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数十年的沧桑巨变,《东方红》的优美旋律依然时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提起“东方红”三个字,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愫。“东方红”,不仅是人们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更是中国冲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和富强的独特符号。
李有源1955年去世,其嫡孙李锦鹏一直生活在当地。记者和他取得联系也是依靠《东方红》——拨通李锦鹏的手机,彩铃便是这首著名的颂歌。不多时,一个身材高大、敦实健壮的陕北大汉出现在记者面前。李锦鹏说,《东方红》这首歌是他此生学会的第一首歌。“《东方红》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孙子了,他说,小家伙虽然才5岁,却已经能把《东方红》唱得像模像样,“3岁就会唱这首歌了。”“七一”前夕,我还要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方言,他跟记者聊起了《东方红》的诞生。
秧歌高手窑洞里哼出《东方红》
看出记者对《东方红》何以诞生在一个如此贫穷的地方充满了疑惑,李锦鹏首先向记者介绍起佳县的秧歌来。
秧歌是陕晋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南方人估计很难理解它在这些地区的受欢迎程度。据说,当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尤其是毛泽东和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的讲话发表之后,秧歌自此在陕北便极度流行,边区群众中,几乎每12个人中间便有1人会扭秧歌。佳县秧歌更是名声在外。记者了解到,佳县所在的陕北榆林地区,有段顺口溜概括辖下每个县的特色:“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榆林豆腐秤钩提,佳县秧歌扭得欢……”
李锦鹏的爷爷李有源就是秧歌能手,他会弹三弦,会编歌词,因而在群众中声望较高,逢年过节,他总会带着村里的秧歌队到县城闹秧歌。出佳县县城,往北走大约3公里,便是张家庄。1903年,李有源出生在这里。李锦鹏带领记者参观爷爷的故届,是一个陕北特有的农家小院,斜坡上挖出三孔坐北朝南的窑洞。东边的一孔大窑洞便是李有源卧室。
推开破旧的木门,一进窑洞便能看见里壁的正中央贴着一幅毛主席的彩色像,李有源的黑白头像紧随其下。画面上是一个胸前挂着勋章、穿着布大褂、留着胡须的憨厚陕北农民形象。画像下便是炕,一张小方桌摆在上面,桌上有一盏麻油灯,一把破旧的三弦立放在一旁。指着炕上的小方桌,李锦鹏介绍,1942年冬,爷爷李有源正是在此创作出其后闻名中外的《东方红》。
“参观故居的人很多,广东的、云南的、湖南的、河北的……有时候一个参观团五六十个人,把窑洞前的院子都挤满了。”
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说,这些人都是冲着《东方红》来的。李锦鹏是佳县文体局副局长,他说今年采访他的人特别多。
“七一”前夕,我还要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方言,他跟记者聊起了《东方红》的诞生。他说,“《东方红》的前身本来是一首陕北的情歌小调。”
《东方红》诞生于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此前,有一位佳县当地的民歌手将毛主席比作明灯。从小家境贫寒的李有源对共产党和毛主席满怀感激,觉得“灯”还不够好,风一吹就可能灭了。读过一些书的他,爱填歌词,琢磨着要想出一个更好的比方。一天早上,他出门挑粪的路上,初升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突然灵光一闪:“将毛主席比作太阳,不是很好吗?”
