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浴池流涓涧源渊沧浪泛清波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淮扬一带,世世代代都这么坚守着,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习惯。“皮包水”指的是富春茶社的汤包,而“水包皮”则是指扬州的澡堂。民国笔记小说家颂予的《扬州风俗记》对此民俗作了忠实记录:“扬州教场,茶馆林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倍可乐也。而抱陆羽之癖者,虽遇到烈风雷雨,不能愆期,盖亦习尚使然。至浴堂之多,与沪上相等。而好洁者亦麇集其门,时值隆冬,尤不稍却。故谚有之曰:‘早上皮包水,晚间水包皮’。”
  一池清水,几张躺椅,雾气缭绕中大家坦诚相见,洗去了一身的污垢,也洗去了一身的疲惫。洗浴过后的木质躺椅上,大家或端坐,或平躺,从国际、国家大事到邻里问鸡毛蒜皮的小事,侃侃而谈,畅所欲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极具扬州特色的“澡”文化。
  “混堂”之中的“水包皮”
  在江浙沪一带,澡堂常常被称为“混堂”。很多人认为,“混堂”一词来源于浴室很多人混杂合用一池。实则不然。据古籍记载,明代吴地浴室,前池后釜,中间有砖墙隔开,池底有管道与釜相通,釜下燃火烧热水与池中冷水不断交流混合,逐渐增温,成为浴汤,名日“混堂”。
  “并以自白石为池,方丈佘,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柜,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厢,在两旁者为站厢,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技按摩,备极豪侈。”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录了扬州当时最大的浴室新风泉的格局,而这也是至今扬州浴室的“标准配置”。
  暖房内雾气腾腾,扬州人称之为“水暖气圆”。在这里,年龄大些的澡客总是喜欢到靠近头池木栅栏边坐下,用毛巾沾一沾头池里滚烫的水,开始小心翼翼地搓揉有脚气病的脚丫,享受“洞房花烛夜,不如开水烫脚丫”的滋味。也有人喜欢在睡木栅栏附近,享受池里涌涌向上的热气,有点像现代的桑拿。暖房里的水热而不烫,将整个身子泡在水里,闭目养神,享受真正的“水包皮”。
  泡完澡之后,最舒服的便是在炕上美美地睡一觉。浴室的炕位分为长炕和短炕两种,均为木质。夏天铺席子,冬天铺褥子。长炕又分普通间和雅间。服务等级最优者为苏唱街的“扬州浴室”。一般浴室堂口有20多座位,雅间则2-6人不等。浴池分官盆、洋盆和客盆。所谓官盆、洋盆,即浴缸大多放在雅间附近,用搪瓷或较高档的水泥浇铸打磨而成,配香皂及化妆品。
  其实,不仅澡堂内的配置有讲究,澡堂外的摆设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在扬州有这样一句歇后语:“澡堂的灯笼——天天挂。”“浴室挂壶”是扬州浴室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成为了浴室的一个醒目的标识。远远看去,一个大铜铁壶悬挂在门外,意味着这里就是公共浴室了。除了挂铁壶,浴室的门口还要挂一个灯笼。与生活中有所不同的是,这个灯笼并不是晚上才点亮,一般都是中午点亮,凌晨吹灭。灯笼一点亮就是告诉顾客,浴室开张了。
  澡堂之中的各行各业
  扬州的“澡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天山汉墓陈列馆中西汉广陵王刘胥的墓内,就有专门的沐浴间。陪葬的铜灯铭文记载其为“尚浴名甲九”。扬卅{的“澡文化”兴起于两汉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录“如开明桥之小蓬莱,太平桥之白玉池;缺口门之螺丝结顶:徐凝门之陶堂,广储门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园,北河下之清缨泉,东关之广陵涛;各极其盛。”繁荣的扬州“澡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催生了很多的职业。
  《望江南百调》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扬州好,沐浴有跟池,扶液随身人作杖,摩沙遍体客忘疲,香茗沁心脾。”短短的二十几个字概括了扬州“澡”文化的主要特色,也介绍了扬州澡堂里的几个职业。
  “跟池”说的是如果浴客年龄过大或者腿脚不方便,就会有人将你搀扶如池。“人作杖”是形容服务员贴心的服务。浴室中的服务员在扬州叫“跑堂”,而“跟池”的服务员叫“玩闷子的”。大多数来澡堂的都是周边的居民,时间长了,跑堂也就熟悉了顾客的习性。喜欢喝什么茶,什么时候要热毛巾,喜欢哪个搓背师傅,一切都为你安排得妥妥帖帖。不仅如此,他们还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客人的“行话”:出手阔绰大方的客人叫“壮”;难以服侍的叫“老调”,客人离店叫“叉”。在这之中,最绝的是对汗多的客人的叫法,叫“王朝马”。这引自包公身边两员大将——王朝、马汉,而“王朝马”独缺“汉”,也就是“汗”的谐音,颇有灯谜文化遗韵。
