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115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谭恩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自1989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通过小说里华裔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与美国主流文化对她们的排斥这一对比来表明谭恩美,作为美籍华人,却始终站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捍卫着美国主流文化。从而得出结论:在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看似和谐的外表下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退让。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追求;排斥
  谭恩美,美籍华裔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谭恩美擅长描写母女之间微妙的情感,她的小说常常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主角。这些华裔女性不但要面对种族认同的问题,还要面对与父母在文化认同上的隔阂。《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在1989年一经出版就连续9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共销出二十七万多本精装本,使她一举成名为美国华裔女作家的新星。
  《喜福会》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而备受瞩目,小说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描写使其备受西方读者的喜爱。作者谭恩美,出生、成长并一直生活在美国,从小接受美国教育并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基本上通过她母亲和她母亲的朋友们讲述的关于中国的故事。所以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不可能全都是真实的,再加上她的美国国籍,她的创作当然会以美国人的身份,站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捍卫着美国人及他们的文化。
  一、美籍华人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
  在其小说《喜福会》中,谭恩美作为美国主流文化的维护者,把中国描述成“地狱”而把美国描述成“天堂”,美国成为母亲们憧憬和向往能改变命运且带给她们美好生活的地方。所以母亲们都主动选择美国作为她们的的避难所,母亲的女儿们也都竭尽全力为融入到白人社会做着各种努力,这表明母亲和女儿们都很渴望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能够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份子。
  (一)美国主流文化对中国母亲的吸引
  在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的故事都发生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而女儿们的故事都发生在现代化的美国。中国的过去与美国的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谭恩美通过这种对比的再现手法使得中国成为人间地狱而美国就是人间天堂。例如,吴素云(Suyuan Woo)在对日军侵略下的桂林的描述中就把中国形容成一个混乱,肮脏,落后的国度。而且,在《喜福会》里中国也被描述成一个欺压蔑视女性的愚昧国度。小说中的四位母亲在中国都有着悲惨的遭遇,她们却都在美国找到了自由。似乎四位母亲都是旧中国的受害者。映映16岁的时候就进入包办的婚姻生活中,她的丈夫是个花花公子,在她已经生了一个孩子之后抛弃了她;龚琳达同样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她幼小的丈夫对她没有半点性趣,急于想抱孙子的婆婆却怪罪她连孩子都不会生;许安梅从小出生在贫寒之家,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改嫁给一个商人做了三姨太太,安梅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跟随母亲生活在妻妾成群的吴青家,在其母亲不堪忍受羞辱和寄人篱下的生活选择自杀后安梅才获得自由;吴素云饱受战乱之苦,她遭受了丈夫的死亡,与家人的分离及与两个双胞胎女儿的失散等痛苦。通过母亲们的故事谭恩美不仅向西方读者再现了一个令人着迷,让人充满无限想象的旧中国,而且小说里对中国女性的描述都是根深蒂固的无助,无知而愚昧的形象。受到中国让母亲们无法忍受的社会因素和美国社会对她们的吸引因素的影响,母亲们选择去美国追寻她们的幸福生活。她们对美国的主动选择暗示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她们的吸引以及她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可。这就体现了谭恩美作为美国主流文化捍卫者的优越心理。
  (二)女儿们为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所做的努力
  在《喜福会》中,女儿们从基因上来说都是中国人(除了丽娜是半个中国人),而且主要是在中国家庭被抚养长大,但是她们认同的却是现代美国文化。薇弗莱,露丝和丽娜都有过白人男朋友或者老公,而且她们在童年时代经常会想法设法地逃避她们身上的中国人特征:丽娜会在屋里走来走去,眼睛睁的大大的,努力使自己看起来更像个欧洲人;精美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否认自己本质上的中国人方面,坚称她仅仅是外表上某些地方看起来长的像中国人而已;薇弗莱在少年时代会因为她的妈妈说她长得不像中国人而高兴地拍手叫好。
