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儿时印象最深的娱乐当是看连环画了。薄薄一本巴掌见方的小册子,不知被多少人翻破了皮儿,倍感珍惜地托在掌心。或三五成群,或一人于僻静处,饕餮享用。小心翼翼地翻开,一个图文并茂的精彩世界便徐徐打开。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为大众所喜爱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说起连环画,不能不提连环画界的泰斗人物贺友直老先生。
贺友直自小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来,共有《福贵》、《火车上的战斗》、《山乡巨变》、《白光》、《朝阳沟》、《连升三级》、《十五贯》、《小二黑结婚》、《申江风情录》等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山乡巨变》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其作品曾在英国、挪威、瑞士、韩国、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贺友直也曾被邀请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法国昂古莱姆高等图像学院授课,并获法国昂古莱姆市荣誉市民证书。2010年贺友直荣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艺术界对贺老在中国美术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
2012年3月26日至4月22日,为了庆祝贺老90岁生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别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办了一场以“率真贺友直·经典老上海”为主题的画展。除了贺老的连环画作品,还展示了他近十年创作的上海风俗画。
在《三百六十行》里,他描绘了黄包车夫、扦脚工、卖报童、白相人、裁缝、押宝人、裱画师傅、兑币黄牛等各行各业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贺友直刻画地痞无赖,惟妙惟肖,丑恶嘴脸毕露无遗;描写下层娼妓生活,轻侮狎笑之中,隐隐从衣衫褴褛中透出悲哀与无奈;描写世情生活,酒坊茶肆之中,小人物也有休闲与快乐。在画作里,我们看到了老上海的繁华与热闹,也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贫穷,贺友直以细腻的笔触和扎根群众生活的创作态度将上海世情百态描绘得入木三分,拨动着一个个从画前走过的老上海人的心弦。
连环画作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贺友直之所以能够在讲述故事、描绘世情、刻画人物上如此生动,正是因为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豁达执着的生活态度。
艰辛往事
贺友直192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5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当时在上海无暇照顾他,就把他送到乡下姑妈家抚养。于是他在宁波农村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贺友直自小就热爱绘画。他当时就读的新碘小学设在破旧的关帝庙里。关帝庙里有个斑驳的戏台,戏台四周隐隐约约地显现出《三国演义》的绘画。他被那传神的绘画迷住了,一次次细心地描摹、比照、思索、修改。凭着这些无师自通瞎折腾性质的实践,他的美术课成绩居然在小学生中遥遥领先。生活是艰苦的。因为父亲的失业,贺友直小学毕业后便辍学了。
在农村的这段时光,让贺友直真正走进了农民,熟悉了农民生活。在以后农村题材的表现中,这段生活经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为了生存,贺友直跟随父亲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他先后到小铁工厂、印刷厂里当过学徒,后来又辗转到舟山的农村做过一段时期的农村小学教师。当学徒的时候,天不亮就被踢醒,晚上睡水泥地。父亲失业,家里一升米要过活两天。这样的日子在贺友直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苦难的浸润中,贺友直更加懂得寻常百姓的苦与乐,’瞳得百姓们真正关心什么。
再回到上海,他开始跟随一个朋友学习设计商标。后来,亲戚介绍他认识了专画连环画的画家,从此,他踏上了连环画创作的道路。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赵树理小说改编的《福贵》。把小说改成连环画先得编文字脚本,他凭着小学读的那几年书,硬是把脚本一条条地编了出来。一本连环画至少要画200幅左右,以前他从没一下子画过这么多。为了让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成型,连“构图”两字也没听过的他,就起早贪黑地画,睡梦里也画。一时间,他租住的陋室一幅幅画稿铺天盖地!当他画好后,一个画商很快认可了他的处女作,把画稿印成了连环画,进入市场。眼见自己的画稿成为商品,换来了能维持生存的稿酬,可以在人海茫茫的大上海立足了,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几天没合上眼。让他想不到的是,他由此跨入了连环画创作的“门槛”,成为一名专业连环画家!