  “摩沙遍体”则是指搓背。在池中或者蒸汽房中将身体上的污垢化开,然后再往池边一趟,让搓澡师傅“摩沙遍体”,去除污垢的同时也让身体得到了放松。浴室内有专人搓背、按摩,最早在宋代就有了。曾经做过扬州太守的苏轼在《如梦令》中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之句,这里的“揩背人”,就是浴池的专门搓背工。浴客进了浴池,一般都是搓背师傅主动上前招呼,“要不要帮您搓一下?”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正式进行运作:客人坐在搓背专用的木凳上,那木凳上大多垫着一条潮毛巾,防止身体滑出。客人坐好或躺下后,搓背师傅把干净的毛巾放入右手,连转两圈毛巾便缠在手上。右手在左手上用力拍一下,告诉客人搓背开始了。扬州搓背师用腕有度,似风指芦花,举手得当;若浪卷浮萍,继而除垢。无切肤之痛,轻亦去污,有舒缓之感。如果说搓前胸是千军擂鼓,万马奔腾:搓后背则是雨打芭蕉,沙沙滚动。最后搓背师傅还要为你简单拍打、按摩几下收场,名日:“结庆有余”。
  逢年过节,理发、洗澡、搓背、按摩、修脚是扬州人一个约定俗成的步骤。而这个步骤中就有远近闻名的“扬州三把刀”中的两项:理发刀、修脚刀。如果说洗澡是去除身上的污垢,那么这两把刀去除的则是身上的冗余。
  扬州理发刀,作为扬州传统美发的代称,不仅是一门技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饱含文化因素的产业。可以说,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扬州的“澡”文化密不可分,也与扬州这座古城的繁荣交织在了一起。
  淮左名都引名士,竹西佳处揽骚入。当文人雅士纷纷骑鹤下扬州之时,他们对美的追求使得扬州的美发行业沉浸在风雅之中。不管是唐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的“铎语琅琅理双鬓”、宋簪花太守韩琦的“宝髻欹斜犹堕马”,还是明卧林居士的“如云绿发衬斑烂”、清管沦的“艾鬓巧成兰叶髻”,这些诗词在描写千姿百态的发式的时候,也在侧面表现了扬州美发业的繁荣。   与理发刀一样,扬州的修脚刀也不仅仅是门技术。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可见脚的修理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与理发刀不同的是,修脚在扬州只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尽管如此,它在扬州人的生活中却有着长长的源头,深深的根基,重重的分量。长期以来,不知为多少人拿嵌趾、挖鸡眼、片老皮、去脚病。修脚程序大致为先抢(修铲指甲)后断,拿嵌趾,片(削)老皮,讲究出手轻盈,抢得平,断得圆,不老不嫩,刀路滑爽不出血,脚疾拿得净,老茧片得清,表现出无限的神奇和功力,被人称为“肉上雕花”术。
  沐浴之中的风土人情
  扬州沐浴,如同扬州园林、淮扬莱肴一样,既有北方的朴直,又有南方的清婉,使扬州沐浴的服务呈现出雄秀并兼、南北咸宜的特色。洗澡对扬州人而言,不仅是卫生的需要,也是精神的享受。老澡堂里有烫火、有元气、有热茶、有老友,更有已经融化于他们意识深处的淮扬文化特色的民俗境界。
  如果你想了解扬州乃至江淮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最好的地方不是博物馆,而是澡堂。在扬州人看来,“洗把澡”三个字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老友聚会、酬浴来宾、房屋出租、田地转让、排解纠纷、江湖拉场、暗透行情、撮合媒妁、满师答谢、商务洽谈……几乎扬州人的所有生活在这有所体现。
  在扬州的澡堂,你永远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把热毛巾捂上脸,一口元宝茶喝下肚,大围巾盖身,二郎腿晃起来,之后侃侃而谈便开始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张家说长、李家说短,一时间,澡堂俨然成为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话题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润扬大桥通车到火车站建成运行,再到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的扬州泰州机场,这里的主题永远离不开城市的发展。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着地地道道的扬州话,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珍贵的口头创作。浴客们聆听了这样一篇绝好的通俗的民间文学,怎能不陶醉于扬州风俗文化的境界中去呢?
