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的思路探讨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5384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個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四个主题。在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中,传统方法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逐步形成和推导。在后面出现我们现实中的气候类型。我觉得可以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中,就加入现实中的气候类型。这样让学生更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
  【关键词】气压带风带;传统方法;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四个主题。在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中,传统方法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逐步形成和推导。在后面出现我们现实中的气候类型。我觉得可以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中,就加入现实中的气候类型。这样让学生更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
  一、气压带风带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形成了极地气候。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温带海洋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季节移动-形成地中海气候。
  三、我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气候,理论是怎样形成,怎样演变出来的。更容易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缺点,由于前后要连贯,所以内容会变多。课时变长。学生会觉得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内容重复。
  综上所述,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偏难,学习起来费劲,时间一长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重点探讨,在气压带风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减少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朱其山.“问题链”的类型及其教学功能——以“大气的运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9)
  [2]张福堂.高中地理大气部分教学策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5-01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提高第一学段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朗读能力,笔者从正确地读、熟练地读、快乐地读和入情地读四个方面入手,力求从朗读着手,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正确地读;熟练地读;快乐地读;入情地读  《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第一学段(1-2年级)这两年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无论语言学习,还是兴趣激发、习惯养成、能力培养,
按照国际尿控制学会(ICS)1990年的标准: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指腹压突然增加(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或体位改变等)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而不是指由逼尿肌收缩压迫膀胱壁对尿液产生的张力压引起的。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孩子们掌握知识,培养语言能力,促进孩子们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合作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实例进行探索分析,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创新;竞争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背单词读课文、掌握语法、注重双基、强化程式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不适用的,直接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中,其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是初中教育教学的重点学科,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肢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强健学生的体魄,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丰富和创新,起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体育;应
摘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主要涉及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复制权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分析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了解学习习惯和教材教授方法,寻找各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高中适应现代地理学的地理教学效果,适合教学发展的需要,比较分析法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描述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与应用分析,提出了地理比较法教学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  目前,在实践性地理教学这一过程中,比较法的范围应用更为广泛,所以更多的应用地理比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也日渐频繁。诸多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有机整合,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深化,同时对培养学生抽象地理思维和能力也大有助益。为此,本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视角,结合本人自身教学实际经验,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也是开放的创造过程。有效的数学课堂不能单一地依靠模仿与死记硬背,而应大胆地创设情境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贯彻构建绿色课堂的教学改革理念,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创造条件。  【关键词】创设情境;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互动性的过程。新的教学改革
【摘 要】在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时,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继而提高阅读能力。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做到有效的体验性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体验性学习;语文阅读  《语义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个体差异以及获得的独特体验”。体验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