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体现每个模块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这套新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17-01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课程目标的立体化,课程内容的繁多,课本内容间的跨度大,紧张有限的课时,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以及全新而充满神秘的全新的高考模式,如何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新的教学方法,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挑战。下面就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自已几点粗略的认识。 一、重视实验,充分展现实验的教学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老教材相比,整套教材不再明确区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课本上的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对“科学探究”部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对操作规范要求有所降低,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施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尽量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逐渐形成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第一册的萃取实验, 胶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这些成功率极高,危险性极小,实验现象明显而且非常有趣的实验学生如果亲自动手做过,那么所需仪器,实验现象,无需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溶液的配置,容量瓶的查漏,教师说十遍,不如学生操作一遍。当然,教师应该在学生实验之前提出要求,一定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流程,并且思考预计产生的实验现象。如果实验失败又是什么原因。只有在实验前有个初步认识,才不至于走进实验室只是觉得新鲜而无从下手。如在第一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很多学生仅仅处于金属钠放入水中变成小球,到处游动而感到好玩,实验之前,如果老师没有提出要求,这些学生可能对此实验的了解也就到此为止。他们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甚至如何描述现象都会存在问题。如果这样做实验,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当学生学习理解重要的概念、规律及原理,如在讲氯水的成分和氯水的漂白原理等内容时,要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概念性问题、规律与原理。同时,要不断精选值得探究的点: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氯气与水能否反应,如何证明,就可以很好的扩展成为一个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实验。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一就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为以后的学习开一个好头。高一化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很多学生反映理解较困难,习题也不容易做,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感到不适应。无论是新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多方面都有原因。
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如果仍然像初中那样,无论是概念还是现象,甚至是方程式都采用记忆的方法。高中知识的急剧膨胀,以及各种试题的灵活多变,已经不可能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待高考了。诚然,死记硬背不能大行其道,但是化学这门学科,不背,也是行不通的。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技巧题的解题方法等等,无不需要学生头脑中要有印像。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记忆选修三泡利原理,可以浓缩为“一轨两电自旋反”,而相邻的洪特规则则可对应为“优先独占自旋同”。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对各种常见题型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進行计算时,练习题中出现了需要用十字交叉法的题,或者要用到差量法的题,教师进行适当拓展,将可能用到这些方法的试题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便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动手不是指做实验,而是指多做笔记,多使用改错本。高考题虽说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知识点始终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学生如果能将每次的错题一丝不苟的从新做在改错本上,认真反思失误原因,并且将正确解题思路写出来,多看几遍,一个题当成几个题来做,这样日积月累,慢慢找到做题感觉,甚至看到一个新题,就能知晓出题者的意图,洞悉考查的知识点,对症下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室配备了功能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的引入,让枯燥的课堂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一节课的容量变的更加充实,也为某些晦涩难懂的章节的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在选修三氢电子云的讲解时,单从课本的彩图看,极易让学生误解有很多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教师一再纠正也仍会不断出错。多媒体用动画一展示,无需多说,学生一下就能记住。而像选修三电子云的重叠,金属导电、导热、延展性等知识点,多媒体的优势也尽显无遗。
尽管多媒体优点无数,但它也并非所向披靡,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在选修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讲授时,多媒体展示就没有模型来得直观实在。如果教师能用几根柔软的细铁丝,固定住一头,并假设固定端为中心原子,几根铁丝代表带都带负电的价层电子对。让学生自己拿着模型,思考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为2(即有两根细铁丝的模型)时,两根细铁丝应该以何种角度形成空间构型,才能让排斥作用最小,从而达到稳定结构。简单的模型,因为有学生亲自触摸及思考的亲身体会,定会使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而在选修三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中,多媒体将晶体模型展现得生动形象,但是电脑一关,很多学生会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与晶体、晶胞模型配合使用,则会相得益彰,如虎添翼。毕竟看得见、摸不着的电脑模型和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的实物模型相比较,后者显然更加直观。所以此时多媒体并不占优势。
而化学实验就更不应该用多媒体视频代替。几近完美的下载视频实验演示速度快,图像也不会很清晰,学生没有参与实验的热情和真实感,也没有时间思考仪器安装的先后顺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视频演示完,即便教师补充得再好,看实验也始终代替不了做实验。因此,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实验该做还得继续做,实物模型该展示还得继续展示。合理使用多媒体,而不滥用多媒体,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钻研新教材,抓好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新教材的编排,很多较难知识点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我们不必一步到位。比如必修一中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等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