大师之风
本次画展设置了一个创意展厅,展厅摆放了365瓶黄酒,酒瓶上贴着贺老画作作为标签,形象地反映出贺友直的一生与画、酒的密切关系。贺老一生有两大爱好,一件是绘画,另外一件就是喝黄酒,女儿还将黄酒亲切地称为“老爸的生命口服液”。
爱酒之人大多有一颗率真之心,贺老的率真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上。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贺老用敏锐的观察、犀利的视角,幽默的笔触,表达出自己的不齿,嬉笑怒骂跃然纸上。比如《第二十五孝》:一男一女牵一条宠物狗,女的弯着腰,拿着手帕给小狗擦屁股。画妙,题目更是点睛之笔。还有《接送专员》:在寒风之中,几位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守候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在题跋中写道:“据说养老院门口无此盛况,甚是冷落,何以有此差别……”点出当今社会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直指现在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丧失,发人深思。
对于当下美术界的一些风气,他也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有不少搞美术的小青年号称‘反传统’,我很不赞成,中国美术那么好的传统,传承还来不及,怎么能反呢?”
看到这次画展以率真为主题,贺老说道:“这‘率真’二字,把我的品格提得太高。我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率真,要真是这样,那我就是上海人说的戆大(傻瓜)。”这样的自白何尝不是一种率真呢?
贺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没什么文化的人”。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小学学历,总能虚心地承认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他曾经说过一个例子:在北京的时候,出版社请他画一幅唐诗的插图,他一拿到就傻眼了:真要命了,这首诗在讲什么,不懂。
在文化知识上,贺老勇于承认不足,而在他奋斗一生的绘画领域,也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我不是画家,只是一个画匠。”这位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担任过美术界各种重要职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连环画泰斗,始终将自己置于基层群众和真实生活中。他说:“我来自草根,画的都是我熟悉的底层人民的生活,我只是一个画匠。” 如今,很多当年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人都转画国画了,当有人问起贺老为什么不转向市场效益好的国画领域时,贺老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不是不想转,是转不过去。我知道自己没有这点功力。我的作品印在小人书上还可以,但挂在墙上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大行的。”
对于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他说自己占了两个便宜:“一是我活得长。这个奖规定只能给80岁以上的画家,过世了的名气再大也不算,那些比我好的老画家走掉了,而我还活着。二是我还在连环画阵地上坚守着。这块阵地兴旺的时候,曾经强手林立,而现在连环画市场衰落了,他们都离开了,到别处找饭吃,只有我没走。正是这两个因素促成我得奖。”
谦逊至此,不自得,不倨傲,贺老自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大师风范。
长青之树
展厅现场,展方按1:1的比例还原了贺老的“一室四厅”:来客人了为客厅,摆下餐桌为餐厅,饭桌上铺块画布为工作室,帷布一拉为卧室。50多年来,贺老一直安居于这25平方米的斗室之中。经历了一生的曲折艰辛,老人早已拥有一种知足和豁达的心态。新世纪之初,贺友直把花费毕生心血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原稿悉数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我这几年还在画,手里还有些原稿。我会写下遗嘱,我走后委托别人处理,一张也不留给孩子。”
如今贺老画笔不辍,不断创作新的更精彩的作品。2002年,他创作出白描巨制《申江风情录》,表现旧上海小人物的生活百态,展现海派文化的魅力。2003年底,他根据儿时记忆,为家乡父老创作了《新碘老街风情录》组画。以水墨画的形式,描绘了新碧老街的新碘头、凉亭、坝头、行号、油车、市日、谢年、唱新闻等风情,反映出新碘老街的民风民俗。2011年,贺友直完成他的最新作品《城市边角》,作品描绘了当前社会一些不文明现象,反映出贺老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和方式对当下道德现状的关照。
贺老常对人自嘲“连环画是‘小儿科’”,但是对于这个“小儿科”他却花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不断去追求绘画技艺的精进,摸索和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个人风格。贺老以其执着的艺术追求,用富有生命力的白描形式把现实生活与古老的中国传统连环画结合得尽善尽美,同时拓宽了连环画的表现方式,让说故事的小人书也能记录民俗世情,反映生活百态,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将通俗连环画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这也是贺老对连环画做出的最大贡献。
