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浪漫主义视角下解读主人公皮普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45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尔斯·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注重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并生动揭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成熟时期重要作品之一。它描述皮普远大前程的幻灭过程,最终他意识到自己对浮华世界的追求是毫无价值的。由于对社会黑暗的认识不断加深,再加上年龄增长、个人婚恋生活等不幸方面,狄更斯思想中压抑的一面愈发加强,乐观主义基调也被大大削弱。作为社会弊端的反映和人情世故的写照,《远大前程》的叙事艺术呈现出微妙的变化。
  1浪漫主义的定义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其采用以人的主观感受来描述客观世界的方式,往往用华丽的修辞、热情的语言、夸张的描写手法进行描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
  2浪漫主义视角下的皮普分析
  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对皮普进行分析,从以下方面对《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进行探讨:对皮普童年成长分析;皮普对城市消极态度的描述与历程;乡村朋友人格塑造分析。
  2.1对皮普童年发展的分析
  孩子们的世界应该充满关爱和幸福。狄更斯用浪漫主义来描述乡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皮普在乡下过着艰苦、快乐、幸福的生活,养成了善良、诚实的性格。当遇到正在犯罪的马格威奇时,皮普同情并想方设法帮助他。在皮普童年的眼中,虽然农村没有城市那么繁华,但一切都那么清新自然。
  2.2皮普对城市消极态度的描述与历程
  狄更斯用主观的浪漫主义对城市描写。在众望所归的工作中,城市意味着人民的富裕和繁荣。皮普去伦敦学习,期待已久的金钱、爱情和出色的职位都唾手可得。他对自己的出身和过去的生活深恶痛绝,同时又被善良的本性所折磨,被美好的未来所禁锢。
  2.2.1艾丝黛拉的影响
  他遇到艾丝黛拉,那个一见钟情的女孩。她美丽优雅,他梦想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作为一个骄傲的女孩,艾丝黛拉并不在乎皮普,她总是以一种轻蔑的态度对待皮普的热情。庄园生活令他看到华丽的上层生活,促使他认识到自己出身的卑微。上层社会就像一块石头在皮普的心里荡漾,从此他的生命失去了过去的安宁。他讨厌他的平凡和背景,渐渐变得自私。
  2.2.2在伦敦留学的影响
  有人愿意资助他去伦敦上学,让皮普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Goodbye, the old acquaintances of my childhood that were weary, and I am about to travel to London to be very honorable. I will not make a living in the blacksmith shop, and I will not be here with you here.”這是狄更斯对皮普去伦敦之前的一段描述。在物质生活的那份放纵奢华中,皮普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其开始成为一个冷漠、傲慢、虚伪的所谓上流人士。
  2.3乡村朋友人格塑造探析
  乡村的美好,不仅是美丽宁静的乡村风光和宁静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淳朴和真诚。其中,皮普儿时的两个朋友乔和比蒂,在他心中浓缩了狄更斯对完美人格的期待。狄更斯用浪漫主义几乎完美地描述了两人的性格。
  2.3.1善良的乔
  乔是皮普的姐夫,对于父母早逝的皮普来说,他既是父亲又是朋友。他对皮普倾心照顾,使皮普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像乔一样的铁匠。皮普发现真正支持他的人不是律师,而是他多年前帮助的逃犯。这个事实让皮普无法接受,因为他如此鄙视这类人。经过一次次的打击,皮普跌到了物质和精神的谷底,他束手无策。好心的乔又来了,伸出援助之手,细心地照顾他、开导他、安慰他,甚至帮他减轻债务,促使皮普不断反思自己。
  2.3.2纯朴的贝蒂
  贝蒂是第一个教皮普识字的乡村纯朴女孩。尽管她深爱着皮普,但这并没有阻止皮普追求美丽而骄傲的艾丝黛拉,只是不断提醒他可能存在的陷阱。当皮普离开去追寻他心中的梦寐以求的人时,她只是默默地祝福他。
  从这两个人身上,无论是皮普还是读者都找不到任何负面的品质。他们的心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为主人公皮普留下了最后一片纯净的灵魂,感受世界的简单美好。
  3总结
  本文以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主题和旋律为切入点,从浪漫主义视角分析皮普的成长历程。《远大前程》不仅描述真实的社会生活,批判资本主义的黑暗、丑陋和不公,而且表达皮普对美好人类理想的追求和向往。狄更斯运用夸张、幽默等手法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宣扬关爱儿童的文学主题,表明他对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的向往,这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阙红玲.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浪漫主义手法解读[J].语文建设, 2015(8):33-34.
  [2]李世荣.《远大前程》中的成长主题[J].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02)
  [3]查尔斯·狄更斯著,主万译.《远大前程》[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学科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但其人文性往往被教师忽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完成一些基本体育技能的传授,而是要求在技能传授中渗透德育。很多体育项目,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帮助。教师必须研究教材,分析课程的特点,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融入其中。德育如果能得到有效渗透,自然会对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材
期刊
中学历史大规定的德育目标,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历史责任感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德育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围绕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法制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其法律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历史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关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内容,经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从狭义的“法”的角度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师遵循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积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性;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就
期刊
摘 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教学;感受快乐;笑口常开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或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花的海洋中有几棵“无精打彩”或“半萎半枯’的小花。是任其自然,还是多费心思去探究如何让他们融入花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语文教学容易忽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冷漠的印象。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期刊
教研组作为学校基层的教学研究组织,接受教导处、教研室的领导直接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工作执行程度直接体现和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一直重视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中的作用,使它成为培育骨干教师的摇篮,成为教师交流、共享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乐园。  一、选准组长能者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研组长是一个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他个人的言行、魄
期刊
作为贵州省委机关刊物,《当代贵州》承担着省委实施政治和思想领导、指导全省工作的重要宣传舆论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全国党刊界,《当代贵州》已成为一个被聚焦、研究的现象。继“贵州省优秀期刊”、“新中国60的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出版政府奖”之后,2013年9月,《当代贵州》成功入选中国“百强期刊”,一系列的“光环”,与创新的管理模式密不可分。  一
期刊
◆摘 要:曹禺《家》对觉新和瑞珏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援助冲淡和诗意消解的方式,使得全剧的悲剧感减弱,呈现一种中和之美。  ◆关键词:曹禺;中和之美;悲剧;人物形象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尚中、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者谓之和。”《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