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刀锋看笔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猛龙碑》是魏碑的代表,有不少精良的拓本,是碑帖刻、拓对比研究的良好范本。文章列举了《张猛龙碑》的各种拓本,并从刻、拓的角度分析了《张猛龙碑》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以进一步了解其原貌,这也是对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学碑方法的具体运用。
  關键词:《张猛龙碑》;启功;刻碑;拓本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有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1]这里虽然只讲到魏碑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但“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是对魏碑学习方法的精辟总结。他认为在魏碑的学习中,要结合书法墨迹中的用笔方法,来还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经镌刻成石前的书丹效果,这也被不少碑帖学习者奉为书法学习的箴言。
  学习碑帖多是参照拓本,但拓本在传移原石的书法时,有直接在碑刻原石上拓下的拓本,也有翻刻后再制作的拓本,而后者又一次经过刻工的转载,距离真迹就更远了。即使是原石上直接制作的拓本,由于拓本的传拓时间早晚、工艺高低、装裱精粗等差别的存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要想真正学习到碑帖的精髓,就必须“透过刀锋看笔锋”,还原碑刻书法最为原始的面貌。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数种早期的善、拓进行比对,如果原碑还存世的话,还要与原碑、原石进行比较,以互相弥补不足,更加全面地呈现出碑刻书法的信息,还原其比较原始的面貌。同时,原石和拓本的比较也是考据、研究和鉴定拓本真伪的重要手段。
  《张猛龙碑》(图1)是魏碑的代表,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碑石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也有不少精良的拓本,因此可作为碑帖刻、拓对比研究的良好范本。201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黄宪之的《〈张猛龙碑〉刻拓对勘》一书,就以《张猛龙碑》与原石与明拓精本进行对勘。全书主要对比了原石照片与杨思胜藏本高清图片,并在书末后记中,采取五种版本原拓与原石对勘,列举了原石尚完整、清晰,而拓本已看不清的字和一些早期拓本尚能见、而原石已损的字,说明原石、拓本对勘来复原碑石书法原貌的重要性。更有新意的是该书在文末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结合大数据的多重微处理器及同步高速运算技术,构建日趋完整的原石和拓片大数据库,同时再利用反向推理运算,还原碑刻未损之前的情况。另外,也大致介绍了如何利用科技进行研究的步骤,并提出原石取像存档的迫切性。可见,该书的写著有很大的新意,为我们研究碑帖提供了更深、更宽的视野。
  1 《张猛龙碑》简介
  《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记载了张猛龙任鲁郡太守时的政绩,特别是兴办教育推行教化的成就。碑上并无书写者的姓名,碑阳二十六行,正文二十二行,题名与时间占四行,每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二列。碑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现存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并大力提倡民间刻碑纪事,在中原各地留下了大量的民间书法碑刻作品。魏碑作品种类、数量巨大,但艺术价值却长期没有被重视。《张猛龙碑》的记载最早见于赵明诚的《金石录》,一直到明末,赵崡著《石墨镌华》评其:“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碑首正书大字十二,尤险劲,又兰台之所自出也。”[2]之后才开始被推崇(图2)。
  清代以来,随着金石学和考据学的快速发展,对此碑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清初帖学家以“书法之眼”来看待《张猛龙碑》,在注重其史料价值的同时,亦认可其审美价值,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其笔法的历史渊源。乾嘉时期,阮元在理论上提出了“南北书派”“北碑南帖”的论断,极力推崇北碑,认为碑版都是原刻,且下真迹一等,比南帖更加可靠。到了晚清,书家对《张猛龙碑》进一步推崇和取法,康有为更是推崇到极致,认为此碑是“正体变态之宗”[3],言:“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又说:“《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吾于行书取《兰亭》,于正书取《张猛龙》,各极其变化也。”[4]启功先生也极力赞扬《张猛龙碑》,其《论书绝句》云:“出墨无端又入杨,前摹松雪后香光。如今只爱张神冏,一剂强心健骨方。”更赞叹道:“张猛龙碑于北碑中,较龙门造像,自属工致,但视刁遵、敬显隽等,又略见刀痕。惟其于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5]
  《张猛龙碑》在魏碑中属于中性书风的代表作,在笔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劲拔、纵逸雄强,用笔以方为主,兼用圆笔,方圆兼备。其结体以纵取势,略呈鼓侧之态,中宫紧密,四周笔画伸展幅度大,结体严谨,字形趋长,横画坚实,方起方落。笔势呈左低右高、左紧右松状,正中见奇,敛而能纵,刚峻险劲,精能造极,姿态翩翩,秀丽而含蓄。其碑额、碑阳、碑阴书法各不相同,力求变化而相互辉映。同时,此碑书写技巧丰富,独具风格特征,包含了魏碑中的典型笔法与结构。它上承东汉《张迁碑》、三国《孔羡碑》的方严峻利的书风,具有龙威虎震之势;同时又以俊利刚健的风格,开唐欧阳询、虞世南一派书法之先导,是北朝碑刻书法中难得的精品。
  2 《张猛龙碑》拓本的分类
  《张猛龙碑》石质细密,虽经近1500年风蚀摹拓,但多数字仍然字口清晰,神完气足。该碑传无宋拓本,所见最早为明初拓本,现所能见到的旧拓本均为剪裱本。关于传世现存的《张猛龙碑》的善本,据孟宪钧先生[6]所见,大致可以分为四等。
  第一等为明拓本,除纸张、墨色、题跋等因素外,考据上称“盖魏”不连本,即碑的第十八行“冠盖魏晋”四字之“盖魏”二字间虽有石花,但尚未连及二字本身,此种拓本罕见,有故宫博物院本(图3 左一)、国家图书馆本、日本三井听冰阁本、石刻大观本。
