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月1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考》,指出对困难地区的经济扶持政策不应过分强调为是对特定民族的支持。他个人还倾向取消身份证上的民族信息,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
朱副部长关于民族问题的看法也不禁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问题的思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时刻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是完全照办苏联模式的,从建国至今,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从未改变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套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现实,为了祖国的长治久安和持久和平,民族政策改革势在必行。
一、 当前民族问题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原因,他们生产力水平不高,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整体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凡是仍然有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二)民族纠纷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加快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的主流是积极的,它为东部带来劳动力、带来西部文化,同时也为西部带回财富和市场经济的种种新观念,增加了各民族相互学习、了解的机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也发生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民族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甚至一些极端思想、势力借机向东部渗透。这些无不加大了民族融合的难度。
(三)民族平等并未真正实现
有首歌唱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本该都是一样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明显区别。比如说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是在中国,如果你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犯了同样的罪,你完全可以获得更宽厚的处罚。有媒体爆料,在深圳,抓到新疆的小偷,不能加以刑求,最重的处罚是把他送回原籍。这种有法不依,双重标准的做法,无疑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并未平等,同时也加深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渗透、破坏、颠覆
江泽民同志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遏制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不喜欢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们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近年来,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富强的中国崛起于当今世界,他们屡屡拿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做文章,破坏我们民族关系,分裂统一的中国。
二、改革民族政策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要时刻牢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这些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也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二)要处理好少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民族的交流融合,一方面使各少數民族充分认识了解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传承有着一定的冲击作用。如果不做好各少数民族原有的文化的传承工作,很可能在民族政策的改革中,在各民族的融合中,遗失原有的特色文化。
(三)要把握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
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新的民族政策。
第二,在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在尊重价值规律和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四)是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目标,也是共同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讲,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能说全国达到了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
三、改革民族政策的措施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就无从谈起。经济问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解决民族问题最主要的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各民族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才能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各民族提供均等的参与经济建设和共享经济政策的机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意味着团结、稳定的问题,尤其是反对分裂主义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了。换句话说,对民族地区每一项经济投入,都要赋予增强团结、维护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的意义,都要考虑到产生经济、政治两方面效果。
(二)加强民族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经济领域各种生产要素加快跨地域流动,这种流动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空前的。这一趋势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容易,各民族关系也更加密切。但随着民族混居程度的加深,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有意识地向强调地域因素的方向引导。而不是过分强调对特定民族的支持。以地域因素为主要着眼点,国家大部分支持仍然会落实到少数民族群众,但是其社会政治导向作用却是不一样的。
(三)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成功国家的经验,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取代民族自治的政策,强化华人和中国人的概念,不再人为区分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单一民族概念。
总之,各民族平等、团结,祖国的统一是我们最终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障。
2月1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考》,指出对困难地区的经济扶持政策不应过分强调为是对特定民族的支持。他个人还倾向取消身份证上的民族信息,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
朱副部长关于民族问题的看法也不禁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问题的思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时刻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是完全照办苏联模式的,从建国至今,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从未改变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套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现实,为了祖国的长治久安和持久和平,民族政策改革势在必行。
一、 当前民族问题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原因,他们生产力水平不高,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整体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凡是仍然有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二)民族纠纷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加快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的主流是积极的,它为东部带来劳动力、带来西部文化,同时也为西部带回财富和市场经济的种种新观念,增加了各民族相互学习、了解的机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也发生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民族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甚至一些极端思想、势力借机向东部渗透。这些无不加大了民族融合的难度。
(三)民族平等并未真正实现
有首歌唱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本该都是一样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明显区别。比如说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是在中国,如果你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犯了同样的罪,你完全可以获得更宽厚的处罚。有媒体爆料,在深圳,抓到新疆的小偷,不能加以刑求,最重的处罚是把他送回原籍。这种有法不依,双重标准的做法,无疑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并未平等,同时也加深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渗透、破坏、颠覆
江泽民同志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遏制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不喜欢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们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近年来,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富强的中国崛起于当今世界,他们屡屡拿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做文章,破坏我们民族关系,分裂统一的中国。
二、改革民族政策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要时刻牢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这些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也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二)要处理好少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民族的交流融合,一方面使各少數民族充分认识了解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传承有着一定的冲击作用。如果不做好各少数民族原有的文化的传承工作,很可能在民族政策的改革中,在各民族的融合中,遗失原有的特色文化。
(三)要把握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
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新的民族政策。
第二,在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在尊重价值规律和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四)是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目标,也是共同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讲,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能说全国达到了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
三、改革民族政策的措施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就无从谈起。经济问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解决民族问题最主要的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各民族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才能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各民族提供均等的参与经济建设和共享经济政策的机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意味着团结、稳定的问题,尤其是反对分裂主义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了。换句话说,对民族地区每一项经济投入,都要赋予增强团结、维护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的意义,都要考虑到产生经济、政治两方面效果。
(二)加强民族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经济领域各种生产要素加快跨地域流动,这种流动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空前的。这一趋势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容易,各民族关系也更加密切。但随着民族混居程度的加深,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有意识地向强调地域因素的方向引导。而不是过分强调对特定民族的支持。以地域因素为主要着眼点,国家大部分支持仍然会落实到少数民族群众,但是其社会政治导向作用却是不一样的。
(三)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成功国家的经验,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取代民族自治的政策,强化华人和中国人的概念,不再人为区分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单一民族概念。
总之,各民族平等、团结,祖国的统一是我们最终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