认真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新教材的初次使用机会,多做高考题,把握高考动向,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巩固学习信心,才能让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17-01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课程目标的立体化,课程内容的繁多,课本内容间的跨度大,紧张有限的课时,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以及全新而充满神秘的全新的高考模式,如何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新的教学方法,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挑战。下面就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自已几点粗略的认识。 一、重视实验,充分展现实验的教学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老教材相比,整套教材不再明确区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课本上的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对“科学探究”部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对操作规范要求有所降低,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施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尽量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逐渐形成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第一册的萃取实验, 胶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这些成功率极高,危险性极小,实验现象明显而且非常有趣的实验学生如果亲自动手做过,那么所需仪器,实验现象,无需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溶液的配置,容量瓶的查漏,教师说十遍,不如学生操作一遍。当然,教师应该在学生实验之前提出要求,一定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流程,并且思考预计产生的实验现象。如果实验失败又是什么原因。只有在实验前有个初步认识,才不至于走进实验室只是觉得新鲜而无从下手。如在第一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很多学生仅仅处于金属钠放入水中变成小球,到处游动而感到好玩,实验之前,如果老师没有提出要求,这些学生可能对此实验的了解也就到此为止。他们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甚至如何描述现象都会存在问题。如果这样做实验,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当学生学习理解重要的概念、规律及原理,如在讲氯水的成分和氯水的漂白原理等内容时,要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概念性问题、规律与原理。同时,要不断精选值得探究的点: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氯气与水能否反应,如何证明,就可以很好的扩展成为一个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实验。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一就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为以后的学习开一个好头。高一化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很多学生反映理解较困难,习题也不容易做,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感到不适应。无论是新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多方面都有原因。
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如果仍然像初中那样,无论是概念还是现象,甚至是方程式都采用记忆的方法。高中知识的急剧膨胀,以及各种试题的灵活多变,已经不可能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待高考了。诚然,死记硬背不能大行其道,但是化学这门学科,不背,也是行不通的。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技巧题的解题方法等等,无不需要学生头脑中要有印像。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记忆选修三泡利原理,可以浓缩为“一轨两电自旋反”,而相邻的洪特规则则可对应为“优先独占自旋同”。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对各种常见题型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進行计算时,练习题中出现了需要用十字交叉法的题,或者要用到差量法的题,教师进行适当拓展,将可能用到这些方法的试题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便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动手不是指做实验,而是指多做笔记,多使用改错本。高考题虽说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知识点始终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学生如果能将每次的错题一丝不苟的从新做在改错本上,认真反思失误原因,并且将正确解题思路写出来,多看几遍,一个题当成几个题来做,这样日积月累,慢慢找到做题感觉,甚至看到一个新题,就能知晓出题者的意图,洞悉考查的知识点,对症下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室配备了功能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的引入,让枯燥的课堂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一节课的容量变的更加充实,也为某些晦涩难懂的章节的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在选修三氢电子云的讲解时,单从课本的彩图看,极易让学生误解有很多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教师一再纠正也仍会不断出错。多媒体用动画一展示,无需多说,学生一下就能记住。而像选修三电子云的重叠,金属导电、导热、延展性等知识点,多媒体的优势也尽显无遗。
尽管多媒体优点无数,但它也并非所向披靡,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在选修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讲授时,多媒体展示就没有模型来得直观实在。如果教师能用几根柔软的细铁丝,固定住一头,并假设固定端为中心原子,几根铁丝代表带都带负电的价层电子对。让学生自己拿着模型,思考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为2(即有两根细铁丝的模型)时,两根细铁丝应该以何种角度形成空间构型,才能让排斥作用最小,从而达到稳定结构。简单的模型,因为有学生亲自触摸及思考的亲身体会,定会使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而在选修三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中,多媒体将晶体模型展现得生动形象,但是电脑一关,很多学生会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与晶体、晶胞模型配合使用,则会相得益彰,如虎添翼。毕竟看得见、摸不着的电脑模型和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的实物模型相比较,后者显然更加直观。所以此时多媒体并不占优势。
而化学实验就更不应该用多媒体视频代替。几近完美的下载视频实验演示速度快,图像也不会很清晰,学生没有参与实验的热情和真实感,也没有时间思考仪器安装的先后顺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视频演示完,即便教师补充得再好,看实验也始终代替不了做实验。因此,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实验该做还得继续做,实物模型该展示还得继续展示。合理使用多媒体,而不滥用多媒体,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钻研新教材,抓好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新教材的编排,很多较难知识点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我们不必一步到位。比如必修一中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等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
认真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新教材的初次使用机会,多做高考题,把握高考动向,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巩固学习信心,才能让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