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探讨了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土著黑人的分化情况。面对白人殖民者的奴役和虐杀,同根同族的土著黑人分化成了五类人。这五类人的生活状态,揭露了殖民主义国家对其所进行的奴役,控诉了其所犯的罪恶行经。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Dissimilation of Native Black People
——Unscramble "The Heart of Darkness
LU Dongmei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The author from colonialism angle to discusses native black people 's dissimilation in Conrad 's "The Heart of Darkness", Facing the enslavement and killing of white settlers, the jury same-rooted companion native blacks were divided intoed five parts.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those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embody the colonialismon and crimes on the slaveries of state by the colonial countries.
Key wordscolonialism; native black; enslave differentiation
《黑暗的心》是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1857-1924)的不朽名著。该故事以马洛为叙述者,讲述了他通过姑妈找到了一份当船长的工作,然后奉命去寻找在刚果搜集象牙的庫尔兹。通过马洛在非洲内地对土著居民非人待遇的描写,《黑暗的心》无情地嘲讽了帝国主义殖民者在非洲大陆所犯的种种罪行,对非洲人民的非人的、苦不堪言的生活表达了同情。
自从《黑暗的心》问世以来,已经有很多评论家对它进行了评论,有从种族主义、精神分析、殖民主义角、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角度去评论的。但是还没有人对小说中出现的黑人进行彻底、详尽的分析。本文从殖民主义角度,这些同根同族的黑人在白人入侵者的奴役下出现的分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的来说,这些黑人分化成了五类人:
第一类是原始状态下的土著黑人。小说中在原始状态下黑色的非洲丛林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非洲黑人显得有活力,生命力旺盛。在马洛刚踏上非洲大陆的时候,满眼看到的景象是:劳动的黑人,划桨的黑人。“从老远就能看到他们的白眼珠闪闪发光。他们喊叫着,歌唱着,浑身上下汗流如注……他们有血有肉,有着一股蛮劲,一股强劲的活力,就好像拍击海岸的浪涛一样自然,真实。”这里描写的未被开化的黑人,生命力旺盛,他们团结一心,他们质朴的本性和生命活力让人敬仰。在殖民者没有进入之前的非洲土著人过的是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类则是受了所谓的进步文明熏陶而变得不伦不类的黑人。没有被教化的卑微的黑人被白人当作奴隶一样使唤,而在贸易站里一群受到了所谓的进步文明熏陶的黑人反而成了“蚂蚁”,成了“饥饿与疾病的黑色阴影”。
看管司炉的黑人成了“一只学着人样,穿着短裤,带着插有羽毛的帽子,用两条后腿走路的狗。”西方所谓的白人文明一直以来都受到大家的推崇和膜拜,认为他们的文明是进步的、成熟的,而土著居民的文化则是野蛮的、落后的。所以这些白人殖民者是打着传播文明,将光明和进步带到“黑暗的中心”的旗号来到非洲腹地的,但是白人进入刚果,根本没有给非洲带来任何文明的曙光,受过文明熏陶的黑人反而变得是人非人。那些被“驯化”过的黑人对西方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不仅没能成功接受,反而把自己种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丢得一干二净,把自己原始状态的自尊和自信也丧失饴尽,变成一群狗摸样的人。
第三类是以一个土著小男孩为代表,精神受到奴役的黑人。在工地上,马洛看到了一个脖子上挂着一段白线的垂死的黑人小男孩,这使他惊讶万分。他说道:“系着绒线干什么?这白绒线从何而来?是一种标记——一件饰物——一种符咒——一种许愿行为?这根远隔重洋而来,系在他脖子上的白绒线看上去令人惶恐。”这个精神受到了奴役的土著小男孩,濒临死亡边缘也不愿摘掉白绒线,不愿抹掉殖民文化对其的影响。事实上这根海外带来的白绒线,已经从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沦为了束缚黑人的枷锁,在殖民者的压迫下,人性已经扭曲,黑人对自己的命运已经茫然不知所措。
小说中到处可见这种精神受到奴役的黑人的例子:一个是工地上的黑人看守。他受白人的任命,去监(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21页)管他的那些黑人同胞干活时,忘记了自己的黑人身份,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他“瞟了一眼他押着的那些人,似乎很信任我,把我看作是他的同伙。”另外一个例子是侍奉贸易站经理的青年黑人。他侍奉的是位高权重的白人主子,自以为很了不起,高人一等,所以一贯都是用一种傲慢无理的态度来对待其他人。
