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写作文也成为让大部分学生感到痛苦的学习任务。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学生害怕写作原因有三:1.生活内容单一贫乏、观察力不足,造成心中空洞无物,学生写作文要靠“编”。2.阅读量少 ,知识积累欠缺,遣词造句难度大,写作文时每每遇到字、词等拦路虎。3.标点符号运用不准,写作中常常举棋不定。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如下。
一、基础教育中阅读缺失对学生作文的影响
(一)大环境决定小思想,制度影响老师
在目前的教育中,注重分数、一切都是分数说了算的思维,已经成为评价教学优劣的定律。众所周知,作文占的分数比例小,引发了作文改卷的弊端,很多时候教师改作文只是大概地看一遍,只看内容有多长,书写是否工整,往往忽视了作文的内容。由于总分数决定名次,这种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的关注点,造成了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优劣无动力,教师对作文辅导无压力现象。
(二)没钱买书或没地方看书,以及家长不重视导致阅读的缺失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不少学生想看书,可是农村或是小县城却没有地方看书。有些家长认为语文有课本就足够了,不用看什么课外书。还有一些经济拮据的家庭,只保证日常生活等重点,根本不会去为孩子买书,花那“冤枉钱”。加之目前学生的作业普遍比较多,校外可用来阅读的时间不多。以上诸多因素,淡化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氛围。
(三)可视媒体占据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动画片等电视节目,成为城乡孩子们的主要乐趣,而城区孩子不少还迷上网络,对阅读普遍缺乏兴趣。更有甚者,在部分家长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腰缠万贯。而一些没钱的家长干脆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自己拼命去打工赚钱。这些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孩子贪玩,沉迷于电视、电脑,对纸质的书籍不感兴趣,缺少主动读书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四)阅读生态严重失衡。
引导学生读书,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坏书看得再少也不为少,而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日本的动漫书籍比较感兴趣,我借来一读后才发现,那些书中几乎没有完整的句子,且多数是拟声词,其吸引孩子的主要因素是那些暴力画面。前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在争相购买一些廉价的小书。这些两三寸见方的小书里布满血腥残忍的画面和残缺不全的尸体,而那些文字更是不堪入目,从中可以看出,阅读生态严重失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夯实学生读书的思路及方法
(一)激发兴趣,创造条件
有书善读是社会和教师的共同责任。有了书,并不代表学生就会读、善读。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校外我积极主动和家长沟通,寻求配合。教学中,我在上好课外阅读好书推荐课的同时,采用“看谁读书多”“看谁读书认真”“看谁收获大”等方式,评出读书明星、读书状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心中充满多读好书的欲望。
(二)积极主动地和家长沟通,让读书成为学生在家的必修课
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我在走访中耐心细致地和家长交流读书的意义和要领,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请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科学地选择有益的少儿节目,安排好看电视和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内容健康,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图书,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
(三)互相借阅,资源共享
要想每个学生有很多本藏书,目前还不现实,但是一个学生有十几本好书应该不成问题。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把自己拥有的书名写下出来,经教师筛选、列表后制成借书目录,组织学生有序地相互借阅。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条件下看更多的好书。
(四)把一本好书演变成学生心中的一轮太阳
一本好书,就思想而言,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就语言文字而言,无论是优美华丽的,还是朴实无华的,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有美的享受,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通过长久地积累,日复一日,就会有“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的心中就像有一轮太阳,既明亮又温暖。
三、提高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表达能力,夯实作文基础
有的家长说:“我的学生也读了很多书,怎么就写不好作文呢?”我认为这有方法和能力两个原因:一是这名学生看书只图书中热闹的情节,忽视了写作方法、语言描述、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学习;二是该生表达能力比较弱。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优化读书方法。对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在课堂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用心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一个学生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他的写作能力。老舍说过:“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需要让文字的声音传到空中,诵读可以产生美妙的音韵效果和丰富的联想,这便是语感的自然产生。”
(一)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朗读、背诵中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揣摩词句的习惯;在比较、积累词汇中增强语感的习惯;在借助联想、想象增强语感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学生即使读得不好,教师也要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培养学生当众朗读的胆量及诵读兴趣。只要这样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反复修改,鼓励“发表”
当学生写完作文了,我们要提倡诵读修改。叶圣陶先生提倡过这种方法,他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有鉴于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在教师、同学或家长面前“发表”自己的习作,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认真地修改习作。我们还应该选一些习作张贴在习作园地内进行展览,满足儿童的“发表”欲望,激励他们更多更好地写作文。
(三)激发想象,填补文章空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在语文课上应该尽可能地抓住文章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填补文章的空白,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而不只是就文本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因为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总之,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把阅读作为夯实学生作文基础的抓手,通过课堂阅读的引导,激发学生作文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的激情,通过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造就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在激情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责编 张敬亚)