  女儿们不仅极力地想要摆脱她们的中国身份,而且想要真正的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中去。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她们选择可乐,热狗,汉堡,苹果派等。她们说的更多的是英语而不是中文,即使跟她们的母亲吵架,她们也用英语吼向她们听不懂太多英文的母亲。她们鄙视母亲的生活习惯,甚至嘲笑她们的穿着打扮,尤其对母亲的旗袍嗤之以鼻。女儿们削尖了脑袋想要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她们吃汉堡,用英文名字,拒绝讲汉语,选择母亲口中的外国人作为男朋友和老公。小说中的四个女儿基本上都嫁给了白人。根據数字统计,在1990年美籍华人女性的外族通婚率达到了48.2%,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美籍华人中就有一个选择嫁给外国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籍华人女性在择偶方面是不可能首先考虑与自己有着相同血统的中国男性或者美籍华人男性,白人成为她们的首选。她们选择嫁给白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混血子女来降低她们外表上的区别。她们认为她们跟白人在一起的时候她们就没那么像中国人而更加像美国人了。他们的孩子皮肤的颜色就会更浅,白人特征就会更明显。慢慢地她们就会从思想上认为自己更加“白”了,越来越容易融入到白人主流社会了。身边有个白人丈夫,这些美籍华人女性会认为他们离白人社会更近了,从此她们摆脱了所有中国移民聚集的,也是她们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一直聚居的唐人街的束缚。在她们美国化的价值观里,她们白人丈夫的白皮肤、高鼻梁、金头发格外性感有魅力。不约而同地,《喜福会》里的所有女儿们都嫁给或者曾经嫁给了白人男子。
  二、美国主流文化对美籍华人的排斥
  小说中的四位母亲都是怀揣着能过上好生活的希望到达美国的。不幸的是,等待她们的不是她们心中的乐土和友好的美国人,而是美国文化对她们的排斥。而小说中的女儿们,尽管她们不遗余力地摆脱母亲的控制,选择白人作为人生伴侣,她们仍然遭到了来自主流白人社会的歧视和白人丈夫对她们不平等的对待。   (一)美国主流文化对美籍华人的种族歧视
  著名美籍华裔作家Frank Chin说过,“作为一个美籍华人女性,在她女性身份的诉求过程中她会遇到这些阻碍:源自对中国人的偏见而具有控制权的美国种族上的刻板印象,也就是种族歧视;来自于美籍华人社区的对女性的贬低,也就是性别歧视。”[3]
  在《喜福会》中,许安梅的女儿露丝在和她未来的婆婆碰面时就遭遇了种族歧视。佐敦夫人为了让露丝相信他们非常开放并且对其他种族的人没有任何偏见,吐露说她们夫妇个人认识很多好人都是东方人。她告诉露丝她们的熟人圈里包括一些西班牙人甚至还有非裔。佐敦夫人强调她“个人”熟悉许多“好的”少数种族的人实际上表明美国只有很少数的人会认识少数种族的人,而且大多数少数种族的人都是不好的人。尽管她没有故意表示对露丝的偏见,但她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随时都可以表露出来,尽管她们都没意识到。佐敦夫人提醒露丝她的儿子想要成为一个工程师,是在暗示她未来的儿媳妇必须是一个对她的儿子有所帮助的人。提醒露丝工程师和他们的夫人必须要达到某些社会期望事实上是在暗示她未来的儿媳妇必须是一个有着白人血统的女性才能满足社会的期望。这些提醒的话是在告诉露丝如果继续跟他的儿子交往就会毁掉他的前途。在极力劝说露丝不要跟她儿子结婚这件事上,佐敦夫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不”字,她非常仔细地解释为什么露丝不能嫁给Ted,但是她所有的解释都暗示着她看不上这个有着中国血统的女孩。
  (二)女儿们与她们的白人丈夫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早在美国排斥中国移民时期,很多州都从法律上禁止中国人和白种人通婚,这些法规直到1967年才被最高法院废除。这些法规不仅仅是从文字上禁止华人与白人的跨种族婚姻,更加强化了白人心中认为华裔女孩不会是他们婚姻生活中的合适伴侣这一想法,因为既然政府都制定法律禁止这种婚姻,那么它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喜福会》中,露丝不顾Ted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他。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婚姻,露丝对Ted百依百顺,渐渐在婚姻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她的一切都由丈夫做主,而且对他没有任何要求。她把自己当作美国人,但行为却像典型的传统中国女性。这种顺从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当她的婚姻破裂的时候她除了承受痛苦,抱怨是她自己身上的中国人特性,是中国人的谦虚谨慎害的她胆小怕事,一无是处。而她的白人丈夫不关心她的感受,发号施令,即使是结束婚姻也只是通过给露丝邮寄一张小份额的支票,然而露丝只是一味地服从,保持沉默,对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不发声。《喜福会》中的另外一个角色,丽娜着迷于她的丈夫,她认为他是一个帅气,成功的白人男子。為了追求所谓的夫妻平等,在谈恋爱期间都是AA制,在结婚之前他们签了婚前协议,他们所有的家庭开支账单都是双方平均支付,可是在家庭事务上丈夫却占上风,处于支配地位,而丽娜在家里和公司都只是廉价劳动力,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丽娜说着流利的英语,但是在她丈夫的眼里,丽娜仍然是一个“不会给人留下印象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善于表现的,保守的”[5]愚蠢中国女孩。她的丈夫对她漠不关心,忽视她,丽娜总是担心她的丈夫会厌恶她,会不再爱她,她认为自己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所以不可能像她白人丈夫那么优秀。丽娜不仅在家庭中不能与她的白人丈夫平等,在工资上也不能享受平等待遇。她跟丈夫一起创办的公司,为公司做出了很多贡献,而她丈夫只付给她少量薪水,他认为丽娜只想得到他的爱,所以即使丽娜与公司其他员工有平等的机会他也不给丽娜升职加薪。不仅是在《喜福会》这部小说里,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在所有华人女性与她们的白人丈夫之间都或许存在这种不平等。
  与母亲对美国的渴望和女儿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相对应的是美国人对她们的排斥和拒绝。这些移民母亲和她们的女儿遭受了来自白人主流文化的歧视。而且,这些女儿们在与白人丈夫的婚姻中却遭遇了不平等的关系,因为白人丈夫始终觉得美国文化比起中国文化更具优越性。
  三、结论
  作为一名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与她小说中的出生在美国却有着华人血统的女儿们一样,她们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她要承受来自美国社会中白人统治阶级的压力,除了迎合他们她没有别的选择。看似这部小说有个好的结尾,母亲和女儿们终于能彼此互相理解了。但是,这个好的结局是建立在母亲的妥协至上的,因为当女儿们最后终于理解了她们的母亲,这个时候的母亲已经年事已高,身体很差,不可能再与她们吵架了。从表面上看谭恩美似乎达到了使中国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和谐共存的目标,然而这种和谐共存的前提事实上是中国文化的退让。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程乃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Louie,Vivian S.Compelled to Excel——Immigration,Education,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California,2004.
