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岗计划”是教育部等中央四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专项计划,这项政策制定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建立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本文在对“特岗计划”政策出台的背景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当前“特岗计划”实施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使“特岗计划”这项政策更好的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农村;特岗计划;特岗教师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 特岗计划” ),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项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补充,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试点,计划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特岗计划”政策出台背景:破解农村师资难题,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育发展到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有必要更加关注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先后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但在这些办学“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软件”建设并没有齐头并进,相对滞后。从而,“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替代,并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何为优质教育,在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师资质量就成了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说,优质师资就等同于优质教育。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择好教师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到追求高质量的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关注办学“硬件”转向更加关注师资质量,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二)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师资分布失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结构性超员、缺员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并存,尤其是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教师严重不足。第二,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截至目前,农村教师中仍有 16.7万多人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水平不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在岗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和“顶班”教师,这些教师多数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而在教师进修提高中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达不到进修提高的目的。第三,农村学校合格新教师补充困难,现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向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考研、转行等方式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因受财政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存在比较严重的“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或“无编可补”的情况,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进不来,连续多年不补充或者不按照正常渠道补充新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两难困境问题,在岗不合格的人员流不出,新教师又补充不进来。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难以满足新阶段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三)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来看,加强农村师资具备现实可行性
首先,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办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关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基础教育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2006 年,GDP 达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373万亿元;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330万亿元,国家基本具备了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财力基础。① 应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加强农村师资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二、“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困局。
我国中小学实行编制管理,而编制紧张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工作的最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十多年未补进新教师,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尤其在税制改革后,许多中西部地区农业县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对此,一方面,多数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尽量不补充或极少补充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小学因缺乏教师而停课或出现超大班现象,转而聘请大量廉价的代课教师。而“特岗计划”中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从而减轻了地方的财政压力,能够按所需教师进行编制。
(二)“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
“特岗计划”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合格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连续4年时间,“特岗计划”共招聘了12万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招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6万余人到2009年的6.5万多。特岗教师大多年轻活泼、思想新颖、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②特岗教师的加入,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第一次来了正式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成为所到学校有史以来具有最高学历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很多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对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特岗计划”为高校学生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岗计划”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环境条件差,过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们想去也去不了,或是去了也呆不长久。“特岗计划”的出台使得这些地方的学校有了空缺的岗位,解决了没有岗位去不了的问题。另外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特岗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③
三、“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心理问题无人关注。
“特岗计划”招聘的条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招少量应届专科毕生业;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由此可见,招聘对象都是年纪偏小的群体,他们都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很少得到解决与关注。年轻教师的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疏导与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于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农村的选择是否正确,扎根服务于农村的决心将会动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将不会有大量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
第二、“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而且工资待遇比较低。
政策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其程序是由下到上层层申报,即由县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上报到省教育厅,最后上报给中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历经半年。如此兑现“特岗教师”的工资,使得部分“特岗教师”生活面临困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特岗教师中央补助的工资标准是15000元,后来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2007年及时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为18960元,2009年底再次决定将工资补贴标准提高至 20540元。 但是,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并且他们工资水平没有在编教师的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西部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长久以来累积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这几年来所招聘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因师资匮乏,在农村学校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特岗教师的到来,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加上由于特岗教师都是本专业毕业,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许多原本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也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新老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岗教师上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课的现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要兼任其他非本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教师资源及专业性特点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不能专心于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另外,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精神与体力压力。
第四、“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
“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这决定了特岗教师难以迅速改善农村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五年以后才能进入成熟期。虽然在“特岗计划”实施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特岗计划”的结束,将有一大批“特岗教师”陆续离开农村中小学,这样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都不到解决。
第五、“特岗教师”期满留任,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设“特岗教师”的县(市)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补充教师的县(市),在“特岗教师”服务的三年内,由中央财政支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三年后留任教师的工资发放将纳入地方财政统发,不少县(市)财政原本就十分薄弱,“特岗教师”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四、发挥“特岗计划”长久效力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关怀。
针对“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应及心理问题,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是努力改善校舍,饮食及各方面硬件条件,争取给“特岗教师”白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特岗教师”业余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各种支持,帮助“特岗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遭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给予积极配合,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其在三年聘期满后尽量留下来继续从教,保证在农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上有高素质的教师坚守④。
(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工资待遇。
对于特岗教师的工资,各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岗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如中央要预先将“特岗教师”的工资按所报名额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特岗教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特岗教师”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个省将“特岗教师”人数上报中央,对于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比在编教师低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争取创造出精品课,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
(三) 延长“特岗计划”实施期限,分担因“特岗计划”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
一是将中央“特岗计划”的实施期限延长,“特岗计划”只有多坚持几年,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⑤二是制定相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弥补县级财政因期满留任教师工资结转后刚性支出迅速增加所造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岗计划”实施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它的实施成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使农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为“特岗计划”这项政策的实施不继创造一个亲和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它的长久效力便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更多农村和农村孩子受益。
[注释]
① 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② 廖其发;《打造西部基础教育新高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③ 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9期
