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盛开团结花 记洱源县郑家庄民族团结示范村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的西部,横断山脉由北向南铺展开来,形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自然奇观。沿着一条条江河,自古以来或为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自然通道。悠悠千年,马帮驮着产自于滇南的茶叶,沿着这些通道,运往西藏等地,这条道路被人们称为“茶马吉道”。郑家庄,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曾经是茶马吉道的必经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入大理时以三营为吐蕃襟喉,留军三百户镇守。其中两名郑氏将军郑指挥、郑冠军驻扎于郑家庄,并不断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村内居民以郑姓者居多,故名郑家庄。
  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从远处看,郑家庄和周围的其他村庄没有什么区别,地处三营坝子的中央,稻田环绕中,老房子是大理地方典型的三房一照壁,新房子是花园洋房。走进村里,清流迂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邻里和谐、童叟共乐。房屋在树木的掩荫下,显得格外美丽、宁静、祥和。道路干净整洁,沟渠清泉淙淙,到处青瓦白墙,绿树红花,让人感到仿佛是步入了世外桃源。最引人瞩目的是家家户户院墙上的壁画,有白族传统的山水花鸟,有藏族的吉祥八宝,有傣族的佛塔竹楼,还有纳西族的东巴文字……
  久负盛名的“茶马古道”除了是一条连通中国西南的商路,还是一个体现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大走廊。作为滇藏茶马古道沿线的村落,郑家庄起初的土著居民以汉族和白族为主,后来,逐渐有其他藏、傣等民族落户于此。经过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和世事的变迁后,渐渐地,村子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民族成分因为婚迁等原因也由藏、汉、傣、白四个民族逐步增加为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七个民族。再后来,雄志高从丽江的宁蒗泸沽湖畔婚迁到郑家庄。如今,全村已发展到125户,人口共525人的村庄,形成了“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大家庭。
  “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断。一家人只有和睦相处,才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郑家庄属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都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村内多民族杂居、习俗各异的特点,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由群众自发组建中青年联谊协会,闲时组织联谊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组织互助活动。每逢春节,藏族祈福的经幡飘荡在村文化活动广场,五彩的经幡随风飘荡,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染了每一个村民。供奉本主本是白族群众的传统习俗,全村各族群众都随白族一道,初一、十五到本主庙烧香拜佛。一到春节,尤其是每年的正月十五,长期外出经商的群众都要千里迢迢赶回来,全村男女老少在民族文化广场一道吃团圆饭,这是郑家庄全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多年来,郑家庄村不论村里的什么民族,不论哪一家,只要有难事,村民们都不分彼此,相互帮忙,汉语和纳西语交织在一起,藏族歌曲和着白族调……说起这些,村民们总是津津乐道:“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得亲如一家!”
  只有团结才能和谐只有团结才能发展
  在郑家庄,村民只要遇到外人,总会热情地招呼。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彼此生活习惯不同,郑家庄村7个民族能在50多年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20多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和一起社会不稳定事件。
  郑家庄村委会围绕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勤俭致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内容,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并以展板、上墙等方式张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活动场所,加强宣传教育,聘请7个民族代表为监督员,确保村规民约有效执行。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在郑家庄村,有1支治安巡防队,分组轮流对全村进行巡防,每3户为一组,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村民参加。每组人员负责值班一周,形成了村里的群防群治格局。
  根据郑家庄村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郑家庄村党支部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方式加强民主管理,选举产生了由7个民族代表组成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坚持小事村民议事小组讨论决定,大事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原则,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核查,实现民主议事,阳光操作。
  村里建立了党员帮扶小组,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还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和农村书屋。目前,郑家庄村拥有各种报刊2000余册。由于村里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这个村里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
  郑家庄的主要收入方式,源于藏族人的“祖传生存技能”药材销售,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郑家庄现任村支部书记何国祥,藏名“曲登”,一家人在50多年前从香格里拉迁居至此。改革开放后,曲登看中了中药材市场,孤身一人做起了中药材生意,短短数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大王”。在他的带领下,整个郑家庄的中药材生意也开始做起来了。
