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要因为不开花而着急,或许他是一棵参天大树。不能要求每棵树都开花,也不能指望每朵花都长成树那么高、那么大。
关键词:因材施教;数学思维;数学意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
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
经过两年的煎熬,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说:“你注意过道路吗?在你那一侧的路开满了花,而另外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裂缝,于是在你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在我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他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用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要因为不开花而着急,或许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我们不能要求每棵树都开花,也不能指望每朵花都长成树那么高、那么大。这就如我们的学生,一个个不一样的学生才组成了我们多元的、可爱的课堂。
一、“老师的眼睛会骗人”——学生自有他们的看法
“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是陶行知先生教给我们的一句话,现在我深有体会。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一题是这样的:在货架上摆放着四种蔬菜,黄瓜、胡萝卜、青菜和番茄。其中黄瓜占三分之一,胡萝卜占六分之一,而青菜和番茄所占的比例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在教学的时候,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觉得用“四分之一”表示挺合适的,同意的人很多。这个货架的上端是斜着的,而下端却是放平的,所以用分数表示的时候就更不明显了。我也说了自己的想法,觉得用“三分之一”表示更合适,学生很不服气,有个学生不满意我的看法,甚至大叫了起来:“老师的眼睛会骗人。”其实大家的想法都可以,我们不能强行改变。
上帝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给人一张嘴,却给人两个耳朵呢?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言。人只需要用两年时间就学会了讲话,却要用后面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要想知道学生怎么想,不如听听他们怎么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不如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
二、“老师,我爬树”——学生有你意想不到的想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知道他们是你当年教的学生。”我安慰学生说:“一般人在摘水果时,不会弯下腰去摘最底下的水果。就像我们回答问题时,有些问题我们早已经会了,当老师把机会给别的同学时,就不要觉得可惜。”我又说:“和我们同样高的我们也不会去摘。我们一般会去摘哪个位置的水果呢?”我其实是想说我们经常去摘需要我们伸出手臂、踮起脚尖才能摘到的水果。这样可以教育他们多动脑筋,积极思考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我还没说完,我班有个孩子抢着说:“老师,我爬树!”我顿时目瞪口呆,想象是呀,摘不到果子,他想办法,他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不是比我的比喻更妙吗?教学的设计不是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你的“圈套”,而是应该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变为设计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仆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实是一种悲哀。
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课堂留什么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当人们发现一队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數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我有了这样的认知。数学还应该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是这样吗?数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数学留给学生的应该是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使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想思考的大脑,拥有一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去服务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每一位老师的探索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朱连娟,出生年月:1985.3,籍贯:江苏省扬中市,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以生为本的教学。
关键词:因材施教;数学思维;数学意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
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
经过两年的煎熬,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说:“你注意过道路吗?在你那一侧的路开满了花,而另外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裂缝,于是在你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在我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他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用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要因为不开花而着急,或许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我们不能要求每棵树都开花,也不能指望每朵花都长成树那么高、那么大。这就如我们的学生,一个个不一样的学生才组成了我们多元的、可爱的课堂。
一、“老师的眼睛会骗人”——学生自有他们的看法
“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是陶行知先生教给我们的一句话,现在我深有体会。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一题是这样的:在货架上摆放着四种蔬菜,黄瓜、胡萝卜、青菜和番茄。其中黄瓜占三分之一,胡萝卜占六分之一,而青菜和番茄所占的比例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在教学的时候,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觉得用“四分之一”表示挺合适的,同意的人很多。这个货架的上端是斜着的,而下端却是放平的,所以用分数表示的时候就更不明显了。我也说了自己的想法,觉得用“三分之一”表示更合适,学生很不服气,有个学生不满意我的看法,甚至大叫了起来:“老师的眼睛会骗人。”其实大家的想法都可以,我们不能强行改变。
上帝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给人一张嘴,却给人两个耳朵呢?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言。人只需要用两年时间就学会了讲话,却要用后面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要想知道学生怎么想,不如听听他们怎么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不如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
二、“老师,我爬树”——学生有你意想不到的想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知道他们是你当年教的学生。”我安慰学生说:“一般人在摘水果时,不会弯下腰去摘最底下的水果。就像我们回答问题时,有些问题我们早已经会了,当老师把机会给别的同学时,就不要觉得可惜。”我又说:“和我们同样高的我们也不会去摘。我们一般会去摘哪个位置的水果呢?”我其实是想说我们经常去摘需要我们伸出手臂、踮起脚尖才能摘到的水果。这样可以教育他们多动脑筋,积极思考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我还没说完,我班有个孩子抢着说:“老师,我爬树!”我顿时目瞪口呆,想象是呀,摘不到果子,他想办法,他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不是比我的比喻更妙吗?教学的设计不是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你的“圈套”,而是应该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变为设计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仆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实是一种悲哀。
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课堂留什么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当人们发现一队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數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我有了这样的认知。数学还应该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是这样吗?数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数学留给学生的应该是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使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想思考的大脑,拥有一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去服务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每一位老师的探索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朱连娟,出生年月:1985.3,籍贯:江苏省扬中市,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以生为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