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任何社会里,人们谋求生存,都必须通过就业方能实现。苏州市吴江区是江苏省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劳动就业问题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都是我们实现“乐居吴江”、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吴江区劳动就业现状
(一)吴江区劳动力资源状况
至2011年末,吴江区常住人口总量约为127.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2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6.98%,城镇人口为80.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3.02%。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吴江呈现出农业人口逐年下降、城镇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82%,劳动力82.81万人。全区劳动力资源中女性约为39.09万人,所占比例为47.21%;城镇劳动力为52.21万人,所占比例为63.05%。全区有22.51%的劳动力处于16-25岁这一年龄段,41.58%处于26-40岁,其余35.91%在41岁以上。全区劳动力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总劳动力的18%,有中专及高中学历的占25%,其余57%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以下。
(二)吴江区劳动就业结构
2012年吴江区从业人员中,有3.9%的人在第一产业工作,第二产业64.1%,其余32%的人在第三产业。2012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0.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5%。在失业人群中有28.48%处于16-25岁年龄段,47.38%处于26-44岁年龄段,24.14%的人在45-60岁之间,可见年龄偏大不是失业的主要原因。失业人群中6.01%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46.55%人具有中专与高中学历,其余47.44%的人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可见受教育程度低是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吴江区劳动力转移情况
2011年底,全区约有30.6万农村劳动力,其中28.3万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2.48%。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中女性占38.54%,这些劳动力中有5.7%的人在16-25岁之间,有41.4%的人在25-40岁之间,其余52.9%在41岁以上。
(四)吴江区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与状况
我区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指女40岁以上,男48岁以上的失业人员(俗称“4048”人员),他们主要有以下特征:(1)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乏技术专长。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工年龄放宽到40岁以上的用人单位寥寥无几,此外,缺乏技术专长也是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2)收入少,工作不稳定,生活艰难。有许多夫妻双方从原单位下岗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子女的费用、家庭的开支成为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3)依赖思想严重,求职观念尚未改变。大部分人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不及时办理求职登记,接受职业指导,参加职业培训,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五)外来劳动力及本地新生长劳动力情况
据保守估计,2012年全区共有外来劳动力47万人,这些劳动力主要流向第二、第三产业。另外,2012年全区新生长劳动力大约2.8万人,他们文化素质较高,加之用人单位的意向向年轻、高素质劳动力倾斜,致使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成为“滞销品”。另一方面,一些操作性工种,很难在本地招到人员,业主转而向外地招收工人,外地劳动力的到来,一方面弥补了本地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也客观增加了区内的就业压力。
二、促进吴江劳动就业的对策措施
(一)充分认识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
苏州吴江区是较发达地区之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富足充裕,但随着吴江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但在数量上,更在劳动力素质方面。2011年吴江区产业就业人口结构为3.9:64.1:32,产业结构为1.7:55.6:42.7,即劳动力人口由总量供给压力转向结构供给压力,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吴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2012年末,我区就业结构的产业分布中第三产业占32%,这个比例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比例差距甚远。第三产业,美国75.3%、日本68.1%、韩国55.1%、法国72.4%,这一比例近年来都是比较稳定的。随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第三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就业容量大,二是就业成本低,三是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四是增长潜力大。根据我区的现实情况,在服务业中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发展社区服务业与旅游业。
社区是政府联系千家万户,了解社情民意,进行城市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再就业工作的对象在社区。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失业人员,他们的就业状态,家庭收入等等,能掌握这些情况的,恐怕只有社区了。其次,就业增长点在社区。目前,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如托幼托老,修理维护等,虽有所发展,但与家务劳动社会化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社区的就业岗位对技能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简短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就业。。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产业效益高,对经济增长推动力大的重要产业。据世界旅游理事会预测,现在世界旅游业已吸纳了11%左右的就业人口的就业。然而2012年我区旅游业就业人口仅占全区就业人口的1%。我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不仅有典型江南水乡气息的同里古镇,同时吴江荟萃了震泽慈云寺塔盛泽先蚕祠、震泽慈云寺塔、黎里柳亚子故居、松陵垂虹桥遗址等一大批人文古迹和风景名胜。吴江的古运河风光带、环太湖旅游圈和肖甸湖省级森林公园以其自然的优美景色和妩媚风光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回归自然的胜地。如果我们能达到世界旅游业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平均水平,无疑会成为我区促进就业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
