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今年我校实施新课程。这次的改革主要是在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我这个第一次的实践者来说,感受颇深是在化学教学中注重新、旧教材的过渡。
一、新教材“度”的把握
在新旧教材过渡的第一年,在难度的把握上,是老师们议论最多的问题。调整后的《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降低处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原理从整体上降低了一个档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已彻底删除。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吃透大纲,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方法,正确把握基础与探究活动的关系、课时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二、新教材和旧教材比较
1、教材编排结构体系的变化。旧教材的教学体系是单纯引入型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每一种物质开始,给出其“物性——化性——制备——用途”;而新教材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即: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这样的教学结构设计我们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真正体现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每一种物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贯穿教材始终。以化学学习为载体,促进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体验。
3、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学要求降低,新教材对知识的学习目标基本上都定位在学会、说出、举例、了解等方面,对于应用、设计、评价、掌握等要求很少;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呈现很多都是以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背景,体现了化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到生活中去”的特点,不追求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充分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统一。
4、教材图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些图示、图表,非常到位。
5、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具有弹性和开放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现行新教材考虑到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整体要求降低的基础上,减少了“选学”内容,但增设了“阅读”、“资料”、“研究性学习”三个栏目。这些集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内容,经过合理编排,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新教材栏目设置多样化,有学习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性学习”。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由学生从自己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感兴趣问题来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或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个体的自信,并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注重过程美与追求结果并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师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转变观念,领会新课改的意图。教师是化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明确教学过程的本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从新教材的改革可以看到许多新课程的新理念。由于受多年旧教学体制的影响,刚开始,大家普遍都感到不适应,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突然觉得自己教了十几年书,现在反而不会教书了。但经过与新教材的磨合,通过各级的培训,新的教学理念在脑中已建立起来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集体研讨,在各种场合的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结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和形成化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化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化学的特点,加强学法探究,从学会到会学。“四先四后两小结”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经过规程化以后,其本身就成了习惯。“四先四后”就是指:⑴先预习后听课;⑵先复习后作业;⑶先分析后解题;⑷先理解后记忆。“两小结”是指:每周利用双休日对一周所学内容进行清理,每学完一个单元作一次书面整理小结,做到堂堂清、课课清、段段清。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减少学习中的无效劳动,提高听课效率,提高课后学习效率,提高作业质量,其突出表现是: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自我培养,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学习的被动就转化为主动。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化学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之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知识点过于零散。有些知识不是知道就行,还要会应用。对教学过程实施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探究实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难达到;实验器材一时没法跟上,实验老师的准备也很难做到,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对教学的“度”把握不准: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讨和交流,但还是感觉到不放心,因为中考真正要求到什么程度谁都说不清楚;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困惑:中考评价体系不知道,我们可以说是有点盲目地教。尽管如此新课改势在必行,不可能有退路,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只要在化学教学中注重新、旧教材的过渡和努力去正视,不断尝试,就一定会感悟新教材的真谛。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一、新教材“度”的把握
在新旧教材过渡的第一年,在难度的把握上,是老师们议论最多的问题。调整后的《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降低处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原理从整体上降低了一个档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已彻底删除。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吃透大纲,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方法,正确把握基础与探究活动的关系、课时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二、新教材和旧教材比较
1、教材编排结构体系的变化。旧教材的教学体系是单纯引入型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每一种物质开始,给出其“物性——化性——制备——用途”;而新教材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即: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这样的教学结构设计我们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真正体现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每一种物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贯穿教材始终。以化学学习为载体,促进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体验。
3、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学要求降低,新教材对知识的学习目标基本上都定位在学会、说出、举例、了解等方面,对于应用、设计、评价、掌握等要求很少;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呈现很多都是以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背景,体现了化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到生活中去”的特点,不追求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充分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统一。
4、教材图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些图示、图表,非常到位。
5、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具有弹性和开放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现行新教材考虑到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整体要求降低的基础上,减少了“选学”内容,但增设了“阅读”、“资料”、“研究性学习”三个栏目。这些集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内容,经过合理编排,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新教材栏目设置多样化,有学习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性学习”。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由学生从自己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感兴趣问题来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或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个体的自信,并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注重过程美与追求结果并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师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转变观念,领会新课改的意图。教师是化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明确教学过程的本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从新教材的改革可以看到许多新课程的新理念。由于受多年旧教学体制的影响,刚开始,大家普遍都感到不适应,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突然觉得自己教了十几年书,现在反而不会教书了。但经过与新教材的磨合,通过各级的培训,新的教学理念在脑中已建立起来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集体研讨,在各种场合的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结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和形成化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化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化学的特点,加强学法探究,从学会到会学。“四先四后两小结”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经过规程化以后,其本身就成了习惯。“四先四后”就是指:⑴先预习后听课;⑵先复习后作业;⑶先分析后解题;⑷先理解后记忆。“两小结”是指:每周利用双休日对一周所学内容进行清理,每学完一个单元作一次书面整理小结,做到堂堂清、课课清、段段清。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减少学习中的无效劳动,提高听课效率,提高课后学习效率,提高作业质量,其突出表现是: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自我培养,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学习的被动就转化为主动。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化学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之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知识点过于零散。有些知识不是知道就行,还要会应用。对教学过程实施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探究实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难达到;实验器材一时没法跟上,实验老师的准备也很难做到,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对教学的“度”把握不准: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讨和交流,但还是感觉到不放心,因为中考真正要求到什么程度谁都说不清楚;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困惑:中考评价体系不知道,我们可以说是有点盲目地教。尽管如此新课改势在必行,不可能有退路,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只要在化学教学中注重新、旧教材的过渡和努力去正视,不断尝试,就一定会感悟新教材的真谛。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