当时的《东方红》还是一首秧歌
当时民歌《骑白马》很流行,“骑白马,挂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就顾不上。”李有源就着《骑白马》的曲子,填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的歌词。佳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申飞雪说,当时的《东方红》还是一首秧歌,“它本身就是个秧歌”。这首歌很快在当地流行开来。
随后,佳县等地农民响应共产党号召移民南下,李有源和侄子、民间歌手李增正在移民途中唱红了这首新歌,也因此被命名为《移民歌》,并引起了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注意。
后来,公木、刘炽等词曲作者又对歌词和曲调进行了调整修改,原来歌词里的“谋生存”,改成了“谋幸福”。至此,《东方红》从一首抒发个人感情的民歌,升华成表达对共产党和领袖拥护爱戴的颂歌。
1945年10月,延安派出的东北文艺团到达沈阳,在当地举行的文艺演出中,这首歌第一次以《东方红》的歌名报幕。刘炽后来说:“我首次指挥演唱《东方红》,根本没想到它会传唱下去,而且还会以《东方红》为名编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唱出了翻身后的幸福和感激
“《东方红》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孙子了,小家伙虽然才5岁,却已经能把《东方红》唱得像模像样,“3岁就会唱这首歌了。”
张家庄村有所小学,名叫东方红小学,这是佳县第一所希望小学,建于1993年。这所小学里的孩子,也都爱唱《东方红》。
李锦鹏说,老百姓“翻身”后的幸福感,是《东方红》久唱不衰的不竭动力。当年在陕北,共产党和毛主席,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谋生存、谋幸福,老百姓自然把这样的党、这样的领导人当成“红太阳”,当成“大救星”,自然就要放声歌唱。《东方红》唱出了劳动人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最质朴的热爱和感激。
李有源的后人们,如今大都进了城。“我们这里50%的农民都进城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再过祖祖辈辈的苦日子了。”李锦鹏说,老百姓经济上翻身了,过上了好日子,对共产党自然就有感情了。
李锦鹏说:“《东方红》代表全国劳动人民说出了心里话。”李占梅,邯郸峰峰矿区的一位普通退休工人,他把平生的积蓄和收藏都用来建“东方红纪念馆”。
地处邯郸市西南的这座纪念馆,是一栋三层的小楼,里面收藏了2000多件跟毛泽东有关的塑像、像章、照片和著作。老人夫妇俩40多年来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收藏之中,而自从2004年开馆以来,没有卖过一张门票。
“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来的人不下20万了吧。”今年已经66岁的李占梅说,纪念馆的馆长就是他这个退休的老头子,他老伴儿、女儿、儿媳妇客串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老李夫妻俩出身贫苦,李占梅一家吃过糠、讨过饭,妻子张便荣一家被迫逃荒到关外。李占梅对记者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情不仅是发自肺腑,而且可以说是出自灵魂深处。” 纪念馆大门两边挂满了各种铜牌,李占梅数过,一共33块,“学校、部队、企业、机关都把这里当做教育基地,经常到这里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老人在纪念馆的玻璃门上贴了一副并不对仗却明白晓畅的对联:党旗国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他说,这纪念馆是为了让青年人了解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了解“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烙下了民族崛起的成串印记
每天早上,佳县县城都以她独特的方式醒来。6点25分,街道上的喇叭里会准时传出《东方红》的乐曲。
佳县,这座诞生了《东方红》的古城,如今到处都有这首颂歌的印记:东方红路、东方红枣业集团公司、东方红宾馆、东方红食品公司……佳县从2004年起筹建“东方红纪念园”,去年纪念园的规划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批,今年进入项目正式实施阶段。
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佳县待了98天,其间指挥了沙家店战役,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人民军队胜利进军的同时,《东方红》也从陕北唱到了东北,唱到了江南。几十年来,中国各地、各个领域、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东方红》的印记。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迎宾曲就是《东方红》,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神圣一刻。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连演14天。16日的演出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演职人员时,周恩来兴奋地宣布了当天下午,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顿时,全场欢声雷动。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里“东方红一号”升空。中国人从广播里无数次倾听过的《东方红》旋律,在浩瀚的宇宙间响起。