贺老请人制了一枚印章,放在案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章上刻的就是“永未毕业”四个字。90岁高龄的他就是这样一直保持着永不止步、永远学习的心态,在四条边线构成的框框中继续畅快淋漓地书写着他的大人生。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为大众所喜爱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说起连环画,不能不提连环画界的泰斗人物贺友直老先生。
贺友直自小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来,共有《福贵》、《火车上的战斗》、《山乡巨变》、《白光》、《朝阳沟》、《连升三级》、《十五贯》、《小二黑结婚》、《申江风情录》等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山乡巨变》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其作品曾在英国、挪威、瑞士、韩国、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贺友直也曾被邀请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法国昂古莱姆高等图像学院授课,并获法国昂古莱姆市荣誉市民证书。2010年贺友直荣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艺术界对贺老在中国美术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
2012年3月26日至4月22日,为了庆祝贺老90岁生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别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办了一场以“率真贺友直·经典老上海”为主题的画展。除了贺老的连环画作品,还展示了他近十年创作的上海风俗画。
在《三百六十行》里,他描绘了黄包车夫、扦脚工、卖报童、白相人、裁缝、押宝人、裱画师傅、兑币黄牛等各行各业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贺友直刻画地痞无赖,惟妙惟肖,丑恶嘴脸毕露无遗;描写下层娼妓生活,轻侮狎笑之中,隐隐从衣衫褴褛中透出悲哀与无奈;描写世情生活,酒坊茶肆之中,小人物也有休闲与快乐。在画作里,我们看到了老上海的繁华与热闹,也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贫穷,贺友直以细腻的笔触和扎根群众生活的创作态度将上海世情百态描绘得入木三分,拨动着一个个从画前走过的老上海人的心弦。
连环画作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贺友直之所以能够在讲述故事、描绘世情、刻画人物上如此生动,正是因为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豁达执着的生活态度。
艰辛往事
贺友直192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5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当时在上海无暇照顾他,就把他送到乡下姑妈家抚养。于是他在宁波农村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贺友直自小就热爱绘画。他当时就读的新碘小学设在破旧的关帝庙里。关帝庙里有个斑驳的戏台,戏台四周隐隐约约地显现出《三国演义》的绘画。他被那传神的绘画迷住了,一次次细心地描摹、比照、思索、修改。凭着这些无师自通瞎折腾性质的实践,他的美术课成绩居然在小学生中遥遥领先。生活是艰苦的。因为父亲的失业,贺友直小学毕业后便辍学了。
在农村的这段时光,让贺友直真正走进了农民,熟悉了农民生活。在以后农村题材的表现中,这段生活经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为了生存,贺友直跟随父亲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他先后到小铁工厂、印刷厂里当过学徒,后来又辗转到舟山的农村做过一段时期的农村小学教师。当学徒的时候,天不亮就被踢醒,晚上睡水泥地。父亲失业,家里一升米要过活两天。这样的日子在贺友直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苦难的浸润中,贺友直更加懂得寻常百姓的苦与乐,’瞳得百姓们真正关心什么。
再回到上海,他开始跟随一个朋友学习设计商标。后来,亲戚介绍他认识了专画连环画的画家,从此,他踏上了连环画创作的道路。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赵树理小说改编的《福贵》。把小说改成连环画先得编文字脚本,他凭着小学读的那几年书,硬是把脚本一条条地编了出来。一本连环画至少要画200幅左右,以前他从没一下子画过这么多。为了让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成型,连“构图”两字也没听过的他,就起早贪黑地画,睡梦里也画。一时间,他租住的陋室一幅幅画稿铺天盖地!当他画好后,一个画商很快认可了他的处女作,把画稿印成了连环画,进入市场。眼见自己的画稿成为商品,换来了能维持生存的稿酬,可以在人海茫茫的大上海立足了,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几天没合上眼。让他想不到的是,他由此跨入了连环画创作的“门槛”,成为一名专业连环画家!
