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苔丝》作为哈代的经典著作,体现了时代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苔丝性格的多重性进行分析,对其身上所映衬出的原型进行描写,来揭示悲剧人物固有的悲剧瑕疵,从而反映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特殊地位及其个性对其命运的负面影响及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瑕疵;原型;父权制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叶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15部长篇小说,这些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都以一个虚构的“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通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其中包含了广受争议、倍受挫折而最终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苦难、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最终为了追随自己的爱人,成为杀人犯而被处以绞刑。
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哈代显然受到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洛斯悲剧思想的影响。在埃斯库洛斯的悲剧中,人越是抗争,就越是会深深陷入命运设置的罗网。而导致苔丝悲剧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缘自于其自身的悲剧瑕疵。亚里士多得在《诗学》中指出,“人是处于两个极端当中的,一个人的不幸并不是由罪恶或堕落引起,而是由其自身所犯的错误或弱点引起[1](19)。”这些性格上的弱点便是悲剧瑕疵。苔丝最终的悲剧正是缘自于其自身的弱点。
浪漫的特质
苔丝纯洁、善良、勇敢,又极具浪漫的特性。为了浪漫的爱情,她不惜任何代价。她深爱着安吉尔,视他为完美男人。当安吉演奏竖琴时,“苔丝像一只着迷的小鸟一样,不肯离开……她仿佛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干涸了多年,而现在再次变得湿润,并长满了青草,萦绕着花粉的气味……她对于时间与空间浑然不知……她在那架旧竖琴所发出的纤细的音调中震动飘浮”[2](126)。悠扬的琴声激发了苔丝浪漫的天性,拨动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当安吉放弃了一位有钱有地位的女人而选择苔丝为自己的理想伴侣时,她变得更加执着。尤其是当安吉半开玩笑地叫她阿提迷(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神),叫她狄迷特(希腊神话中的谷物女神)时,她更加坚信他们之间浪漫的爱情。然而她浑然不知安吉尔并非圣徒,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他虽然思想开明, 蔑视传统, 对苔丝一往情深, 使苔丝那饱受磨难的心灵受到抚慰, 重燃起对生命的希望、爱情的向往, 但并未善始善终。在新婚之夜得知苔丝的过去时, 他却说到“哦,苔丝,这种情况谈不上什么原谅不原谅。过去你是一个样,现在你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的天——像这种变戏法的事儿怎能与原谅搭边儿呢?[2](234)”于是,他丢下苔丝, 独自跑到巴西,再次把苔丝丢入险境,致使苔丝漂泊流浪, 受尽欺凌,最终再次落入阿历克的魔爪。苔丝渴望的浪漫爱情彻底崩溃,其肉体与精神皆受巨损。
苔丝心中所定格的浪漫爱情使她坦然面对安吉,而正是这份坦然葬送了她心目中纯美的爱情。浪漫使人丧失了理性而变得过分感性,使人远离现实而更难接受现实。
负罪的心理——耶稣原型的体现
苔丝负罪的心理正是耶稣原型的体现。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3](83)。”“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4](30)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皆是带罪之身,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一定的罪恶,但苔丝似乎时时被罪恶所累,一直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与《圣经》中耶稣基督颇为相似。耶稣一生传教布道,波折坎坷,最终背负着十字架,为人类偿还罪恶,用血洗涤人类的灵魂。苔丝一生也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受尽折磨。面对自己家的马的死亡,她接受了自己的罪恶,去赎罪。被阿历克侮辱后,她再次接受了自己的罪恶,认为自己成为了不洁有罪之人。她始终不能摆脱封建传统道德的羁绊,具有很强的传统女性的贞操观念。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 她始终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因此,她不敢面对爱情,不敢面对安吉的热情。甚至被安吉无情抛弃后,她依然责备自己,丝毫不怨恨安吉。“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实;一定是。你必须离开我……我可以回家……相当确定。我们应该分开,我们可以让它过去。你曾经说过我有使男人神魂颠倒的力量;如果我总是在你眼前出现,可能会使你违背自己的理性与意愿而改变主意;此后你会后悔,我也会痛苦,那将会很可怕的。”[2](251)苔丝为了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真正的幸福而遭受了身心磨难,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 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最终作出了自我牺牲。小说中苔丝被捕并处以死刑的场景不禁使人联想到耶稣被钉十字架, 为人类而牺牲的画面。耶稣原型在苔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屈从的个性——父权制下的牺牲品