去年夏天,81岁的梁军,来到“一拖”,站上“东方红”拖拉机合影。拍照时,她不时问摄影师:“有没有拍到‘东方红’?一定要拍到那三个字!我主要是为了拍它的。”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1959年她开上了“东方红”拖拉机,那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款拖拉机。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一首亿万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歌,人们对这首歌情有独钟,是因为《东方红》早已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人民网调查显示,《东方红》在众多红歌中遥遥领先,当选为中国人最喜爱的“红歌”。这首黄土地孕育出的红色经典歌曲,在网络时代仍然散射着无穷魅力。
《东方红》成李家传家宝——它是每代人会唱的第一首歌
距离李有源故居不远,是东方红希望小学,它是佳县第一所希望小学。1993年,河北一个名叫张宝银的人,在全国发起倡议,号召全国的少先队员少吃一根冰棍、少看一场电影,来资助《东方红》故乡的孩子。这场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一共募得了20多万元,东方红小学因之建成。
这所希望小学可以看做是《东方红》给“故乡”带来的不多的意外之喜,除此之外,在佳县较少能直观感受到因这首歌而带来的改变。佳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李有源的后人也一直本本分分,过着平淡生活。李锦鹏算得上李有源后辈中最大的“官”:佳县文化局副局长,但李锦鹏强调,这是自己退伍转业后,从乡文书的位子上几十年慢慢干上来的。在李锦鹏家中,《东方红》被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承。李锦鹏说,它肯定是李家每代人会唱的第一首歌。
彭立昭据《新华日报》等整理
李有源1955年去世,其嫡孙李锦鹏一直生活在当地。记者和他取得联系也是依靠《东方红》——拨通李锦鹏的手机,彩铃便是这首著名的颂歌。不多时,一个身材高大、敦实健壮的陕北大汉出现在记者面前。李锦鹏说,《东方红》这首歌是他此生学会的第一首歌。“《东方红》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孙子了,他说,小家伙虽然才5岁,却已经能把《东方红》唱得像模像样,“3岁就会唱这首歌了。”“七一”前夕,我还要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方言,他跟记者聊起了《东方红》的诞生。
秧歌高手窑洞里哼出《东方红》
看出记者对《东方红》何以诞生在一个如此贫穷的地方充满了疑惑,李锦鹏首先向记者介绍起佳县的秧歌来。
秧歌是陕晋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南方人估计很难理解它在这些地区的受欢迎程度。据说,当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尤其是毛泽东和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的讲话发表之后,秧歌自此在陕北便极度流行,边区群众中,几乎每12个人中间便有1人会扭秧歌。佳县秧歌更是名声在外。记者了解到,佳县所在的陕北榆林地区,有段顺口溜概括辖下每个县的特色:“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榆林豆腐秤钩提,佳县秧歌扭得欢……”
李锦鹏的爷爷李有源就是秧歌能手,他会弹三弦,会编歌词,因而在群众中声望较高,逢年过节,他总会带着村里的秧歌队到县城闹秧歌。出佳县县城,往北走大约3公里,便是张家庄。1903年,李有源出生在这里。李锦鹏带领记者参观爷爷的故届,是一个陕北特有的农家小院,斜坡上挖出三孔坐北朝南的窑洞。东边的一孔大窑洞便是李有源卧室。
推开破旧的木门,一进窑洞便能看见里壁的正中央贴着一幅毛主席的彩色像,李有源的黑白头像紧随其下。画面上是一个胸前挂着勋章、穿着布大褂、留着胡须的憨厚陕北农民形象。画像下便是炕,一张小方桌摆在上面,桌上有一盏麻油灯,一把破旧的三弦立放在一旁。指着炕上的小方桌,李锦鹏介绍,1942年冬,爷爷李有源正是在此创作出其后闻名中外的《东方红》。
“参观故居的人很多,广东的、云南的、湖南的、河北的……有时候一个参观团五六十个人,把窑洞前的院子都挤满了。”
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说,这些人都是冲着《东方红》来的。李锦鹏是佳县文体局副局长,他说今年采访他的人特别多。
“七一”前夕,我还要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方言,他跟记者聊起了《东方红》的诞生。他说,“《东方红》的前身本来是一首陕北的情歌小调。”
《东方红》诞生于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此前,有一位佳县当地的民歌手将毛主席比作明灯。从小家境贫寒的李有源对共产党和毛主席满怀感激,觉得“灯”还不够好,风一吹就可能灭了。读过一些书的他,爱填歌词,琢磨着要想出一个更好的比方。一天早上,他出门挑粪的路上,初升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突然灵光一闪:“将毛主席比作太阳,不是很好吗?”
