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相机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利用超焦距理论DIY的1/4幅相机

  进入21世纪,数码相机发展迅猛,2003年与传统胶片相机平分秋色,2006年已将胶片相机逼出主流市场。2012年1月,随着感光材料业界老大柯达公司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在整个影像市场(包括摄影、遥感、军事、图书档案、工业、科研、医学等领域),数码产品业已完成对传统的更替。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相器材的更替最为轰轰烈烈,市场的十年变迁令相机产品面目全非。就像“数码”前的“傻瓜”时代,广受欢迎的“傻瓜相机”风靡20年,它的崛起淘汰了基于全机械手动方式的普及型产品,同时又为数码时代的到来起到了缓冲铺垫的作用。因此,“傻瓜相机”是数码前时代的生力军。
  “傻瓜相机”是个混沌概念,原意是指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小型相机产品,即可以实现自动聚焦、自动曝光、自动闪光和自动输片(后期产品还可以借助暗盒上的识别系统自动识别感光度)的35mm全自动照相机。不过这一概念在市场上被泛化,许多标榜为全自动的产品实际上只有自动输片功能,快门速度和光圈只有一个,采用超焦距设计的不可调固定镜头。甚至有些具有闪光功能的、超焦距方式的简易相机也被称作“傻瓜相机”。当然,这种设计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也无可厚非。事实上,最初的傻瓜相机就是脱胎于采用超焦距设计的各种简易相机。
  


  自动聚焦和自动曝光是“傻瓜相机”的基础。而借助超焦距理论和利用感光片宽容度设计的简易相机,可以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忽略调焦和光圈设定)达到拿起来就照的目的。超焦距摄影法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技术方法,它是利用有效景深来确保被摄景物在某一距离段内保持所结影像的相对清晰,从而忽略调焦。即便在今天,手机、网眼等数码设备依然采用这种忽略调焦的超焦距方案,很多相机发烧友的DIY作品也有不少是借助超焦距的理念。为此,早期众多相机生产厂家的简易相机中有些产品就是基于超焦距设计。19世纪末,柯达生产的日光型方盒(胶卷)相机采用的就是这一技术,其设计思想一直影响到20世纪120时代的方盒相机及其后来的许多产品。
  当然,由于早期相机底片尺寸相对较大,因而镜头大都焦距较长,要想获得足够的景深范围就必须采用小光圈,因此相机只能在丽日下才能使用,限制了用光环境。换句话说,光圈越小越能够获得较大的有效景深。如今这种利用超焦距设计的老式相机已经成为人们的收藏品。
  除光圈影响景深外,镜头焦距也是影响景深范围的重要因素。镜头焦距越短其景深范围越长(在相同光圈下相对于焦距较长的镜头而言),反之越短,呈反比关系。但短焦距的有效像场也相对较小(就标准镜头而言),在早期放大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利用小型短焦距镜头来实现大景深的“傻瓜”级相机产品并未出现。直到135相机的崛起和相应放大技术的完善才奠定了基于35mm画幅的“傻瓜”级产品的发展。当然,最初的“傻瓜”级相机并不能实现自动聚焦,依旧采用的是超焦距设计,或是在普及型相机上留有“傻瓜”挡(一般用红色标志标识出超焦距的最佳距离点和光圈位置。


带有超焦距标志的Finetta相机镜头


焦距只有28mm的Olympus Pen EE相机

  由于小像场相机的标准镜头焦距相对较短,一定光圈下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范围,于是历史上还出现了基于简易相机构架的126和110产品。这类产品采用快速填片,在丽日或闪光灯补助下进行拍摄,十分方便。而这种便利性在不同规格产品之间又相互产生影响,甚至催生出新产品,比如上世纪后期的Disc(碟形)机和APS系统。
  真正具有“傻瓜”功效的相机可以追溯到1961年的Olympus Pen EE。这是一架使用135胶卷的半幅相机(画幅尺寸为18×24mm),它巧妙地利用半幅相机短焦距镜头具有的宽景深特点,加之硒光技术的表控自动光圈,大胆地在f/3.5和f/22之间实施超焦距方案,一挡1/60秒的快门速度在白昼户外环境下达到拿起来就照的目的。
  