第四类是对库尔兹崇拜有加,成为其帮凶和追随者的黑人。在库尔兹的强权意识下,有些土著黑人对其臣服了,成了其爪牙和帮凶。用马洛的话说:“他(指库尔兹)不是一般人,他有着能迷惑或恐吓未开化人的力量,他能让那些蒙昧的人大跳魔舞向他致敬。”正是利用了这些黑人帮手,库尔兹才成功地掠夺村庄,抢劫象牙,“运回的象牙和其它人加在一起运回的一样多”而且,利用这些土著黑人,库尔兹还残忍地将反抗他的那些黑人的头颅一个个割下来,插在他自己门前的柱子上。这支为虎作伥的黑人部落,对自己黑人同胞不仅没有半点同情之心,反过来还帮助殖民者抢劫和剥削他们,这不能不说是黑人部落对自己本民族固有文明的否定,是对外来文明的屈服。
第五类是愚昧无知,只追求物欲的黑人。有一些黑人,不惜离家百里来为那些贸易站里的白人殖民者工作,仅仅是为了得到每周三根铜丝(每根约长九英寸)的工资酬劳。三根铜丝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但对这些黑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那里,他们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购买东西的村子,即使找到了村子,也是一些与他们有矛盾和冲突的村子,所以他们不可能用铜丝购买到任何东西。
而他们工作的时候,只有几块脏兮兮的淡紫色的半生面团来充饥。他们是食人族,有时候还带点变质的河马肉。但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太少了,根本不够填饱肚子。在食物极度匮乏之下,总是处于饥饿状态的食人族竟然没有将那些剥削他们的白人吃掉,反而希望自己的同胞和白人发生冲突时,白人能把黑人抓住并送给他们吃掉。由此可见,这些黑人在追求铜丝为代表的物欲下,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背叛了自己的同胞和民族。
面对白人殖民者的奴役和虐杀,同根同族的黑人同胞分化成了以上五类人。白人殖民者对黑人的奴役完全违背了他们传播文明的初衷。他们的进入,不仅没能使那里的土著居民受益,反而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从某种意义来说,《黑暗的心》 是殖民者在进步和文明的口号下,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掠夺和残暴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康德拉著.孙礼中译.黑暗的心[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2]朱洪祥.疏离:解读《黑暗的心》的孤独意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王雪松.对《黑暗的心》文明主题的再解读[J].中外名著赏析.
[4]李花梅.论《黑暗的心》殖民注意主题的矛盾性[J].文教资料,2008.2.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Dissimilation of Native Black People
——Unscramble "The Heart of Darkness
LU Dongmei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The author from colonialism angle to discusses native black people 's dissimilation in Conrad 's "The Heart of Darkness", Facing the enslavement and killing of white settlers, the jury same-rooted companion native blacks were divided intoed five parts.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those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embody the colonialismon and crimes on the slaveries of state by the colonial countries.
Key wordscolonialism; native black; enslave differentiation
《黑暗的心》是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1857-1924)的不朽名著。该故事以马洛为叙述者,讲述了他通过姑妈找到了一份当船长的工作,然后奉命去寻找在刚果搜集象牙的庫尔兹。通过马洛在非洲内地对土著居民非人待遇的描写,《黑暗的心》无情地嘲讽了帝国主义殖民者在非洲大陆所犯的种种罪行,对非洲人民的非人的、苦不堪言的生活表达了同情。
自从《黑暗的心》问世以来,已经有很多评论家对它进行了评论,有从种族主义、精神分析、殖民主义角、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角度去评论的。但是还没有人对小说中出现的黑人进行彻底、详尽的分析。本文从殖民主义角度,这些同根同族的黑人在白人入侵者的奴役下出现的分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的来说,这些黑人分化成了五类人:
第一类是原始状态下的土著黑人。小说中在原始状态下黑色的非洲丛林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非洲黑人显得有活力,生命力旺盛。在马洛刚踏上非洲大陆的时候,满眼看到的景象是:劳动的黑人,划桨的黑人。“从老远就能看到他们的白眼珠闪闪发光。他们喊叫着,歌唱着,浑身上下汗流如注……他们有血有肉,有着一股蛮劲,一股强劲的活力,就好像拍击海岸的浪涛一样自然,真实。”这里描写的未被开化的黑人,生命力旺盛,他们团结一心,他们质朴的本性和生命活力让人敬仰。在殖民者没有进入之前的非洲土著人过的是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类则是受了所谓的进步文明熏陶而变得不伦不类的黑人。没有被教化的卑微的黑人被白人当作奴隶一样使唤,而在贸易站里一群受到了所谓的进步文明熏陶的黑人反而成了“蚂蚁”,成了“饥饿与疾病的黑色阴影”。
看管司炉的黑人成了“一只学着人样,穿着短裤,带着插有羽毛的帽子,用两条后腿走路的狗。”西方所谓的白人文明一直以来都受到大家的推崇和膜拜,认为他们的文明是进步的、成熟的,而土著居民的文化则是野蛮的、落后的。所以这些白人殖民者是打着传播文明,将光明和进步带到“黑暗的中心”的旗号来到非洲腹地的,但是白人进入刚果,根本没有给非洲带来任何文明的曙光,受过文明熏陶的黑人反而变得是人非人。那些被“驯化”过的黑人对西方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不仅没能成功接受,反而把自己种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丢得一干二净,把自己原始状态的自尊和自信也丧失饴尽,变成一群狗摸样的人。
第三类是以一个土著小男孩为代表,精神受到奴役的黑人。在工地上,马洛看到了一个脖子上挂着一段白线的垂死的黑人小男孩,这使他惊讶万分。他说道:“系着绒线干什么?这白绒线从何而来?是一种标记——一件饰物——一种符咒——一种许愿行为?这根远隔重洋而来,系在他脖子上的白绒线看上去令人惶恐。”这个精神受到了奴役的土著小男孩,濒临死亡边缘也不愿摘掉白绒线,不愿抹掉殖民文化对其的影响。事实上这根海外带来的白绒线,已经从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沦为了束缚黑人的枷锁,在殖民者的压迫下,人性已经扭曲,黑人对自己的命运已经茫然不知所措。
小说中到处可见这种精神受到奴役的黑人的例子:一个是工地上的黑人看守。他受白人的任命,去监(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21页)管他的那些黑人同胞干活时,忘记了自己的黑人身份,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他“瞟了一眼他押着的那些人,似乎很信任我,把我看作是他的同伙。”另外一个例子是侍奉贸易站经理的青年黑人。他侍奉的是位高权重的白人主子,自以为很了不起,高人一等,所以一贯都是用一种傲慢无理的态度来对待其他人。
第四类是对库尔兹崇拜有加,成为其帮凶和追随者的黑人。在库尔兹的强权意识下,有些土著黑人对其臣服了,成了其爪牙和帮凶。用马洛的话说:“他(指库尔兹)不是一般人,他有着能迷惑或恐吓未开化人的力量,他能让那些蒙昧的人大跳魔舞向他致敬。”正是利用了这些黑人帮手,库尔兹才成功地掠夺村庄,抢劫象牙,“运回的象牙和其它人加在一起运回的一样多”而且,利用这些土著黑人,库尔兹还残忍地将反抗他的那些黑人的头颅一个个割下来,插在他自己门前的柱子上。这支为虎作伥的黑人部落,对自己黑人同胞不仅没有半点同情之心,反过来还帮助殖民者抢劫和剥削他们,这不能不说是黑人部落对自己本民族固有文明的否定,是对外来文明的屈服。
第五类是愚昧无知,只追求物欲的黑人。有一些黑人,不惜离家百里来为那些贸易站里的白人殖民者工作,仅仅是为了得到每周三根铜丝(每根约长九英寸)的工资酬劳。三根铜丝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但对这些黑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那里,他们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购买东西的村子,即使找到了村子,也是一些与他们有矛盾和冲突的村子,所以他们不可能用铜丝购买到任何东西。
而他们工作的时候,只有几块脏兮兮的淡紫色的半生面团来充饥。他们是食人族,有时候还带点变质的河马肉。但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太少了,根本不够填饱肚子。在食物极度匮乏之下,总是处于饥饿状态的食人族竟然没有将那些剥削他们的白人吃掉,反而希望自己的同胞和白人发生冲突时,白人能把黑人抓住并送给他们吃掉。由此可见,这些黑人在追求铜丝为代表的物欲下,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背叛了自己的同胞和民族。
面对白人殖民者的奴役和虐杀,同根同族的黑人同胞分化成了以上五类人。白人殖民者对黑人的奴役完全违背了他们传播文明的初衷。他们的进入,不仅没能使那里的土著居民受益,反而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从某种意义来说,《黑暗的心》 是殖民者在进步和文明的口号下,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掠夺和残暴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康德拉著.孙礼中译.黑暗的心[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2]朱洪祥.疏离:解读《黑暗的心》的孤独意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王雪松.对《黑暗的心》文明主题的再解读[J].中外名著赏析.
[4]李花梅.论《黑暗的心》殖民注意主题的矛盾性[J].文教资料,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