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初中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常常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但是其身心发展并不完成成熟,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事物的判断不够客观、理性。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感
新课改背景下,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还有助于实践个体终身学习,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意见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脱节,教育方法不当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德育教育重要任务,但是课程设置中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准确定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学目的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片面注重在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学习,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理解的不深,自然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的少,对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不能达到情感共鸣,可能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更不懂说寓教于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未能联系实际,而且内容单一化,模板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的开展浮于形式。
(二)忽视家庭影响,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家庭对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较欠缺。首先,从中国传统观念看来,父母可以包办子女的一切,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结构失衡。父母及爷爷奶奶对子女的溺爱更加明显。父母对子女的毫无保留的付出,让孩子不懂得感恩,只求索取。其次,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父母一味的追求孩子在成绩上的提高,让孩子过多的报各种补习班和辅导班,不惜代价的培养子女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对孩子内心的关爱。最后,家长舍不得让子女受苦,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活动,缺乏在社会上的历练,导致自理能力差。本是出于好心为孩子着想,但本质上害了孩子。因此,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空中楼阁,不能真正落实在孩子的成长之中。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变化,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培养学生用全球化的眼光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渗透到教育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初中生参加实地调研,参观博物馆,观看相关影片等,使其意识到祖国的繁荣离不开的前人的付出,而祖国的未来则与他们息息相关,从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的单向灌输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有意识在在活动中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之中,进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必须联系现实生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得学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改善家长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家长在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中有着重要影响。家长陪伴了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因此想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以及班级群與家长进行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教师要提高家长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例如通过设置一些家庭任务,号召家长参与到责任感教育中,并告诉家长民主、平等能够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有助于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此外,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公益活动如“为街道清理垃圾”“送温暖,扬美德——关爱留守老人”等,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一方面家长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认识并主动培养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感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教师必须正视当前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培养出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海英.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9(10).
[2]康渊雪. 浅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 新课程·中旬, 2019(3).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第二中学 云南省玉溪市 652599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感
新课改背景下,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还有助于实践个体终身学习,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意见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脱节,教育方法不当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德育教育重要任务,但是课程设置中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准确定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学目的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片面注重在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学习,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理解的不深,自然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的少,对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不能达到情感共鸣,可能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更不懂说寓教于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未能联系实际,而且内容单一化,模板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的开展浮于形式。
(二)忽视家庭影响,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家庭对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较欠缺。首先,从中国传统观念看来,父母可以包办子女的一切,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结构失衡。父母及爷爷奶奶对子女的溺爱更加明显。父母对子女的毫无保留的付出,让孩子不懂得感恩,只求索取。其次,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父母一味的追求孩子在成绩上的提高,让孩子过多的报各种补习班和辅导班,不惜代价的培养子女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对孩子内心的关爱。最后,家长舍不得让子女受苦,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活动,缺乏在社会上的历练,导致自理能力差。本是出于好心为孩子着想,但本质上害了孩子。因此,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空中楼阁,不能真正落实在孩子的成长之中。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变化,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培养学生用全球化的眼光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渗透到教育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初中生参加实地调研,参观博物馆,观看相关影片等,使其意识到祖国的繁荣离不开的前人的付出,而祖国的未来则与他们息息相关,从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的单向灌输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有意识在在活动中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之中,进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必须联系现实生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得学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改善家长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家长在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中有着重要影响。家长陪伴了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因此想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以及班级群與家长进行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教师要提高家长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例如通过设置一些家庭任务,号召家长参与到责任感教育中,并告诉家长民主、平等能够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有助于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此外,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公益活动如“为街道清理垃圾”“送温暖,扬美德——关爱留守老人”等,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一方面家长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认识并主动培养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感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教师必须正视当前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培养出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海英.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9(10).
[2]康渊雪. 浅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 新课程·中旬, 2019(3).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第二中学 云南省玉溪市 65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