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其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亲合力、感染力更强。事实如此,一个成功的学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大量的调查发现,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都具有以下共同的教育方法:
一、关爱——搭起心理的桥梁
首先,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不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家长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
其次,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要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于欢快中的孩子,父母应尽量避免干预,对于伤心的孩子,绝不掉以轻心,即使他一时不愿倾诉,等他平静下来,仍要与他交谈。家长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经常蹲下去,与孩子面对面,平等地互相倾听与诉说,允许孩子申辩、解释,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然后用不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判断的话表达出来,向孩子求证,进一步了解孩子话语中隐含的意义,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和问题的症结,帮助孩子从合理、正面、积极的角度觉察自己的感受,使负向情绪得到疏解。
再次,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但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要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与份量,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
第四,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12岁~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与朋友相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及其感情表达方式,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引导。
第五,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威信的领导对部下有一种感召力,同样,有威信的父母也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感召力。父母要使子女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敬佩、信赖;在行为上暗暗地学习、效仿;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时,他也会敞开心扉,从父母那儿获得支持与力量。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充满生机的、富于感情的,使孩子受到感染,从而接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充满爱心。
二、习惯——飞向理想的翅膀
首先,成功的家庭教育者都能做到观念先行,坚信习惯是支配人生成功的一股力量,自觉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善于将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孩子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发展。
其次,家长要主动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一致,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健康发展。1、主动了解学校教育情况。作为家长,可采用电话、书信等形式,每周或每月主动了解学校教育情况,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主动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爱,并将这份温暖和关爱转化为学习的激情和动力。2、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行动。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学校教育行动的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配合。如果家长对学校教育无端排斥,就势必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3、密切配合学校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因此家长懂得对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一、关爱——搭起心理的桥梁
首先,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不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家长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
其次,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要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于欢快中的孩子,父母应尽量避免干预,对于伤心的孩子,绝不掉以轻心,即使他一时不愿倾诉,等他平静下来,仍要与他交谈。家长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经常蹲下去,与孩子面对面,平等地互相倾听与诉说,允许孩子申辩、解释,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然后用不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判断的话表达出来,向孩子求证,进一步了解孩子话语中隐含的意义,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和问题的症结,帮助孩子从合理、正面、积极的角度觉察自己的感受,使负向情绪得到疏解。
再次,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但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要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与份量,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
第四,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12岁~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与朋友相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及其感情表达方式,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引导。
第五,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威信的领导对部下有一种感召力,同样,有威信的父母也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感召力。父母要使子女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敬佩、信赖;在行为上暗暗地学习、效仿;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时,他也会敞开心扉,从父母那儿获得支持与力量。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充满生机的、富于感情的,使孩子受到感染,从而接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充满爱心。
二、习惯——飞向理想的翅膀
首先,成功的家庭教育者都能做到观念先行,坚信习惯是支配人生成功的一股力量,自觉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善于将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孩子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发展。
其次,家长要主动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一致,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健康发展。1、主动了解学校教育情况。作为家长,可采用电话、书信等形式,每周或每月主动了解学校教育情况,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主动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爱,并将这份温暖和关爱转化为学习的激情和动力。2、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行动。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学校教育行动的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配合。如果家长对学校教育无端排斥,就势必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3、密切配合学校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因此家长懂得对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