在西方文化中,妇女被等同于自然以及身体的范围,男人被等同于“人”以及精神的范围。无论什么被等同于自然和身体范围的东西,在价值上要劣于被等同于“人”或精神的东西,或者反过来说,后者要优于前者。因此妇女要劣于男人,反过来说,男人要优于妇女。对任何男人和女人来说,如果男人优于女人,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就可以在道德上证明是正当的。[5](189)
19 世纪下半叶,“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农民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经济上的彻底崩溃。”[6](200) 农村小农经济的破产使许多妇女儿童沦为机器的奴隶。在精神领域上,形成了一套保守而传统的所谓绅士风度和一整套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法则,对人的身心进行无情的摧残,而妇女则受社会与男性的双重压迫。这一时代充斥着父权制,父权制的概念结构成为一种压迫性的概念结构,认为男人在道德上优于女人。传统的男性思维社会中的女性要么被刻画为忍耐,贞节的淑女,要么就是被描绘成淫欲,放荡或充满肉欲的荡妇。女人天生应当纯洁。因而她们任何两性交往上的越轨行为都会破坏她们内在的“女性自己”。因此就有那条臭名昭著的双重道德标准。一个男人自然可以在两性关系上随随便便,而且可以得到原谅,而一个女人一旦“堕落”就等于自我毁灭,她将不可避免地备受折磨,甚至走向死亡。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作为“第一性”,是社会的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则被认为是“第二性”,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被排除在男性的视野之外”。因而在社会关系中,男女的地位在根本上是不对等的。[7](881) 而苔丝是在这一父权制社会中的一个极大的牺牲品。外界的各种因素使得苔丝自我贬低的意识在体内不断升腾。
安吉是苔丝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在安吉面前,苔丝完全丧失了自我,对他言听计从,并任由他抛弃自己而不怀怨恨。“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她接受了暂时的怨恨,认为那是必不可免的……女性的心地出于本能,不但能知道自己的苦楚,也同样了解丈夫的苦楚。”[2](250)
正是由于对男性屈从的意识驱使苔丝任由男人摆布,为男人而活,丝毫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从而致使自己被安吉抛弃,重回阿历克的魔爪,再次任由他摆布。当安吉最终悔悟,回到苔丝身边,苔丝又一次屈从了对安吉的爱,最终走向死亡。
坚强的性格——美迪亚原型的体现
苔丝的性格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屈从于男人,成为父权制下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她又无比坚强,勇敢追逐爱情。但这种坚强恰恰导致了最终的悲剧。“一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人物都只能是一个男人, 或是一个像麦克白, 或伊菲革涅亚, 或是美狄亚那样的女人。这样的女人, 在其气质中有一种坚毅的品质和严峻的目的, 而这两者通常与典型的女性是联系不到一起的。”[8](124)
苔丝正是具有坚强性格的女性。如同美迪亚为了报复,毅然杀掉情敌和自己的儿子,苔丝最终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的真爱,毅然杀掉了阿历克,回到了安吉的身边,过了五天满足、安然与幸福的生活。“我杀了他——我不知道是怎么杀的……那是为了你,也是为了我自己……是他插到我俩之间,破坏了我们。现在他再也不可能来破坏了。”[2](393)
苔丝是坚强的,为了追求幸福与真爱,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屈从于社会、屈从于安吉的女性,在此刻她是坚强的,过分的坚强,也正是这种过分的坚强使其最终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杀人犯,
触碰到了人生最大的悲剧。如果没有这种坚强个性的激发,也许她的生命还会更长久。
个人命运的悲剧性取决于外部环境及自身个性,即使外部环境在不断更迭,若自身逃脱不了性格弱点的束缚,个体将永远存活于悲剧之中,无法自拔。苔丝的悲剧命运正是由外部环境与自身个性合力致成,若要逃脱悲剧命运,必须先解放自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Hardy, Thoma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编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4]Jung C. G.,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5]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刘晓阳,男性思维与女权意识的冲突——苔丝悲剧命运解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5)。