(三)以灵活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在我国,灵活就业主要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总称。
灵活就业有以下特征:一是劳动关系非正规化。即灵活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一般多为松散,不签定劳动合同他们与雇主形不成固定的劳动关系。二是劳动报酬低。报酬标准一般由双方协商协定,不受正规单位报酬制度限制,一般比较低。三是劳动条件和场所不确定,没有固定标准和格式,只要工作者接受,就能与雇主成交。四是与社会保险制度脱离,不受社会保险制度制约。
鉴于以上特征,灵活就业虽然被排斥在一些制度之外,但其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是正规就业的必要补充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自动调节器”。政府应应该为其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使其健康发展,有关部门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例如,不一定强调正规就业一样缴纳社保,签订合同等。但不过多干预不等于撒手不管,只是要通过其他方式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控。据估计,我们吴江区灵活就业人员有4万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要因势利导,使它成为推动就业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四)要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与“伙伴式培训”的运行机制
所谓“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就是劳动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与标准认定培训机构的资格,由城市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本地需求,向认可培训机构预定培训项目和输送学员,培训结束后,政府付给费用,并帮助学员就业。所谓“伙伴式培训”,就是由政府同培训机构直接签订培训合同,由培训机构实施政府下达的计划,培训成果与培训机构资质和下期合同挂钩。从一些生产性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看,劳动力素质不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矛盾存在并十分突出,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从根本上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措施。
当然,做好我区促进就业工作,还应该注意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建立规章,确保政府促进就业职责落实,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为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发展劳务派遣型企业,提供劳务输出代理服务,扩大劳动就业新门路等。相信只要重视上述方面的建设与观点,我区的“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会搞的更好,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能更顺利,更快速。
(作者简介:沈 景(1981-),男,苏州吴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一、吴江区劳动就业现状
(一)吴江区劳动力资源状况
至2011年末,吴江区常住人口总量约为127.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2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6.98%,城镇人口为80.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3.02%。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吴江呈现出农业人口逐年下降、城镇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82%,劳动力82.81万人。全区劳动力资源中女性约为39.09万人,所占比例为47.21%;城镇劳动力为52.21万人,所占比例为63.05%。全区有22.51%的劳动力处于16-25岁这一年龄段,41.58%处于26-40岁,其余35.91%在41岁以上。全区劳动力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总劳动力的18%,有中专及高中学历的占25%,其余57%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以下。
(二)吴江区劳动就业结构
2012年吴江区从业人员中,有3.9%的人在第一产业工作,第二产业64.1%,其余32%的人在第三产业。2012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0.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5%。在失业人群中有28.48%处于16-25岁年龄段,47.38%处于26-44岁年龄段,24.14%的人在45-60岁之间,可见年龄偏大不是失业的主要原因。失业人群中6.01%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46.55%人具有中专与高中学历,其余47.44%的人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可见受教育程度低是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吴江区劳动力转移情况
2011年底,全区约有30.6万农村劳动力,其中28.3万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2.48%。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中女性占38.54%,这些劳动力中有5.7%的人在16-25岁之间,有41.4%的人在25-40岁之间,其余52.9%在41岁以上。
(四)吴江区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与状况
我区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指女40岁以上,男48岁以上的失业人员(俗称“4048”人员),他们主要有以下特征:(1)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乏技术专长。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工年龄放宽到40岁以上的用人单位寥寥无几,此外,缺乏技术专长也是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2)收入少,工作不稳定,生活艰难。有许多夫妻双方从原单位下岗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子女的费用、家庭的开支成为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3)依赖思想严重,求职观念尚未改变。大部分人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不及时办理求职登记,接受职业指导,参加职业培训,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五)外来劳动力及本地新生长劳动力情况
