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君武漫画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君武的漫画生涯,开始于高中时代。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向各杂志社,投稿大量漫画作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个人特色,那就是画大场景。《一二九运动》等漫画,人物繁多场面气势恢宏,和当时已经成名的丰子恺、叶浅予多画单人小场景的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区别。华君武的这种漫画形式,也终于成功引起了漫画界的关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以时事和人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形式能看出模仿他人的痕迹,读者多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知识分子。1939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这一时期华君武的艺术风格逐渐走向成熟。毛主席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华君武的创作原则,题材也转变为抗敌斗争,形式上民族特色更加明显,画面内容也更加通俗易懂。这一阶段确立的漫画理念与形式风格贯穿了华君武之后60年的创作生涯。
  一、民族化、大众化的漫画形式
  没有特意进行过系统西方美术训练的华君武,是凭个人的努力自学成才的,其绘画技法完全来自中国传统方式,题材来自所处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艺术感受,因此他的漫画表现形式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这也正是华君武终其一生追寻的方向。“任何文学、艺术都应立足于‘民族化’的问题,也就是毛泽东说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四十年来我一直为此在摸索、实践中。”
  延安文艺界1939到1940年进行了大量有关文艺民族形式的探讨,建立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带有中华民族独特符号的文艺新形式,成为共识。华君武凭借自己的美术功底,和大众生活的真实体验,使他对于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游刃有余。他的漫畫历久弥新,经过时间的沉淀现在再看依然很有感染力,反复品味之后会有不同的见解,民族特征的形式是原因之一。他在1962年写的《我在漫画创作上对自己的要求》中提到:“努力使农民能够看懂我的漫画。”当时的华君武已从事漫画创作二十多年,却依然时时提醒自己并作为提高的目标,华君武大半辈子的创作追求都是画雅俗共赏、人人都能看懂的漫画,并且时刻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1942年2月张谔、蔡若虹与华君武在延安举办的漫画展,引起一时轰动。展期不过十多天,竟有三万余人来观看。由于参观人数众多,拥挤导致窑洞的门都被挤坏,可见张谔、蔡若虹与华君武的漫画确实被老百姓所接受和喜爱。整风开始后,华君武更是主动自发的追求民族化、大众化。《丰收》、《榜样》、《知识架子》《最后一个傀儡》《太阳出来,雪人就要融化》、《赫尔利们的把戏》等,除却文字部分,画面是老百姓一目了然的。拿前面提到的《丰收》来说,老百姓虽然不能一眼认出蒋介石和孔祥熙,但从而人的衣着打扮至少知道是富人。而麦穗、蝗虫和骨瘦如柴跪着的人常见,所以作品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相差不多》将几幅图画进行对比,易于使人联想到国民政府和法西斯政府并无差别。《赫尔利们的把戏》中的气球就是蒋介石,他被撑的如此之大完全是依赖于赫尔利们打气,告诉人们蒋介石只是假老虎。
  大众化并非一味迁就民众的知识水平,而是逐渐感染大众,使其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1947年华君武创作的《磨好刀再杀》,在老百姓中间形成了较广影响,表明通过多年的传播熏陶,大众的文化素养有了一定提高。
  二、讽刺——漫画的主要功能
  讽刺作为漫画的主要功能,华君武尤其注重。“漫画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讽刺”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讽刺漫画。“漫画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它批评旧的思想、意识、作风和习俗,用讽刺的手法来揭露他们的丑恶和可笑,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注意,缩小它们在新社会里的市场。”1942年《作者自白》画展反映了延安存在的一些不良气象与错误观念。“我们的讽刺画展的任务就在于揭露他们的原形,要大家警惕,使他们不至于在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革命事业中存在和滋长。”不过华君武的创作在整风运动之后便“非常注意区别讽刺对象,对敌人不遗余力讽刺挖苦,揭露敌人的本性和必败的前景,对人民的讽刺则根据对象和问题的不同有所保留,秉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在注意团结的基础上给予婉转的批评,并且对事不对人,从不进行人身攻击,旨在引起民众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思索。”早在整风之前华君武的作品讽刺性就很强。可能华君武也参与了抢面条,所以对于民众抢面条的举动表示理解和同情,并未激烈讽刺,而是采用较为温和的表现手法婉转批评,让观者付之一笑,参与者不觉难堪。
  漫画《知识架子》展现了知识分子自觉和被动改造的过程。作为知识分子之一的华君武,同样经历了难过又漫长的蜕变过程。画面中稻草人被周遭的乌鸦捉弄、在风中摇摆。暗含着知识分子的孤独和自嘲。建国后华君武的漫画,讽刺中透着幽默。
  参考文献:
  [1] 毕克官、黄远林:《中国漫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08
  [2] 闵靖阳:《华君武的漫画创作观》 [J].美育学刊,2013(3):75
  作者简介:
  赵珈玮(1994.10—),女,汉族,籍贯:河南焦作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史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不同的色彩给人感觉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对色彩的相关概念,人对色彩的感知等知识的了解发现在移动应用中合理的色彩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有关色彩的常规概念及阐述  1.色彩的主要内容  "色”是指颜色,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颜色,为我们视觉而感知辨识。而"彩”则是指多种颜色交相呼应,诱发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如红、橙、黄
期刊
摘要:书法的形态指的是外在的形式、形状,历代行草书形态表现各具特色,晚明书家追求视觉效果,多热衷书写巨幅大轴,其代表书家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等。巨幅大轴的时兴,要求书家的结体等也要拓而大之,其中最成功的实验者当然要属王铎。王铎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对其形态表现予以夸张变形,加强对比,如线条粗细,用笔节奏和欹侧变化等,尤其是涨墨法和行轴线等的成功运用,走出了一条尚态、尚奇之路。王铎让我们
期刊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羽毛球超级联赛正规化以及电视、网络转播羽毛球赛事的增加,羽毛球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逐渐成为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随着城市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羽毛球已逐步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儿童作为特殊阶段人群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随时发生着改变。如何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正确培养是每一位家长所关心的。羽毛球作为一种隔网类球类对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提
期刊
摘要:现如今,很多人提起潘玉良,就会不自觉的把她与“妓妾”联系起来,或者用“传奇”等字眼去解读她。其实,她只是终身不爱风尘,却被风尘所误;她只是从人世的黑暗底层挣扎出来的新女性。在漫长的蜕变中,她一直对人、女人、自己的身体做着不厌其烦的观察、感知和认识,她都能真实的记录下辩证的思考。她的自我成长和觉醒,是通过那一系列自画像完成的。  关键词:潘玉良;自画像  自画像不仅是艺术家的绘画技巧和对现实的
期刊
《三戒》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三篇寓言故事,分别为:《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得,贪得。” 汉蔡邕《司空杨秉碑》:“昔仲尼垂三戒,而公克焉。” 明沉璟《义侠记·取威》:“若要保残生,须是
期刊
那是一个暖洋洋的中午,我坐在窗边翻看妈妈的照片。看着看着,我突然感觉眼前有些模糊....  不一会儿,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出现在我面前。咦,这儿不是月光草坪吗?那边有个年轻的阿姨,我仔细一看,竟然是我的妈妈!“宝贝,快过来!”妈妈亲切地说。那个胖嘟嘟的小女孩又是谁呀?我走近一看,原来是1岁的我呀!我那时可真胖,走路还走不稳。妈妈伸出双手,温柔地喊道:“来,宝贝走过来!"1岁的我兴冲冲地跑过去,一不小心
期刊
一、商周金文书法审美的产生和发展  上古时期人们把结绳记事符号发展为锲刻记事符号,作为事物或数据的假设,美化记事的要素,也视作一种美的事物的经验符号,存储于记忆之中。赏阅商周金文铭文时,一个吸引眼球的美感起点,如圆点、饰笔、肥笔特征,是金文书法审美的亮点,都是基于记忆中被唤醒的原始艺术美感经验。以此亮点作为审美的开始视点,并把视点作为金文书法点画的基本艺术母元素,奠定金文书法艺术审美基调。  宏观
期刊
摘要:从青春期到青年期的转变可能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学的需求和挑战已经被标记为调整(Mattanah,Hancock,& Brand,2004)。人们对有效的策略和计划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需要这些策略和计划来帮助学生过渡到大学。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如何参与体育活动,以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短形式可以帮助或阻碍学生的学术、社会、个人情感调整和机构对大学生活,以学生适
期刊
今天我读了《为祖国点赞》这一本书。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那些美丽的景色而迷住,被那些高科技工作者而感动!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为祖国的大好山河骄傲。  水平如镜的西湖,景色一人的九寨沟,美丽独特的桂林山水,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墩煌石窟等。这些自然风光、文明的建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这些由岁月和智慧雕刻出来的美丽画卷,不正是我们中
期刊
碗碗腔原为陕西、山西两省流行的一种皮影戏腔调。一说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后称碗碗腔。前期以皮影戏的形式出现,后吸纳戏曲表演形式,改由真人扮演,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戏曲剧种。它语言通俗易懂,音乐韵味独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是最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  一、多类型、多视角下的碗碗腔本体音乐研究  (一)多类型的碗碗腔本体音乐研究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