④ 邬跃 赵建军: 《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几点认识》,《中国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版),2009年第7期
⑤ 郑子莹:《“特岗计划”政策的现实考察与分析》,教育政策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单位:甘肃庆阳市理工中专,甘肃 庆阳 745000)
关键词:农村;特岗计划;特岗教师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 特岗计划” ),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项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补充,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试点,计划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特岗计划”政策出台背景:破解农村师资难题,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育发展到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有必要更加关注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先后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但在这些办学“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软件”建设并没有齐头并进,相对滞后。从而,“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替代,并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何为优质教育,在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师资质量就成了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说,优质师资就等同于优质教育。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择好教师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到追求高质量的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关注办学“硬件”转向更加关注师资质量,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二)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师资分布失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结构性超员、缺员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并存,尤其是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教师严重不足。第二,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截至目前,农村教师中仍有 16.7万多人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水平不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在岗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和“顶班”教师,这些教师多数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而在教师进修提高中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达不到进修提高的目的。第三,农村学校合格新教师补充困难,现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向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考研、转行等方式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因受财政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存在比较严重的“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或“无编可补”的情况,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进不来,连续多年不补充或者不按照正常渠道补充新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两难困境问题,在岗不合格的人员流不出,新教师又补充不进来。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难以满足新阶段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三)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来看,加强农村师资具备现实可行性
首先,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办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关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基础教育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2006 年,GDP 达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373万亿元;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330万亿元,国家基本具备了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财力基础。① 应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加强农村师资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二、“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困局。
我国中小学实行编制管理,而编制紧张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工作的最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十多年未补进新教师,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尤其在税制改革后,许多中西部地区农业县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对此,一方面,多数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尽量不补充或极少补充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小学因缺乏教师而停课或出现超大班现象,转而聘请大量廉价的代课教师。而“特岗计划”中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从而减轻了地方的财政压力,能够按所需教师进行编制。
(二)“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
“特岗计划”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合格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连续4年时间,“特岗计划”共招聘了12万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招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6万余人到2009年的6.5万多。特岗教师大多年轻活泼、思想新颖、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②特岗教师的加入,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第一次来了正式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成为所到学校有史以来具有最高学历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很多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对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特岗计划”为高校学生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岗计划”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环境条件差,过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们想去也去不了,或是去了也呆不长久。“特岗计划”的出台使得这些地方的学校有了空缺的岗位,解决了没有岗位去不了的问题。另外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特岗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③
三、“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心理问题无人关注。
“特岗计划”招聘的条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招少量应届专科毕生业;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由此可见,招聘对象都是年纪偏小的群体,他们都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很少得到解决与关注。年轻教师的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疏导与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于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农村的选择是否正确,扎根服务于农村的决心将会动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将不会有大量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
第二、“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而且工资待遇比较低。
政策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其程序是由下到上层层申报,即由县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上报到省教育厅,最后上报给中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历经半年。如此兑现“特岗教师”的工资,使得部分“特岗教师”生活面临困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特岗教师中央补助的工资标准是15000元,后来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2007年及时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为18960元,2009年底再次决定将工资补贴标准提高至 20540元。 但是,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并且他们工资水平没有在编教师的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西部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长久以来累积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这几年来所招聘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因师资匮乏,在农村学校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特岗教师的到来,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加上由于特岗教师都是本专业毕业,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许多原本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也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新老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岗教师上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课的现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要兼任其他非本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教师资源及专业性特点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不能专心于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另外,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精神与体力压力。
第四、“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
“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这决定了特岗教师难以迅速改善农村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五年以后才能进入成熟期。虽然在“特岗计划”实施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特岗计划”的结束,将有一大批“特岗教师”陆续离开农村中小学,这样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都不到解决。
第五、“特岗教师”期满留任,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设“特岗教师”的县(市)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补充教师的县(市),在“特岗教师”服务的三年内,由中央财政支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三年后留任教师的工资发放将纳入地方财政统发,不少县(市)财政原本就十分薄弱,“特岗教师”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四、发挥“特岗计划”长久效力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关怀。
针对“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应及心理问题,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是努力改善校舍,饮食及各方面硬件条件,争取给“特岗教师”白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特岗教师”业余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各种支持,帮助“特岗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遭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给予积极配合,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其在三年聘期满后尽量留下来继续从教,保证在农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上有高素质的教师坚守④。
(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工资待遇。
对于特岗教师的工资,各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岗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如中央要预先将“特岗教师”的工资按所报名额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特岗教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特岗教师”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个省将“特岗教师”人数上报中央,对于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比在编教师低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争取创造出精品课,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
(三) 延长“特岗计划”实施期限,分担因“特岗计划”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
一是将中央“特岗计划”的实施期限延长,“特岗计划”只有多坚持几年,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⑤二是制定相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弥补县级财政因期满留任教师工资结转后刚性支出迅速增加所造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岗计划”实施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它的实施成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使农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为“特岗计划”这项政策的实施不继创造一个亲和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它的长久效力便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更多农村和农村孩子受益。
[注释]
① 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② 廖其发;《打造西部基础教育新高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③ 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9期
④ 邬跃 赵建军: 《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几点认识》,《中国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版),2009年第7期
⑤ 郑子莹:《“特岗计划”政策的现实考察与分析》,教育政策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单位:甘肃庆阳市理工中专,甘肃 庆阳 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