  此后,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使得135型相机不断向智能化“傻瓜”靠拢。1977年,Konica C35AF相机采用美国Honeywell Visitronic(亨尼韦尔公司)设计的被动式自动聚焦系统,率先在35mm相机上实现自动聚焦功能,从而开创了“傻瓜”级相机“超焦距”以外的解决方案,使相机在自动模式下有了“精准对焦”的技术支撑。此后,为解决低照度下聚焦问题,在技术上又发展出了主动式自动聚焦系统,并随着模糊数学在照相机自动调焦中的深入应用,高级“傻瓜相机”的调焦段数已经达到“精确调焦”级别。加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自动输片系统在135相机上的广泛应用,真正意义上的“傻瓜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开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机生产商向市场投放了数以千计的“傻瓜”品种,尤以日本产品为最。
  此后的时间段里,由于“傻瓜相机”的小巧和使用上的便利性,直到数码相机脱颖而出之前,最受大众欢迎和人们使用最多的相机产品就是“傻瓜”。而如今,“傻瓜”已经成为一段历史,“傻瓜相机”也逐渐成为一种记忆,不久,也许尘封在人们家中的“傻瓜”能够成为收藏品,向世人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本文图片由本文作者与胡浩提供)
其他文献
一场再圆满不过的拍卖,遗珍各觅新主,对安思远这位“中国古董教父”来说,应该是最完美的谢幕了。这是一场艺术珍品与复杂情感交织的拍卖,感怀、纪念、追捧、明星效应……带着不同的期望,从世界各个角落汇聚到一起的藏家,毫不吝啬地频频举起手中的号码牌,仿佛在用一轮轮高价向前辈致敬。  拍卖早已落下了帷幕,但围绕这场拍卖的火爆和安思远其人的话题始终萦绕在藏界,久久不愿散去。有人说,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对安思远一生收
期刊
文中所示圆形铜质腰牌,长98毫米、宽70毫米,顶端浮雕双面云雷纹,中部有一直径8毫米的穿孔,以作穿系之用。腰牌正面中部竖刻两个篆字“驾牌”,左右侧均竖刻楷书“出京不用”、“皇字五千八百叁拾叁号”。腰牌背面竖刻五行楷书“御马监随驾小厮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与借予者罪同”共26字。  御马监在明代宦官的二十四个衙门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衙门,具有特殊的地位。其前身御马司是朱元璋设置的第三个宦官衙门
期刊
一般人对于三国时期历史的认知主要是靠《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中为大家呈现出了东汉末年群雄征战、各路军阀互相厮杀又以无数军事计谋驰骋疆场的故事。小说中极力抬高以刘备为首的“蜀”,并将刘备刻画成“宽大为怀、虚怀若谷、宽厚仁义、知人善任”的人物品质,而同时又将曹操描绘成“老奸巨滑、草菅人命、阴险毒辣”等龌龊形象。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古钱币会告诉您真实的答案。  西汉末年的轮回  东汉与西汉相似,在末年同
期刊
目前正值春拍季,在市场处于理性回调的当下,如何以优质拍品吸引更多买家入场,是各大拍卖公司都十分关心的事。而自今年以来,无论是早先3月的纽约春拍,还是近来香港苏富比、嘉德香港、保利香港春拍,人们注意到,新买家的活跃程度不容小觑。  新买家频频出现在众多中国艺术品类中,御制玉玺、乾隆花瓶等成了稳固可靠的投资选择。  在不少藏家看来,每年春拍“大战”的开启无疑要数从3月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开始。今年同样如此
期刊
起居室内特别装饰了一对由佚名绘制的江户时代的六折屏风《马厩》以及其“泛亚洲珍藏”中的铜像作品,包括一件13世纪尼泊尔鎏金铜观音立像、一件9世纪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朱罗王朝铜舞王湿婆承接恒河降凡像,以及一件14/15世纪泰素可泰王国鎏金铜佛头像。  纽约第五大道960号公寓,正对着著名的中央公园,只需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据说这是纽约最好的三处房产之一,安思远在这套包含了22个房间
期刊
玩民俗老银收藏的朋友都知道,清末民初时期的老银饰最具时代特色,其中又以纪念中华民国开国的双旗纹(即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银饰最为常见。笔者也收藏了一些带有民国双旗纹样的老银饰,一次在和朋友欣赏“双旗”老银饰时,偶然发现其中有一件银饰上的旗帜纹样十分独特,既非铁血十八星旗也不是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这个发现令我对老银饰上的双旗纹产生了兴趣,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终于得出了结论:原来这面怪异的旗帜是袁世凯
期刊
跨越时空400余载的两汉镜铭文字,内涵丰实、意趣横生、书体精美、仪态万方,实为中华文字领域中不可多得之精品。甲午、乙未间,拙著《汉铭斋藏镜》、《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长)、《汉镜铭文图集》、《汉镜铭文书法》(附《汉镜文字编》)、《止水阁藏镜》等业已问世或行将付梓)。夜阑人静,轻翻书卷(稿),徜徉于汉镜铭文书体之开阖有度、疏密有间、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艺术世界,回味无穷,意犹未尽。遂不揣浅陋,试撰《
期刊
道家老庄,以“道法自然”的天道观辨析宇宙、人生之理,创立了有别于儒家的、非政教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对于我国日后所形成的以审美为中心的理论思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老庄哲学虽有大量消极成分,但其中的一些光辉思想对形成和推动我国美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道家学说为基点,探讨一些美学范畴的问题。    自然  老庄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道”的论述,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把“道”
期刊
民国年间,缠足现象农村多于城市、小城市多于大中城市、内地多于沿海。而即便是缠脚女也向往读书、写字和打电话的现代生活。照片中桌上摆放的是豪华型金属质磁石电话机。一个小孩靠坐在老沙发上,茶几上放有一部黑胶木拨盘电话机,照片题字“沉思”,耐人寻味。着长袍男子持话筒站在墙挂式电话旁,照片背后的题字表明,该男子名为徐德昌,生于1900年1月23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他使用的电话是木匣墙机。  近
期刊
丁佛言少时笃好金石篆刻,于古文字上几乎凝聚毕生心血。他对古文字的搜集和研究,非仅个人爱好,亦是为匡正印坛风气所做的一番努力。而他对同为金石学大家的吴大澂极为称颂,并将一把出自吴大澂之手的紫砂壶视若珍宝,留下了可供回味的故事。  金石讹误解古文旧说  清末民初著名书法篆刻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丁佛言(1878年至1931年),一生著述颇丰,惜多未付梓。印行于世的,仅《说文古籀补补》(以下简称《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