  [3]Chin,Frank.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4]Chang,Pao-min.Continuity and Change:A Profile of Chinese Americans.Vantage Press:New York,Washington,Atlanta, Los Angeles,Chicago,1983.
  [5]Hsu,Francis L.K.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Inc.:Belmont California,1971.
  作者简介
  祝丰萍(1980-),女,湖北郧西人;研究方向为:英美加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简称文化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曹禺《家》对觉新和瑞珏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援助冲淡和诗意消解的方式,使得全剧的悲剧感减弱,呈现一种中和之美。  ◆关键词:曹禺;中和之美;悲剧;人物形象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尚中、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者谓之和。”《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
期刊
查尔斯·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注重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并生动揭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成熟时期重要作品之一。它描述皮普远大前程的幻灭过程,最终他意识到自己对浮华世界的追求是毫无价值的。由于对社会黑暗的认识不断加深,再加上年龄增长、个人婚恋生活等不幸方面,狄更斯思想中压抑的一面愈发
期刊
◆摘 要:在我国人民法院提出《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之后,我国民事诉讼鉴定指完善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是对民事诉讼鉴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完善措施展开了探讨,希望以此来有效发挥出其价值。  ◆关键词:民事诉讼;鉴定制度;完善  证据规定是以修改之后的民事诉讼法作为根据,在已有司法解释基础上对民事诉讼证据制度进行解释,其中有关鉴定问题的规定,对于我国民事诉
期刊
◆摘 要:电影《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的代表作品,是卓别林在1936年上映的作品。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应用了部分电影符号极少量的音响效果以及少数的人声,这也使得这部电影变得更加突出。《摩登时代》的拍摄对美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摩登时代;查理·卓别林;无声电影;符号  一、查理·卓别林的创作经历  少年时代的卓别林只是汉威尔中心区济贫学校的一名普通的孩子。在1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且它正以“海啸”一般的速度侵入我们的中小学校园,危害着中小学校园的健康安全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急速发展的时期,使得中小学生成为校园霸凌的“主人公”。因此,本文在校园霸凌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并提出干预和预防中小学校园霸凌现象的关键性措施,主要包括:家庭:改变教养方式,营造良好家风;社会:制定法律法规,规定惩治措施;学校: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在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最前沿阵地,破解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难题,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关系到党的建设成效和党的事业发展。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脱节,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举措,文中从五个方面给出破解“两张皮”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党建工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如何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便是如今教育界需要深思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的语文改革也愈演愈烈,温儒敏教授曾经指出,对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会增加阅读部分,基于高考变革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植入语文教学之中是事在必行。本文将对传统文化植入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展开具体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国传
期刊
“悄悄”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教师采用悄悄的、隐蔽的方式,使用让人理性、使人冷静的话语、动作或文字等让孩子自己明白错误,自觉改正错误。“悄悄”教育照顾了孩子的接受心理,淡化了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我们尝试实施的“悄悄”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有错“悄悄”改  对经常犯同一种错误的孩子有必要改变一下教育方式,不再批评他,更
期刊
◆摘 要:由于许多孩子在基础教育中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养育,他们的父母并非一年四季都在,因此代际教育将对学生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这类学生不仅学习困难,而且人格缺陷。本文分析了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并探讨了他们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小学;“学困学”;转型策略  许多小学学生的父母对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一旦学生犯了一个错误,家长将把责任分配给老师并与学校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
期刊
◆摘 要:“乡土历史资源”是指家乡的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促进教师发展,提升课堂质量。锦州市有着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乡土历史资源,其中以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最为突出。结合初中历史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多途径地适当补充锦州市的相关历史资源,如通过展示生动有趣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兴趣导入课堂、课中邀请口述史老人进历史课堂,形成共情、以及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