  往事越千年,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早已没有了老扬州的那份闲适。如果说老扬州的“水包皮”多少有些没落时代畸形消费的反映,那么今天的沐浴休闲则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它成了节奏紧张的现代人片刻宁静的港湾、调节身心的泊位。奔忙于职场的劳累与疲乏在清波碧水中荡涤而尽,商务合作伙伴在“坦诚相见”中更显得气氛融融。
  总而言之,扬州人沐浴追求的是一种境界。那境界以一个字概括,便是“俗”。境从俗中未,这俗便是风俗,便是民俗,甚至有些世俗;浴堂小世界,世界大浴堂,每个浴客既是境界的创造者,又是境界的享受者,扬州沐浴人在浴堂——那个特定时空的双重构架中,创造了“有我之境”。
其他文献
菊儿胡同,一个诗意温情的名字。  1989年前,这里却与诗意无关:残破斑驳的院墙、混乱拥挤的大杂院和胡同口火柴盒一样的老式居民楼,毫无美感可言。这里的生活远没有文人雅士笔下缅怀的那样诗情画意。  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先生受邀对菊儿胡同进行改造。他和学生出了上百张施工图,经过长时间的摸索,遵循着“有机更新”的原理,成功地将菊儿胡同改造成了新式四合院。  没有了随处可见的肮脏和拥堵
期刊
从诗情画意的湘西吊脚楼到质朴粗犷的黄土窑洞,从壁垒森严的福建土楼到古雅简洁的徽州民居;从每一座有历史的宅院、祠堂、书院到每一处有故事的亭台、楼阁、牌坊,传统民居凝固着悠久的历史,沉淀着古老的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审美。它们散布在每一处钟灵毓秀之地,点缀在每一座古老的城镇之中。它们或厚重或灵动,传承着数千年的文脉,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它们传递着每一座古城、古镇、古村的记忆,又寄托了今人诗意栖居的梦想
期刊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粗略数来,现今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杏花村”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杜牧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酒香四溢花开满村  如今
期刊
当张曼玉穿着华丽的旗袍行走在昏暗的走廊里,寂寞的背影拉伸在墙角。在柔和的灯光下,在销魂的爵士乐中,华丽的旗袍包裹着寂寞的灵魂,张曼玉的神情落寞而迷惘。  再没有哪种服装能够像旗袍一样,将女性的妩媚典雅与山水的韵律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内敛而不张扬,沉静而不轻飘,一袭风华绝代,万种佳人风情。从历史中走来的绰约风姿  旗袍,本是袍服中的一种。与中原地区流行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的袍服不同,以满族为代表的游
期刊
九寨沟,原意為“九个村寨的山谷”,以有九个藏族村寨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但如今另一串数字显得更加意味深长。天气晴朗时,从四川省成都市坐飞机只需40分钟就可以到达九寨沟,这片浓荫遮蔽的山区在3000年前哺育了处于萌芽期的华夏文明,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罩要遗址。这条长达20英里的“Y”字形山谷位于岷山之中,在山谷的入口处矗立着80余家宾馆,每天都有280多辆旅游巴士班车在这里等候搭载约18000名游客并带他们
期刊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的两句话为我们简洁而深刻地讲述了一个道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时势造英雄。不管是“一飞冲天”的王赣骏,还是发现太阳黑洞的马中佩;不管是屡获大奖的叶德娴,还是“数学奇才”刘路,他们的成功背后无不充满着艰辛。一次次的飞行训练,一次次的观测计算,一次次的推倒重来……在这“一次次”之后,他们收获了成功,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期刊
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空客)公司4月5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该公司在位于法国西南部城市图卢兹的总装线上开始第一架A350超宽体飞机中机身段和前机身段的对接工作,这标志着首架A350宽体飞机开始总装。  第一架A350超宽体飞机后机身段以及机翼将陆续从德国汉堡和英国布劳顿运抵图卢兹。机身对接完毕之后将安装机翼和尾翼,同时安装驾驶舱并进行系统通电测试。首架A350超宽体飞机将用于静态结构测试,首架用于飞
期刊
晚上9点,刚加完班的网友“爱淘熊”匆匆赶到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一街之隔的一家咖啡馆,看看自己策划的“很多人的电影分享沙龙”活动办得怎么样。  咖啡馆里顾客不多,三三两两地分坐在不同的角落,或与同伴交谈,或看书。浅酌低吟中,电影仿佛只是一个背景,为安静的空间增加了一点热闹的感觉。  这间位于半地下的195平方米的咖啡馆叫做“很多人的咖啡馆”,“爱淘熊”是78位股东之一。对于顾客来说,这只是一个网络咖啡爱
期刊
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儿时印象最深的娱乐当是看连环画了。薄薄一本巴掌见方的小册子,不知被多少人翻破了皮儿,倍感珍惜地托在掌心。或三五成群,或一人于僻静处,饕餮享用。小心翼翼地翻开,一个图文并茂的精彩世界便徐徐打开。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为大众所喜爱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说起连环画,不能不提连环画界的泰斗人物贺友直老先生。  贺友直自小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从事连环
期刊
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晚20时12分(伦敦当地时间)开幕,开幕式将在位于伦敦东区的斯特拉特福德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  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后,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又将创造怎样的辉煌?与此同时,中国的体育、家电及相关产业能否“追上”这八个小时的时差,与伦敦奥运同步?或许,一切都要在几个月后的伦敦奥运会上才能见分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