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意味着各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形成体系,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着力于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等方面研究和探索,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对于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刻把握课程思政蕴含的教育理念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多次强调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里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思想交融的过程;不仅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价值的引导;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应该凸显德育教育。基于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和认识,正确把握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是教育领域正在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自觉、有效地把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从而实现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注重德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当今社会,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多样、易变,而且,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既要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二、合理把握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的尺度
高校专业课程在承载人才培养的任务时,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实现价值引导,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热情。这就需要我们合理把握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的尺度,不能对立,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融合。教师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上,需要遵从课程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专业课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依然是授课的根基性内容,不可以弱化和轻视。那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实现价值引导,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这需要我们在课程思政教学上不断地研究探索,既不让学生觉得德育教育反感,同时又能潜移默化正确引导学生三观。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好,德育元素的使用牵强生硬,就达不到课程思政的目的。所以,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我们不能把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对立起来,专业课程既要保有其知识传统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又要在此过程中,将德育元素较好地融入进去。价值引导需以科学的专业知识为前提,科学的专业知识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党委领导,统揽全局,建立“精准课程思政”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学校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體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增强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整体性,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从而把课程思政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所以,各专业要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考核及评价等都应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具体内容、要求贯穿其中。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明确各课程所承担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内容,制定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明确纳入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强价值认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中的德育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从理论、情感、实践等不同层次,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总之,要着力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出育人要求,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四、利用职业院校注重技能、重于实践的优势开展
高职教育也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把培养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培养内容,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围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锤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可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多的优势,努力整合教育实践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高职院校的“现场教学”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探讨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挖掘或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五、探索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途径
专业课程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育人的功效,如何让这些德育资源在课程中被挖掘和运用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重思想、重历史。在知识的由来、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各种理念、知识与个体的互动过程、知识的应用和价值这些内容中,可以提炼出诸多德育教育的元素。例如,挖掘自然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要素,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其次,重谈文化背景。任何专业体系的构建,都不能忽略历史和文化背景。背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架构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价值。文化背景中蕴含着专业知识与社会使命的联结,能够更加清晰地让人们看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将个人的前途与时代使命紧密地结合。第三、重名人传记及事件。选择学科中的著名人物及其典型事件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改革中,向学生们讲授和分享该专业起源阶段的名人传记,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的道德情怀、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社会使命感、社会正义感,将专业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总之,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要阐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递给学生。
总之,课程思政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们将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持之以恒,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既提升思政课在价值观引领中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又要凸显各类课程在价值观培养中“共舞中共振效应”,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简介:韩芬(1985-5),女,汉,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一、深刻把握课程思政蕴含的教育理念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多次强调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里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思想交融的过程;不仅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价值的引导;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应该凸显德育教育。基于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和认识,正确把握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是教育领域正在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自觉、有效地把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从而实现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注重德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当今社会,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多样、易变,而且,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既要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二、合理把握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的尺度
高校专业课程在承载人才培养的任务时,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实现价值引导,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热情。这就需要我们合理把握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的尺度,不能对立,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融合。教师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上,需要遵从课程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专业课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依然是授课的根基性内容,不可以弱化和轻视。那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实现价值引导,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这需要我们在课程思政教学上不断地研究探索,既不让学生觉得德育教育反感,同时又能潜移默化正确引导学生三观。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好,德育元素的使用牵强生硬,就达不到课程思政的目的。所以,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我们不能把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对立起来,专业课程既要保有其知识传统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又要在此过程中,将德育元素较好地融入进去。价值引导需以科学的专业知识为前提,科学的专业知识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党委领导,统揽全局,建立“精准课程思政”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学校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體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增强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整体性,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从而把课程思政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所以,各专业要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考核及评价等都应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具体内容、要求贯穿其中。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明确各课程所承担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内容,制定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明确纳入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强价值认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中的德育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从理论、情感、实践等不同层次,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总之,要着力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出育人要求,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四、利用职业院校注重技能、重于实践的优势开展
高职教育也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把培养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培养内容,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围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锤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可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多的优势,努力整合教育实践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高职院校的“现场教学”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探讨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挖掘或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五、探索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途径
专业课程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育人的功效,如何让这些德育资源在课程中被挖掘和运用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重思想、重历史。在知识的由来、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各种理念、知识与个体的互动过程、知识的应用和价值这些内容中,可以提炼出诸多德育教育的元素。例如,挖掘自然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要素,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其次,重谈文化背景。任何专业体系的构建,都不能忽略历史和文化背景。背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架构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价值。文化背景中蕴含着专业知识与社会使命的联结,能够更加清晰地让人们看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将个人的前途与时代使命紧密地结合。第三、重名人传记及事件。选择学科中的著名人物及其典型事件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改革中,向学生们讲授和分享该专业起源阶段的名人传记,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的道德情怀、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社会使命感、社会正义感,将专业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总之,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要阐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递给学生。
总之,课程思政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们将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持之以恒,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既提升思政课在价值观引领中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又要凸显各类课程在价值观培养中“共舞中共振效应”,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简介:韩芬(1985-5),女,汉,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