  第二等为“盖”连、“魏”不连本,学界一般认为是明末拓本,有北京大学本、启功先生旧藏本、上海图书馆本。   第三等为“盖魏”二字上下均连石花,但二字基本完好,尚清晰可见,一般称为明末清初本,有上海图书馆本(图3右一)、沈塘(学庐)旧藏本。
  第四等为“冬温夏清”本,此本原碑第十八行“盖魏”二字残损几不成字,但第十行“冬温夏清”四字尚完好,故亦属善本之列。前人甚至有“冬温夏清不损,即可称明”的说法,但现代学者基本不予采信,这种拓本一般称之为清乾隆拓本,目前有两本出现于拍卖市场中。
  《〈张猛龙碑〉刻拓对勘》一书中所列的杨思胜藏本属于第二等,系明末拓本,即所谓“盖”连、“魏”不连本,这种拓本存世稀少,极其珍贵。此本分别有赵之谦、王崇烈、罗振玉的三条题签,钤有“王戟门平生真赏”“选青山房珍藏”等印,知其为王锡棨旧藏,又有夏莲居、杨思胜藏印。据《东方杂志》载王锡棨孙王维朴《东武王氏商盉堂金石丛话》云:“《张猛龙碑》明初精拓……乃杨墨林故物。”“墨林”为清代藏书家杨尚文,可见此本是经杨尚文、王锡棨、夏莲居、杨思胜递藏。
  3 《张猛龙碑》的刻与拓
  刻碑一般是先由书家用朱砂将字写在磨平的石面上,再由刻工用斧凿或刻刀等工具将石上的笔画部分铲去。还有一种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然后用另一张纸将书法勾勒描摹下来,再将这张摹下来的纸铺到石头上,再在石头上弄出轮廓,然后由刻工进行凿刻,这样一来,就已经经过六、七道工序了。因凿刻的工具是刻刀,与毛笔的性质全然不同,在很多笔画的表现上会产生差异,所以将书法转化成碑石上的文字,难免会有一些失真。比如在凿刻圆笔时,为了能更简便一般会选择使用方折。但方折并不全是由于工具的限制而导致的,沙孟海曾说过:“刻字,用刀刻,很正常的笔画就会带有方形的棱角。假设自身要保持毛笔本来偏于圆转的面目,那可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系数的,再进一步说想要实现柔和细致的笔意,那自然是难上加难。”一位优秀的刻工应既能够领悟书写者的笔墨,也能精细地还原其书法的原本面貌。
  由此细察《张猛龙碑》原石,应为高手所书、高手所刻的优秀作品(图4)。此碑在笔法方面表现出很多为人称道的地方,如方笔的坚挺厚重、圆笔的温柔圆润、方圆施兼、向背形势各异、笔画形态有别、粗细变化悬殊、顾盼牵连、婉转流畅等,这些在笔法上的多样性均在碑石之上被呈现出来。其起笔、收笔之处逆锋、顺势、藏露、顿折、拖转等用笔技巧皆有鲜明的表现。
  拓本制作就是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或使其显现出文字、图形的印刷品。按用墨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可分为乌金拓、蝉翼拓。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拓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特点。唐拓存世稀少,仅有几件;宋拓十分讲究,纸墨都十分精良;元拓拓得不好,没有什么特色;明拓也比较讲究,一般均按宋拓的具体要求来捶拓;清沿袭明代拓法,没有更多的突破。拓本制作的过程是对碑刻书法的又一次转载,碑石本身的情况,拓工的技艺,拓本在流传过程中情况,如原石剥泐严峻、传拓非易、装裱时不慎割残、递藏失坠、淹渍污损、虫蚀朽坏乃至射利者挖补填描作伪等缘故,都会影响拓本最终呈现的面貌。
  由于刻碑和制作拓本的过程都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本书法的面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碑石本身的情况和不同时期拓本的情况也会非常的复杂。马成名先生认为有的碑石尚能见笔画,而拓本已损,这可能是因为碑石刻字有一定的深度,碑石表层已损,但底部笔画尚能见,拓碑时纸张仅拓及上部或中部,则底部笔画就拓不到,《张猛龙碑》原石上的字比明拓本完整清晰之處便有不少(图5)。还有晚期拓本的笔画多于早期拓本的情况,一是由于拓工的关系,拓工的细致与否直接影响到拓本效果,好的拓工能较好地还原原石的原貌,至少不会存在漏拓,且对于每个字的笔画等细节部分都会照顾到;二是碑石本身的缘故,碑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石花或污渍等,从而影响字的笔画,对碑石的清理又可以还原一些字和笔画,导致晚期的拓本可能比早期的拓本字数笔画要多和清晰。如汉《石门颂》刻石,早期拓本一“高”字的下口部不见笔画,俗称“封口本”,但后来口部笔画挖清楚,晚拓本笔画比早拓本反而多了。
  经过以上探讨和分析,可见《张猛龙碑》的原石和几种精良的拓本是刻、拓对比研究的优秀范本。《〈张猛龙碑〉刻拓对勘》一书中的对比和尝试,是用高科技方法介入碑刻书法研究的新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值得借鉴和学习。而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的精辟见解,始终是碑帖学习、研究的有效方法和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的书画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赵崡.石墨镌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4](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M].崔尔平,校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5]启功.论书绝句注释本[M].赵仁珪,注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黄宪之.《张猛龙碑》刻拓对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 要:1997年,北京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一批以古陶文明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为首的民办馆,是我国民营博物馆的伟大开端,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法律地位不明确、经营不合规范、运营资金短缺、教育功能缺位等。文章以作者在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实习经历与实地调研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对古陶文明博物馆现处困境加以解读,并就应对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民营博物馆的经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
