二是系部层面,系部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落地工作,既要做好与企事业行业等部门的具体业务对接,也应该做好教师培训、学生管理以及实训等工作;三是学生层面,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受益、终端者,既要适应改革的要求,也要积极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并接受相应考核。
总之,本文只是尝试对“沟通与表达”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虽然提出了一点改革想法,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5G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沟通与表达”课程将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陈连锦.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何兰玉.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12).
[3]屈桂梅.交流与表达课程情境学习策略探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4]谢丹影.浅谈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5]许宪国等,职业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与综合职业素质课程改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张宏建(1976- ),男,湖南沅陵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职业教育。(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東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互联网+下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D201714)
关键词:高职 沟通 表达 课程 改革
现今,高职课程改课如火如荼,互联网+下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也顺势摆在了高职教育者面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解为“8项核心能力”,其中,“与人交流能力”位列八项能力之首。而作为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开设“沟通与表达”课程是顺应现代社会和现代职场对高職学生的内在要求。《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八大发展任务”中的第七大任务是,“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文件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因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降临,原有教育教学理念急需进一步更新与发展,特别是如何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沟通与表达”课程建设中去,如何设置具体课程,如何采用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体系等问题,都急需进行探索研究。
一、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实施现状
1.课程教学的现状
学会正确灵活的运用沟通与表达技巧是学生走上成功的捷径,是学生融入社会、顺利进入职场的基础性条件,是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的关键。因此,“沟通与表达”课程被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并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来推进其的不断完善,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侧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的职业特色不够明显而不利于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过于传统,课程的考核流于形式而不能实质性的检查其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无法有效地达成。
2.课程学习的现状
自媒体、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沟通与表达的欲望。但是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思维应变能力欠缺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在公众面前胆怯拘谨、慌乱紧张,表达中心不明确、思路不清晰,词不达意、表达不清等。当今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电话、电脑、网络、邮件、微信、QQ等电子表达工具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如何正确使用众多的工具来提高自身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学生还很茫然。这具体体现在课堂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中,学生还是要么简简单单运用电子表达形式,要么还是传统的文本表达方式。
3.课程对接需求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对接社会需求、企事业需求、职场需求。虽然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职场模拟等等教学方法,但是因为课堂教学互动机会不均衡、教学环境限制使得模拟存在大量的虚构、职场评价体系不能有效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加之教学内容追求面面俱到无法体现针对性,所以,导致课程对需求的对接处在表面化、形式化,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当然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也无从得以实现,而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动力慢慢地变得疲软。
二、互联网+下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措施
1.开发“沟通与表达”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
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具体课程来支撑。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虽然有《应用写作》、《沟通与表达》、《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但是课程的开设往往只从这些课程中选取一门或者两门课程进行开课,而这些远远达不到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所应具有的系统性、广泛性、针对性、职业性等等要求。因此,开发“沟通与表达”的具体课程,构建其课程体系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任务。在此,有必要首先指出:沟通与表达能力,不仅是指口头方面能力,也包含书面方面能力。因而,课程开发既要重视写作能力也要重视口才能力,既要重视通识性的基础课程,也要开设与专业课程建设、职业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既要保证课程开课时间的量上要求也要推进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进行设置,不能进行一刀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处理好传统课程内容和职业课程内容,以及理论学习量和实践学习量等问题。总之,能否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能否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成为了开发这个课程体系中具体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
2.改善“沟通与表达”课程的教学方式
作为高职课程,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沟通与表达”这类课程的现实情况是,内容多、课时量少,传统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授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两方面同时抓,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因而,有必要开发新的教学方式来做相应补救工作。如能将作为重要的技术和辅助工具的互联网、自媒体等技术引入此课程,将能使原来必须要师生在特定时空进行的教学转变为可以较少受到时空限制,使教学更加具有互动性、实践性。如此,我们需要:加强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引入,重视慕课、微课等课程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自觉采用自媒体技术、智能手机功能融入其课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知识性学习在课外,能力训练性学习在课上;巧妙建设教学资源库,不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选取内容新颖且具有较强时事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等纳入教学资源库,学生甚至往届学生也可将其内容纳入教学资源库。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不但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这将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极大欲望和热情,当然,也为其它教学方式比如职场角色扮演、模拟职场等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教学资源。
3.构建“沟通与表达”课程评价考核模式及其指标 具体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变化了,与其对应的评价考核模式及其评价指标也应随之变化。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多元思路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如,可采用大数据定量评价等等。在这种技术下,开发出来的考核模式及其评价指标,必将更能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会进一步促使教育走上公平公正之路。当前,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简简单单地电子版数据统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快节奏、客观性需要,时代发展已经将在线开放课程、大数据等引入到了教学中来。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国家层面的有智慧职教、职教云等在线开放课程,企业层面的有云课堂、超星学习通、乐学在线等等课程。而且,各个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如信息化教学比赛等等课程改革活动。因而教学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这些教学方式变化本身也兼具了课程评价考核模式及其指标体系的建设。
4.形成“沟通与表达”课程的相关反馈机制
教学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需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如何进行有效地评教,有效地引导学校、教师准确及时发现教学规律、教学问题,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功能,我们有必要构建课程建设的反馈机制。此中道理,虽然众人皆知,但是,在传统课程建设中,此项工作却很难实施,不是因为人为因素流向主观就是客观原因无法监管。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将极大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能及时对采集、汇总的信息实施大数据分析,并能将分析的结果实时反馈给相应的部门和个人。这必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良性循环。当然,这种反馈主体必须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企业、行业等。这些反馈主体要做到充分地信息反馈及其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反馈平台。对此,互联网+技术的引进就成为了必需。“沟通与表达”课程,作为语言类课程,在评价体系上更加应该多元化,方能是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三、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实施保障
“沟通与表达”课程,作为系统课程,涉及面比较广、事情也多。如将上述四个方面的改革落地,需要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晚上,其中特别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校层面,学校应该成为此次改革的主要抓手,需要统筹部署,系统管理,与企事业共建共管,协调校内校外各个方面的工作;二是系部层面,系部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落地工作,既要做好与企事业行业等部门的具体业务对接,也应该做好教师培训、学生管理以及实训等工作;三是学生层面,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受益、终端者,既要适应改革的要求,也要积极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并接受相应考核。
总之,本文只是尝试对“沟通与表达”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虽然提出了一点改革想法,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5G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沟通与表达”课程将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陈连锦.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何兰玉.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12).
[3]屈桂梅.交流与表达课程情境学习策略探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4]谢丹影.浅谈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5]许宪国等,职业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与综合职业素质课程改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张宏建(1976- ),男,湖南沅陵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职业教育。(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東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互联网+下高职“沟通与表达”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D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