一、基础教育中阅读缺失对学生作文的影响
(一)大环境决定小思想,制度影响老师
在目前的教育中,注重分数、一切都是分数说了算的思维,已经成为评价教学优劣的定律。众所周知,作文占的分数比例小,引发了作文改卷的弊端,很多时候教师改作文只是大概地看一遍,只看内容有多长,书写是否工整,往往忽视了作文的内容。由于总分数决定名次,这种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的关注点,造成了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优劣无动力,教师对作文辅导无压力现象。
(二)没钱买书或没地方看书,以及家长不重视导致阅读的缺失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不少学生想看书,可是农村或是小县城却没有地方看书。有些家长认为语文有课本就足够了,不用看什么课外书。还有一些经济拮据的家庭,只保证日常生活等重点,根本不会去为孩子买书,花那“冤枉钱”。加之目前学生的作业普遍比较多,校外可用来阅读的时间不多。以上诸多因素,淡化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氛围。
(三)可视媒体占据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动画片等电视节目,成为城乡孩子们的主要乐趣,而城区孩子不少还迷上网络,对阅读普遍缺乏兴趣。更有甚者,在部分家长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腰缠万贯。而一些没钱的家长干脆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自己拼命去打工赚钱。这些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孩子贪玩,沉迷于电视、电脑,对纸质的书籍不感兴趣,缺少主动读书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四)阅读生态严重失衡。
引导学生读书,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坏书看得再少也不为少,而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日本的动漫书籍比较感兴趣,我借来一读后才发现,那些书中几乎没有完整的句子,且多数是拟声词,其吸引孩子的主要因素是那些暴力画面。前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在争相购买一些廉价的小书。这些两三寸见方的小书里布满血腥残忍的画面和残缺不全的尸体,而那些文字更是不堪入目,从中可以看出,阅读生态严重失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夯实学生读书的思路及方法
(一)激发兴趣,创造条件
有书善读是社会和教师的共同责任。有了书,并不代表学生就会读、善读。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校外我积极主动和家长沟通,寻求配合。教学中,我在上好课外阅读好书推荐课的同时,采用“看谁读书多”“看谁读书认真”“看谁收获大”等方式,评出读书明星、读书状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心中充满多读好书的欲望。
(二)积极主动地和家长沟通,让读书成为学生在家的必修课
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我在走访中耐心细致地和家长交流读书的意义和要领,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请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科学地选择有益的少儿节目,安排好看电视和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内容健康,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图书,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
(三)互相借阅,资源共享
要想每个学生有很多本藏书,目前还不现实,但是一个学生有十几本好书应该不成问题。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把自己拥有的书名写下出来,经教师筛选、列表后制成借书目录,组织学生有序地相互借阅。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条件下看更多的好书。
(四)把一本好书演变成学生心中的一轮太阳
一本好书,就思想而言,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就语言文字而言,无论是优美华丽的,还是朴实无华的,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有美的享受,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通过长久地积累,日复一日,就会有“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的心中就像有一轮太阳,既明亮又温暖。
三、提高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表达能力,夯实作文基础
有的家长说:“我的学生也读了很多书,怎么就写不好作文呢?”我认为这有方法和能力两个原因:一是这名学生看书只图书中热闹的情节,忽视了写作方法、语言描述、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学习;二是该生表达能力比较弱。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优化读书方法。对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在课堂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用心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一个学生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他的写作能力。老舍说过:“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需要让文字的声音传到空中,诵读可以产生美妙的音韵效果和丰富的联想,这便是语感的自然产生。”
(一)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朗读、背诵中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揣摩词句的习惯;在比较、积累词汇中增强语感的习惯;在借助联想、想象增强语感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学生即使读得不好,教师也要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培养学生当众朗读的胆量及诵读兴趣。只要这样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反复修改,鼓励“发表”
当学生写完作文了,我们要提倡诵读修改。叶圣陶先生提倡过这种方法,他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有鉴于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在教师、同学或家长面前“发表”自己的习作,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认真地修改习作。我们还应该选一些习作张贴在习作园地内进行展览,满足儿童的“发表”欲望,激励他们更多更好地写作文。
(三)激发想象,填补文章空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在语文课上应该尽可能地抓住文章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填补文章的空白,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而不只是就文本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因为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总之,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把阅读作为夯实学生作文基础的抓手,通过课堂阅读的引导,激发学生作文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的激情,通过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造就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在激情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