  曲登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但他觉得:光自己发展好了不行,必须把乡亲们都带出来,走共同富裕之路。曲登从亲戚朋友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亲戚朋友和他一起闯市场,做中草药材营销。起初,乡亲们因为没文化、见识浅、胆子小,尽管心里十分羡慕曲登,但也不敢跟着干。为了帮助乡亲们尽快掌握中草药材的营销知识,曲登一有空就向乡亲们介绍经验,帮助乡亲们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则。在曲登的影响下,乡亲们思想观念转变了。如今,全村125户,每户都有人经营中草药材,市场遍及全国各地。曲登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大哥”。他也因带领大家共同发展致富,而被乡亲们一致推选为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县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帮助下,郑家庄村共整合资金710多万元,投入到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将郑家庄村打造成了洱源县基层党建、生态文明、民族团结、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2014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3天,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来到郑家庄村宣讲会议精神。李纪恒对郑家庄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了高度评价,他要求郑家庄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抓党建强保障、抓管理重民主、抓经济创特色、抓文化促和谐、抓生态净家园,把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2006年,郑家庄被列为全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2015年2月,郑家庄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大理州唯一一家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郑家庄成为洱海源头的幸福之村、美丽之村、团结之村、民主之村和法治之村。
其他文献
大麦地 最后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先民用智慧和爱心浇灌的人居乐园,追溯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千年的汉朝时代,为适应滇南亚热带气候和山地特点,彝族先民从自然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宗教信仰和文化角度衍演创造了南滇一绝——土掌房。传统风格的彝族土掌房,大多由“恒摩”(彝语,意为大儿子、大儿媳的住房)、“恒嘎”(堂屋)、“念占”(厢房)、“大门”紧连的三排房子构成,结构有些类似汉族的四合院。走进土掌房,“
期刊
10月13日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傈族自治县热闹非凡,傈僳、白、藏、纳西、彝等各民族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友人欢聚一堂,共同欢庆全国唯一的傈傈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  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的维西傈傈族自治县,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如意宝地。这里居住着傈僳、藏、汉、纳西、白、彝、回、普米、苗等20个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在维西这片热土上相生相融,异彩纷
期刊
流经玉溪市的新平和元江两县的红洞,与哀牢山构成了红河谷。在海拔不足400米的红河谷底,常年温暖,热量充足,芒果、荔枝、香蕉、菠萝、木瓜、甘蔗等数不胜数的热带水果常年不断,茉莉花、凤凰花、木棉花、杜鹃花等各种鲜花追逐着季节次第绽放,从不间断的哀牢山清泉灌溉着一年两熟的水稻,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难免让人联想起《圣经》中屡次提到的“膏腴之地”迦南。而生活在此地的花腰傣、彝族、哈尼族依然保存着固有的
期刊
两千年前,古滇国的人们翻过哀牢山,越过红河,寻找他们的家园,在红河谷中走出了第一条道路。据说那些艰难跋涉的先民中王室的一部分人,他们来到玉溪红河谷时,走不动了,只好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成现在的花腰傣。但我更相信他们是被红河谷的美丽所吸引,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就是家园。  红河谷深处,哀牢山护佑的小镇夏洒,碧绿的稻田果园深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夜市人如潮涌,怎么看也不像个小镇。工业、旅游业、农业的
期刊
编者按: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5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4%;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特别强调,“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
期刊
浸、绘、扎、缝、染、漂、拆、碾。用灵巧的双手把线在织物打绞成结后,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最终变化为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扎染。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  据史料记载,早在南诏、大理国时代,本地居民就以扎染服饰为日常服饰之一,从《南诏国传》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先民们便懂得了“扎采纹绣”。特别是盛唐时期,扎染在大理地区一度成为民间最受追捧的商品,逐渐升级为贡品。
期刊
“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壶上的达摩端坐,深情宁静悠然,陶泥细腻泛着柔光。低调的色泽,细柔的手感,这是喧嚣中的一份宁静。  如果说宜兴紫砂是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奢华品,那么钦州陶则是轻奢界最好的入手佳品。  轻柔的质感,如肌肤一般的柔腻。如果你是一位茶人,你需要这样一个物件来沉浸心灵,如果你不是一个茶人,你也需要这样一个物件来带你走进茶禅之境。  钦州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历史,名列中国四大名
期刊
1937年8月,身在德国的中华民国政府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处长周自新焦虑万分,世界光学工业的鼻祖德国蔡司公司以“中国工业基础落后,不适宜发展光学工业”为由,拒绝提供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日本开始进攻上海,正在南京建设中的工厂危在旦夕。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技术支持,使光学器材投入生产,日寇一旦占领中国沿海,进口渠道断绝,中国军队将连一部望远镜都无法补给,在现代战争中就是一个瞎子。  周自新于190
期刊
洱源,顾名思义——洱海之源。作为高原明珠洱海的源头,素有“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说法。2008年,洱源县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为大理州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09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第二批云南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10年被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洱源,作为全国第二批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大小支流560条,多年平均径流
期刊
七十年前,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个陌生的时代。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书本、电影和电视。人们往往关注于那些血肉搏杀的沙场,那些抗日英雄的功勋……似乎战争只是在前线和敌后,对于昆明这个偏远的后方城市来说,这里发生过什么?这里留下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方及沿海城市逐步被日军占领,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但同时云南又位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和中国抗日战场的结合部。在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