[8]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关键词:悲剧瑕疵;原型;父权制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叶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15部长篇小说,这些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都以一个虚构的“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通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其中包含了广受争议、倍受挫折而最终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苦难、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最终为了追随自己的爱人,成为杀人犯而被处以绞刑。
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哈代显然受到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洛斯悲剧思想的影响。在埃斯库洛斯的悲剧中,人越是抗争,就越是会深深陷入命运设置的罗网。而导致苔丝悲剧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缘自于其自身的悲剧瑕疵。亚里士多得在《诗学》中指出,“人是处于两个极端当中的,一个人的不幸并不是由罪恶或堕落引起,而是由其自身所犯的错误或弱点引起[1](19)。”这些性格上的弱点便是悲剧瑕疵。苔丝最终的悲剧正是缘自于其自身的弱点。
浪漫的特质
苔丝纯洁、善良、勇敢,又极具浪漫的特性。为了浪漫的爱情,她不惜任何代价。她深爱着安吉尔,视他为完美男人。当安吉演奏竖琴时,“苔丝像一只着迷的小鸟一样,不肯离开……她仿佛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干涸了多年,而现在再次变得湿润,并长满了青草,萦绕着花粉的气味……她对于时间与空间浑然不知……她在那架旧竖琴所发出的纤细的音调中震动飘浮”[2](126)。悠扬的琴声激发了苔丝浪漫的天性,拨动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当安吉放弃了一位有钱有地位的女人而选择苔丝为自己的理想伴侣时,她变得更加执着。尤其是当安吉半开玩笑地叫她阿提迷(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神),叫她狄迷特(希腊神话中的谷物女神)时,她更加坚信他们之间浪漫的爱情。然而她浑然不知安吉尔并非圣徒,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他虽然思想开明, 蔑视传统, 对苔丝一往情深, 使苔丝那饱受磨难的心灵受到抚慰, 重燃起对生命的希望、爱情的向往, 但并未善始善终。在新婚之夜得知苔丝的过去时, 他却说到“哦,苔丝,这种情况谈不上什么原谅不原谅。过去你是一个样,现在你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的天——像这种变戏法的事儿怎能与原谅搭边儿呢?[2](234)”于是,他丢下苔丝, 独自跑到巴西,再次把苔丝丢入险境,致使苔丝漂泊流浪, 受尽欺凌,最终再次落入阿历克的魔爪。苔丝渴望的浪漫爱情彻底崩溃,其肉体与精神皆受巨损。
苔丝心中所定格的浪漫爱情使她坦然面对安吉,而正是这份坦然葬送了她心目中纯美的爱情。浪漫使人丧失了理性而变得过分感性,使人远离现实而更难接受现实。
负罪的心理——耶稣原型的体现
苔丝负罪的心理正是耶稣原型的体现。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3](83)。”“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4](30)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皆是带罪之身,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一定的罪恶,但苔丝似乎时时被罪恶所累,一直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与《圣经》中耶稣基督颇为相似。耶稣一生传教布道,波折坎坷,最终背负着十字架,为人类偿还罪恶,用血洗涤人类的灵魂。苔丝一生也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受尽折磨。面对自己家的马的死亡,她接受了自己的罪恶,去赎罪。被阿历克侮辱后,她再次接受了自己的罪恶,认为自己成为了不洁有罪之人。她始终不能摆脱封建传统道德的羁绊,具有很强的传统女性的贞操观念。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 她始终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因此,她不敢面对爱情,不敢面对安吉的热情。甚至被安吉无情抛弃后,她依然责备自己,丝毫不怨恨安吉。“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实;一定是。你必须离开我……我可以回家……相当确定。我们应该分开,我们可以让它过去。你曾经说过我有使男人神魂颠倒的力量;如果我总是在你眼前出现,可能会使你违背自己的理性与意愿而改变主意;此后你会后悔,我也会痛苦,那将会很可怕的。”[2](251)苔丝为了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真正的幸福而遭受了身心磨难,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 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最终作出了自我牺牲。小说中苔丝被捕并处以死刑的场景不禁使人联想到耶稣被钉十字架, 为人类而牺牲的画面。耶稣原型在苔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屈从的个性——父权制下的牺牲品