据保守估计,2012年全区共有外来劳动力47万人,这些劳动力主要流向第二、第三产业。另外,2012年全区新生长劳动力大约2.8万人,他们文化素质较高,加之用人单位的意向向年轻、高素质劳动力倾斜,致使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成为“滞销品”。另一方面,一些操作性工种,很难在本地招到人员,业主转而向外地招收工人,外地劳动力的到来,一方面弥补了本地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也客观增加了区内的就业压力。
二、促进吴江劳动就业的对策措施
(一)充分认识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
苏州吴江区是较发达地区之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富足充裕,但随着吴江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但在数量上,更在劳动力素质方面。2011年吴江区产业就业人口结构为3.9:64.1:32,产业结构为1.7:55.6:42.7,即劳动力人口由总量供给压力转向结构供给压力,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吴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2012年末,我区就业结构的产业分布中第三产业占32%,这个比例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比例差距甚远。第三产业,美国75.3%、日本68.1%、韩国55.1%、法国72.4%,这一比例近年来都是比较稳定的。随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第三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就业容量大,二是就业成本低,三是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四是增长潜力大。根据我区的现实情况,在服务业中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发展社区服务业与旅游业。
社区是政府联系千家万户,了解社情民意,进行城市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再就业工作的对象在社区。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失业人员,他们的就业状态,家庭收入等等,能掌握这些情况的,恐怕只有社区了。其次,就业增长点在社区。目前,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如托幼托老,修理维护等,虽有所发展,但与家务劳动社会化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社区的就业岗位对技能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简短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就业。。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产业效益高,对经济增长推动力大的重要产业。据世界旅游理事会预测,现在世界旅游业已吸纳了11%左右的就业人口的就业。然而2012年我区旅游业就业人口仅占全区就业人口的1%。我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不仅有典型江南水乡气息的同里古镇,同时吴江荟萃了震泽慈云寺塔盛泽先蚕祠、震泽慈云寺塔、黎里柳亚子故居、松陵垂虹桥遗址等一大批人文古迹和风景名胜。吴江的古运河风光带、环太湖旅游圈和肖甸湖省级森林公园以其自然的优美景色和妩媚风光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回归自然的胜地。如果我们能达到世界旅游业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平均水平,无疑会成为我区促进就业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
(三)以灵活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在我国,灵活就业主要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总称。
灵活就业有以下特征:一是劳动关系非正规化。即灵活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一般多为松散,不签定劳动合同他们与雇主形不成固定的劳动关系。二是劳动报酬低。报酬标准一般由双方协商协定,不受正规单位报酬制度限制,一般比较低。三是劳动条件和场所不确定,没有固定标准和格式,只要工作者接受,就能与雇主成交。四是与社会保险制度脱离,不受社会保险制度制约。
鉴于以上特征,灵活就业虽然被排斥在一些制度之外,但其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是正规就业的必要补充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自动调节器”。政府应应该为其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使其健康发展,有关部门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例如,不一定强调正规就业一样缴纳社保,签订合同等。但不过多干预不等于撒手不管,只是要通过其他方式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控。据估计,我们吴江区灵活就业人员有4万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要因势利导,使它成为推动就业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四)要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与“伙伴式培训”的运行机制
所谓“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就是劳动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与标准认定培训机构的资格,由城市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本地需求,向认可培训机构预定培训项目和输送学员,培训结束后,政府付给费用,并帮助学员就业。所谓“伙伴式培训”,就是由政府同培训机构直接签订培训合同,由培训机构实施政府下达的计划,培训成果与培训机构资质和下期合同挂钩。从一些生产性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看,劳动力素质不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矛盾存在并十分突出,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从根本上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措施。
当然,做好我区促进就业工作,还应该注意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建立规章,确保政府促进就业职责落实,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为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发展劳务派遣型企业,提供劳务输出代理服务,扩大劳动就业新门路等。相信只要重视上述方面的建设与观点,我区的“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会搞的更好,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能更顺利,更快速。
(作者简介:沈 景(1981-),男,苏州吴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