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当学生终身发展的引泉人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x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最主要的是力图改革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感受,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自主、合作、探究”等新颖的学习方式,都是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机会交给学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作之人、天天是创作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感受碰撞。尤其是当这个挑战来自于同学,而不是来自于老师时,这种碰撞就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实践证明,孩子们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时常会超出教师的想象 。我在指导三年级学生自制乐器时,孩子们做出来的乐器时常令我惊叹不已。他们有的用废弃的晾衣架或粗铁丝进行简单的加工,制成了三角铁;有的用可乐罐或饮料瓶装进沙子,制成了沙锤;有的用螺丝钉穿在铁丝上做成了串铃;还有的用装饼干的铁罐制成了小鼓等等,甚至连吃饭用的筷子、碗、碟子也被学生带进课堂成为动听的打击乐器。当孩子们每做出了一件新乐器,我就让他们在课堂中互相交换观察、交流,并用自己制成的乐器参与歌(乐)曲的演奏,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正是这种积极的碰撞,诱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创新思维。孩子们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二、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会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音乐的情感内容,从而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一般传统的教学,只是片面的让教师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知识结论产生的过程。而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去感悟所学到的知识,在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樣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体验后产生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给”只是给前人归纳出来的知识,而只有通过恰到好处的“导”,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感而发”,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最牢固和颇具意义的。例如,在欣赏《快乐的小乐队》一课时,曲中出现了胡琴、铜鼓、喇叭的字眼,以及这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平时的知识积累不多,所以,我先在课前找来了一把二胡、一只小喇叭和一面小鼓,上课时让他们试着自己拉、自己听、自己吹、自己敲,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孩子们对这三种乐器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他们都能清晰地模仿出这三种乐器的演奏姿势,并准确地唱出它们的声音。在学习《音的强弱》一课时,我充分利用音乐室的物质资源,先让孩子们自由地敲击凳子、桌子、地板、窗户、窗帘等等,听听哪种物品发出的声音大、哪种物品发出的声音小,然后让他们通过敲门的动作进行对比,在这种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孩子们轻松地认识并感受了音乐中的强和弱。由此可见,直观教学远比抽象教学来的快与直,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三、从被动向主动转变,鼓励学生敢于“动起来”
  音乐课堂要让孩子们大胆地“动”起来,让学生既动手也动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律动、乐器吹奏或舞蹈动作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孩子们创造多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自由的思考、讨论、表现,培养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每一节音乐课,都会让孩子们走到教室的中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即兴地、自由地做动作。例如,在教三年级的《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当孩子们学会歌曲后,我将课堂作为舞台,让他们听音乐自由表演,并邀请其中一个孩子做主持人。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进行分组展示:孩子们深情并茂地演唱;有的随着音乐跳起了傣族的孔雀舞;还有的用葫芦丝尽情地吹了起来,优美动听的声音令人陶醉……在不同个体的音乐体验中,孩子们都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陶醉在“美”的音乐之中。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读书是一种传统文化,当越来越多的眼睛定格在电脑屏幕上,当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手机短信阅读上,读书在信息化时代的人眼里已成为历史,已成为丢失的梦。因此,近10多年来,我都执着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之一——培养学生课外读写的兴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  1. 营造班级书香环境。班级读书文化是班级存在的方式和内涵所在,以硬件形式物化了的读书文化处处彰显班级的韵味。把学生自拟自制的读书宣传标语贴在班
广州市天荣中学  耐久跑能力是体育中考800/1000米跑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耐力跑教学和练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他们能够正确而科学地锻炼。  一、设计图形练习  设计图形练习是指通过不同的路线进行耐久跑的练习。利用不同的图形设计,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蛇形跑、十字交叉跑、跑道序号跑、“8”字形跑等练习形式,也可以沿着篮球场边线、罚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中政治的课堂中,合适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能够充分地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课堂活动和体验中。笔者试以《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来体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应用题是掌握了基本概念或运算后一个简单的考验,看看学生能否将刚学到的运算或概念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自行列式并计算出答案。老师可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透过互相讨论和解说题目,了解应用题所涉及的情境和运算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教学原则  1. 教导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  培养一个稳固的数字学习基础可以避免日后在学习高层次或抽象数学概念过程中遇到困难。重要的基础能力包括配对、辨认物体的数
一、“三平台三基地”理论的形成过程  “三平台三基地”首先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理论分析研究职业教育的本质,落实到产教融合的根本中,寻找有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其次,注重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办学实践过程的总结与提升,寻找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理论体系。  (一)研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创新运用教育理论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善美教育”是培养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善”即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善学、善行的能力;“美”即培养学生求美、创美、传美的品德。根据“善美”理念,学校应制定政策和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学生是行为个体,今后将作为社会个体进行生活,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爱美之心,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在这里说的“美”并不是外在的“美”,而是要品生命之美,养道德之美,展心灵之美。  一、师生形成共识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曾读过关于法国作家查尔斯贝这样的一段故事:在他9岁那年的冬天,他去爷爷家过圣诞节。在他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一眼看去没有生机。似乎已经死了, 无花果树的树皮已经剥落在地,树干也完全枯黄,不再呈暗青色。于是查尔斯贝多对他爷爷说:“这棵树早死了,我们把它砍了吧。”只见他爷爷眉头一皱,意味深长地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我们要给它一次机会,请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自我教学体会,研究探索出了“情境——情感”符合我校实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结构图示如下:  一、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进入情境  (一)情境创设要科学、合理,易于学生体会。比如在讲《春》时,先放一段春天的景象,让学生感受一下气氛。  (二)情境创设要新颖,要有时效性,教师尽可能地多想办法,使所创设的情境富有新意,形式独特,展示方法灵活多样,并能够很好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需要教师用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内心产生激情,进而愉快地参加学习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受触动的情感是什么呢?应该是教师的激情。特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较好地绽放激情。下面,我从课首、课中、课尾三个环节谈谈语文教学中激情的绽放。  一、课首,激情吸引学生  课首是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学生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形成动机,有了动机才能确立目标;而参与则是巩固业已形成的学习动机的有效管道,当这种参与成为一种愉悦的自觉行动,其学习的高效率自然就不言而喻;成就感是在学生内心期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学生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学习,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即内在动机。  一、从情感体验入手,引发学生的需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