在西方文化中,妇女被等同于自然以及身体的范围,男人被等同于“人”以及精神的范围。无论什么被等同于自然和身体范围的东西,在价值上要劣于被等同于“人”或精神的东西,或者反过来说,后者要优于前者。因此妇女要劣于男人,反过来说,男人要优于妇女。对任何男人和女人来说,如果男人优于女人,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就可以在道德上证明是正当的。[5](189)
19 世纪下半叶,“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农民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经济上的彻底崩溃。”[6](200) 农村小农经济的破产使许多妇女儿童沦为机器的奴隶。在精神领域上,形成了一套保守而传统的所谓绅士风度和一整套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法则,对人的身心进行无情的摧残,而妇女则受社会与男性的双重压迫。这一时代充斥着父权制,父权制的概念结构成为一种压迫性的概念结构,认为男人在道德上优于女人。传统的男性思维社会中的女性要么被刻画为忍耐,贞节的淑女,要么就是被描绘成淫欲,放荡或充满肉欲的荡妇。女人天生应当纯洁。因而她们任何两性交往上的越轨行为都会破坏她们内在的“女性自己”。因此就有那条臭名昭著的双重道德标准。一个男人自然可以在两性关系上随随便便,而且可以得到原谅,而一个女人一旦“堕落”就等于自我毁灭,她将不可避免地备受折磨,甚至走向死亡。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作为“第一性”,是社会的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则被认为是“第二性”,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被排除在男性的视野之外”。因而在社会关系中,男女的地位在根本上是不对等的。[7](881) 而苔丝是在这一父权制社会中的一个极大的牺牲品。外界的各种因素使得苔丝自我贬低的意识在体内不断升腾。
安吉是苔丝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在安吉面前,苔丝完全丧失了自我,对他言听计从,并任由他抛弃自己而不怀怨恨。“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她接受了暂时的怨恨,认为那是必不可免的……女性的心地出于本能,不但能知道自己的苦楚,也同样了解丈夫的苦楚。”[2](250)
正是由于对男性屈从的意识驱使苔丝任由男人摆布,为男人而活,丝毫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从而致使自己被安吉抛弃,重回阿历克的魔爪,再次任由他摆布。当安吉最终悔悟,回到苔丝身边,苔丝又一次屈从了对安吉的爱,最终走向死亡。
坚强的性格——美迪亚原型的体现
苔丝的性格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屈从于男人,成为父权制下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她又无比坚强,勇敢追逐爱情。但这种坚强恰恰导致了最终的悲剧。“一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人物都只能是一个男人, 或是一个像麦克白, 或伊菲革涅亚, 或是美狄亚那样的女人。这样的女人, 在其气质中有一种坚毅的品质和严峻的目的, 而这两者通常与典型的女性是联系不到一起的。”[8](124)
苔丝正是具有坚强性格的女性。如同美迪亚为了报复,毅然杀掉情敌和自己的儿子,苔丝最终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的真爱,毅然杀掉了阿历克,回到了安吉的身边,过了五天满足、安然与幸福的生活。“我杀了他——我不知道是怎么杀的……那是为了你,也是为了我自己……是他插到我俩之间,破坏了我们。现在他再也不可能来破坏了。”[2](393)
苔丝是坚强的,为了追求幸福与真爱,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屈从于社会、屈从于安吉的女性,在此刻她是坚强的,过分的坚强,也正是这种过分的坚强使其最终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杀人犯,
触碰到了人生最大的悲剧。如果没有这种坚强个性的激发,也许她的生命还会更长久。
个人命运的悲剧性取决于外部环境及自身个性,即使外部环境在不断更迭,若自身逃脱不了性格弱点的束缚,个体将永远存活于悲剧之中,无法自拔。苔丝的悲剧命运正是由外部环境与自身个性合力致成,若要逃脱悲剧命运,必须先解放自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Hardy, Thoma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编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4]Jung C. G.,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5]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刘晓阳,男性思维与女权意识的冲突——苔丝悲剧命运解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5)。
[8]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