当时的《东方红》还是一首秧歌
当时民歌《骑白马》很流行,“骑白马,挂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就顾不上。”李有源就着《骑白马》的曲子,填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的歌词。佳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申飞雪说,当时的《东方红》还是一首秧歌,“它本身就是个秧歌”。这首歌很快在当地流行开来。
随后,佳县等地农民响应共产党号召移民南下,李有源和侄子、民间歌手李增正在移民途中唱红了这首新歌,也因此被命名为《移民歌》,并引起了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注意。
后来,公木、刘炽等词曲作者又对歌词和曲调进行了调整修改,原来歌词里的“谋生存”,改成了“谋幸福”。至此,《东方红》从一首抒发个人感情的民歌,升华成表达对共产党和领袖拥护爱戴的颂歌。
1945年10月,延安派出的东北文艺团到达沈阳,在当地举行的文艺演出中,这首歌第一次以《东方红》的歌名报幕。刘炽后来说:“我首次指挥演唱《东方红》,根本没想到它会传唱下去,而且还会以《东方红》为名编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唱出了翻身后的幸福和感激
“《东方红》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孙子了,小家伙虽然才5岁,却已经能把《东方红》唱得像模像样,“3岁就会唱这首歌了。”
张家庄村有所小学,名叫东方红小学,这是佳县第一所希望小学,建于1993年。这所小学里的孩子,也都爱唱《东方红》。
李锦鹏说,老百姓“翻身”后的幸福感,是《东方红》久唱不衰的不竭动力。当年在陕北,共产党和毛主席,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谋生存、谋幸福,老百姓自然把这样的党、这样的领导人当成“红太阳”,当成“大救星”,自然就要放声歌唱。《东方红》唱出了劳动人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最质朴的热爱和感激。
李有源的后人们,如今大都进了城。“我们这里50%的农民都进城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再过祖祖辈辈的苦日子了。”李锦鹏说,老百姓经济上翻身了,过上了好日子,对共产党自然就有感情了。
李锦鹏说:“《东方红》代表全国劳动人民说出了心里话。”李占梅,邯郸峰峰矿区的一位普通退休工人,他把平生的积蓄和收藏都用来建“东方红纪念馆”。
地处邯郸市西南的这座纪念馆,是一栋三层的小楼,里面收藏了2000多件跟毛泽东有关的塑像、像章、照片和著作。老人夫妇俩40多年来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收藏之中,而自从2004年开馆以来,没有卖过一张门票。
“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来的人不下20万了吧。”今年已经66岁的李占梅说,纪念馆的馆长就是他这个退休的老头子,他老伴儿、女儿、儿媳妇客串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老李夫妻俩出身贫苦,李占梅一家吃过糠、讨过饭,妻子张便荣一家被迫逃荒到关外。李占梅对记者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情不仅是发自肺腑,而且可以说是出自灵魂深处。” 纪念馆大门两边挂满了各种铜牌,李占梅数过,一共33块,“学校、部队、企业、机关都把这里当做教育基地,经常到这里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老人在纪念馆的玻璃门上贴了一副并不对仗却明白晓畅的对联:党旗国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他说,这纪念馆是为了让青年人了解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了解“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烙下了民族崛起的成串印记
每天早上,佳县县城都以她独特的方式醒来。6点25分,街道上的喇叭里会准时传出《东方红》的乐曲。
佳县,这座诞生了《东方红》的古城,如今到处都有这首颂歌的印记:东方红路、东方红枣业集团公司、东方红宾馆、东方红食品公司……佳县从2004年起筹建“东方红纪念园”,去年纪念园的规划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批,今年进入项目正式实施阶段。
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佳县待了98天,其间指挥了沙家店战役,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人民军队胜利进军的同时,《东方红》也从陕北唱到了东北,唱到了江南。几十年来,中国各地、各个领域、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东方红》的印记。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迎宾曲就是《东方红》,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神圣一刻。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连演14天。16日的演出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演职人员时,周恩来兴奋地宣布了当天下午,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顿时,全场欢声雷动。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里“东方红一号”升空。中国人从广播里无数次倾听过的《东方红》旋律,在浩瀚的宇宙间响起。
去年夏天,81岁的梁军,来到“一拖”,站上“东方红”拖拉机合影。拍照时,她不时问摄影师:“有没有拍到‘东方红’?一定要拍到那三个字!我主要是为了拍它的。”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1959年她开上了“东方红”拖拉机,那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款拖拉机。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一首亿万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歌,人们对这首歌情有独钟,是因为《东方红》早已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人民网调查显示,《东方红》在众多红歌中遥遥领先,当选为中国人最喜爱的“红歌”。这首黄土地孕育出的红色经典歌曲,在网络时代仍然散射着无穷魅力。
《东方红》成李家传家宝——它是每代人会唱的第一首歌
距离李有源故居不远,是东方红希望小学,它是佳县第一所希望小学。1993年,河北一个名叫张宝银的人,在全国发起倡议,号召全国的少先队员少吃一根冰棍、少看一场电影,来资助《东方红》故乡的孩子。这场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一共募得了20多万元,东方红小学因之建成。
这所希望小学可以看做是《东方红》给“故乡”带来的不多的意外之喜,除此之外,在佳县较少能直观感受到因这首歌而带来的改变。佳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李有源的后人也一直本本分分,过着平淡生活。李锦鹏算得上李有源后辈中最大的“官”:佳县文化局副局长,但李锦鹏强调,这是自己退伍转业后,从乡文书的位子上几十年慢慢干上来的。在李锦鹏家中,《东方红》被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承。李锦鹏说,它肯定是李家每代人会唱的第一首歌。
彭立昭据《新华日报》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