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法的理论视野(笔谈)

来源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wzj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是民族生活的智慧沉淀,是共同体理性自缚的规则体系,是历史长河中"变"与"不变"的浑然一体。法律致力寻求的是超越和扬弃公共政治生活的不确定性,确认、保护并追求更为美好的理想秩序。法律学者则是发现、解释、建构这一理想秩序的智识主体,不仅有指导精细司法的守护之责,更有襄助理性立法的创制之需。法律学者以保守审慎为职业美德,其核心要义在于,洞明法的变与不变。因应时代之变,以分寸拿捏得当的审慎智慧把脉时代,为全部法律学者尤其公法学者之职分与使命。始于1840年的中国法治现代化在具体部门法层面取得了有效的技术积累和制度成就,但宪治层面的宏观理论体系与制度架构则仍然处于复杂的演进之中。2018年修宪是这一演变进程的当代节点。作为公法学者,我们深刻理解宪治关涉古今中西文明之大端,以及本国政法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因而难以比拟具体部门法的移植仿效功夫,而必有自身独立、整体之理解与创制。历史传统与时代性必然构成宪治思考的背景和限定因素。2019年恰逢建国七十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其中蕴含的中国宪治精神要素与制度脉络极其丰富,而理论解释、论辩与建构之空间亦极其开阔。中国宪治精神从救亡图存演进为民族复兴,并有进一步拓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文明宪治趋势,而汇为世界法治现代化进程之亮丽部分。同时,中国宪治精神之探讨仍需高度关注及汲取英、美、德、法等国宪治精神之比较经验。有鉴于此,云南大学法学院于2019年4月12日举办主题为"时代变迁与公法学者的使命"学术研讨会,邀集国内有代表性及深入研究的公法专家学者共同切磋研判,推动中国公法科学的理论多元化对话、竞争及富有内涵的发展,并对中国宪治的改革进步略尽绵薄之力。本刊精选其中优秀发言稿件,以"新时代公法的理论视野"为主题汇集成一期专题笔谈,以飨读者。此专题笔谈分别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端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王恒、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邬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讲师贺亚宜、云南大学法学院讲师刘敏、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杨尚东共同完成。
其他文献
论述了近郊小城镇在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以西安市零口镇为例,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从产业、城镇、人居三方面,探讨了提升城镇质量的措施,旨在使三者有机融合,实现以产业为
结合当前绿色机房建设的特点,在传统数据机房建设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IT节能技术和模块化设计,将绿色空调协同控制、机房环境监控与能耗管控、智能综合控制融为一体,充分提高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到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至60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仅为20%左右。建设山青、水
以西部大省四川省为例,选取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创新与研发等6个一级指标,人均GDP、人口密度等21个二级指标,利用AHP-BN方法对21个市州的
研究区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上,通过区内地质地球化学初步研究,显示:区内含矿元素可能来源于壳型物质混合,区内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矽卡岩型矿床,该区岩石中具有较高的地球化学背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问抵多问”的艺术效果。散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问题”设置的高
近年来多词单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语言是由多词单位构成的,习得多词单位能够帮助二语学习者促进语言的流利性和地道性。一种在特定语体中重现频率高且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功能性建筑正逐年增加,各参建方对施工方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证的因素之一
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董成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实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人才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身与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