大师之风
本次画展设置了一个创意展厅,展厅摆放了365瓶黄酒,酒瓶上贴着贺老画作作为标签,形象地反映出贺友直的一生与画、酒的密切关系。贺老一生有两大爱好,一件是绘画,另外一件就是喝黄酒,女儿还将黄酒亲切地称为“老爸的生命口服液”。
爱酒之人大多有一颗率真之心,贺老的率真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上。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贺老用敏锐的观察、犀利的视角,幽默的笔触,表达出自己的不齿,嬉笑怒骂跃然纸上。比如《第二十五孝》:一男一女牵一条宠物狗,女的弯着腰,拿着手帕给小狗擦屁股。画妙,题目更是点睛之笔。还有《接送专员》:在寒风之中,几位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守候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在题跋中写道:“据说养老院门口无此盛况,甚是冷落,何以有此差别……”点出当今社会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直指现在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丧失,发人深思。
对于当下美术界的一些风气,他也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有不少搞美术的小青年号称‘反传统’,我很不赞成,中国美术那么好的传统,传承还来不及,怎么能反呢?”
看到这次画展以率真为主题,贺老说道:“这‘率真’二字,把我的品格提得太高。我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率真,要真是这样,那我就是上海人说的戆大(傻瓜)。”这样的自白何尝不是一种率真呢?
贺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没什么文化的人”。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小学学历,总能虚心地承认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他曾经说过一个例子:在北京的时候,出版社请他画一幅唐诗的插图,他一拿到就傻眼了:真要命了,这首诗在讲什么,不懂。
在文化知识上,贺老勇于承认不足,而在他奋斗一生的绘画领域,也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我不是画家,只是一个画匠。”这位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担任过美术界各种重要职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连环画泰斗,始终将自己置于基层群众和真实生活中。他说:“我来自草根,画的都是我熟悉的底层人民的生活,我只是一个画匠。” 如今,很多当年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人都转画国画了,当有人问起贺老为什么不转向市场效益好的国画领域时,贺老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不是不想转,是转不过去。我知道自己没有这点功力。我的作品印在小人书上还可以,但挂在墙上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大行的。”
对于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他说自己占了两个便宜:“一是我活得长。这个奖规定只能给80岁以上的画家,过世了的名气再大也不算,那些比我好的老画家走掉了,而我还活着。二是我还在连环画阵地上坚守着。这块阵地兴旺的时候,曾经强手林立,而现在连环画市场衰落了,他们都离开了,到别处找饭吃,只有我没走。正是这两个因素促成我得奖。”
谦逊至此,不自得,不倨傲,贺老自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大师风范。
长青之树
展厅现场,展方按1:1的比例还原了贺老的“一室四厅”:来客人了为客厅,摆下餐桌为餐厅,饭桌上铺块画布为工作室,帷布一拉为卧室。50多年来,贺老一直安居于这25平方米的斗室之中。经历了一生的曲折艰辛,老人早已拥有一种知足和豁达的心态。新世纪之初,贺友直把花费毕生心血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原稿悉数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我这几年还在画,手里还有些原稿。我会写下遗嘱,我走后委托别人处理,一张也不留给孩子。”
如今贺老画笔不辍,不断创作新的更精彩的作品。2002年,他创作出白描巨制《申江风情录》,表现旧上海小人物的生活百态,展现海派文化的魅力。2003年底,他根据儿时记忆,为家乡父老创作了《新碘老街风情录》组画。以水墨画的形式,描绘了新碧老街的新碘头、凉亭、坝头、行号、油车、市日、谢年、唱新闻等风情,反映出新碘老街的民风民俗。2011年,贺友直完成他的最新作品《城市边角》,作品描绘了当前社会一些不文明现象,反映出贺老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和方式对当下道德现状的关照。
贺老常对人自嘲“连环画是‘小儿科’”,但是对于这个“小儿科”他却花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不断去追求绘画技艺的精进,摸索和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个人风格。贺老以其执着的艺术追求,用富有生命力的白描形式把现实生活与古老的中国传统连环画结合得尽善尽美,同时拓宽了连环画的表现方式,让说故事的小人书也能记录民俗世情,反映生活百态,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将通俗连环画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这也是贺老对连环画做出的最大贡献。
贺老请人制了一枚印章,放在案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章上刻的就是“永未毕业”四个字。90岁高龄的他就是这样一直保持着永不止步、永远学习的心态,在四条边线构成的框框中继续畅快淋漓地书写着他的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