期刊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线上展示成了博物馆展示的唯一方式,从实物到二维、三维的展示方式,由可选性转变为唯一性。大范围推广移动终端的博物馆线上体验,使博物馆在特殊时期顺应形势,为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博物馆建设、完善博物馆线上运营、增强观众的线上参观体验带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特殊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馆建设;线上运营  2019年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措手不及,一种
期刊
摘 要:图腾崇拜早期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从古至今遗留下的陶器、石器、青铜器、岩画等众多文物图案、纹饰中存在大量与图腾崇拜相关的信息和线索。文章就内蒙古岩画中关于天体、动物、山川河流自然物象、神话动物、鬼神等各类图腾崇拜加以简述。  关键词:岩画;图腾崇拜;图腾意义  历史上从古至今遗留下的文物数不胜数,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图腾最具代表性。中华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日趋成熟并迅速普及,成为各地文物主管部门争相运用的新型文物保护方法。借助该技术,文物工作人员得以全面巡查乡村边远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留存大量航摄影像资料。同样,GIS系统也因其系统存储影像数据资料和统一编辑空间地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另一种受到各地文物主管部门青睐的新型文物保护工具。而上海市金山区的文物主管部门正在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与GIS系统守护着辖区内18
期刊
摘 要:对考古发现的齐国四座车马坑进行总结,认为齐国实行车马随葬有着充足的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车马坑的埋葬位于墓室的后方与墓道方向垂直;西周车马坑的车呈前后摆放,春秋和战国车马坑的车采用横向摆放;马与车的配置有二马和驷马,高青陈庄的马呈站姿,临淄后李和东孙的马呈一侧侧卧或左右侧卧的形式;车、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的等级。  关键词:齐国;车马坑;随葬  在齐国故都临淄,地面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土冢,多是
期刊
摘 要:明清瓷器纹样的艺术特性主要体现为构图布局十分多元化、纹样题材十分丰富、纹样寓意极具鲜明的象征、形式美的表现极具差异化等。文章主要介绍彩瓷构图布局的多元化,融合其与水墨画的交织体现加以阐述。  关键词:明清瓷器;纹样形式;多元化  从纹样整体的美学特征来看,明清时期瓷器纹样布局形式的多元化特征整合之下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是构图整體十分协调,纹样元素结构复杂而元素连接手法十分清晰;其二是纹样的
期刊
摘 要:元代,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和保障有力的驿站运输,保证了由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各地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新疆考古发现的瓷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也是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繁盛的历史明证。  关键词:新疆;瓷器;丝绸之路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作为中国最大的边疆多民族省区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组成的陈列及其他辅助形式对观众进行的直观教育活动。我国博物馆越来越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致力于加强对各类藏品的科学诠释和知识传播。时任国家文物局团委副书记的李耀申书记也说:实践无止境,探索在路上。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永远是博物馆工作中最直面未来、最富于活力的因子。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社教活动中可以有哪些实质性的应用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呢?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教活动为例,具体分析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被称为孩子们的诗与远方。青少年通过一次轻松的研学之旅,可以收获书本外的知识,实施一次实验与理论的结合,获得自我提升。文章以陈嘉庚纪念馆为例,探讨以地方博物馆作为载体的研学教育的功效和研学活动实践的意义及问题,以期为地方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教效果;问题;意义  1 陈嘉庚纪念馆的社教效果分析  ①优势独特,定位精准。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华侨领袖,出生于福建厦门,早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各地国学班纷纷成立,特别是一些有国学情节的爱心人士成立了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收取任何读书费用的公益国学读经班。文章以问卷走访形式,对衡水民间国学班现状进行调查,试图分析国学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试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民间;公益;国学班  十八大以来,国学热遍及全国各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时发表关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之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