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孙吉安是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本文从孙吉安彩墨绘画的题材、艺术语言、笔墨特色等几方面展现了艺术家孙吉安一生的艺术成就,以他的具体作品为例,对其艺术语言、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度挖掘,其实质涉及了艺术家成长成才的许多关键性问题。作为一位已故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健康、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对我们的青年学子具有积极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使他们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做学问,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水墨 色彩 艺术语言 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孙吉安(1938-2011),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祖籍山东日照,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协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北京)有限公司签约画家。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如: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获得了金奖;“中国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获得了金奖;韩国“第八届文化艺术大赏展”获得了金奖;“第五届国际艺术大奖赛”获最高奖(韩国);“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获金奖(泰国);各届“中韩书画交流展”也曾多次获金奖。
本文回顾了孙吉安彩墨葡萄绘画创作的发展历史,旨在帮助读者感受艺术大师的思想熏陶,学会欣赏艺术精彩的同时,更具有从中领悟人才成长规律和积淀学者素养的启迪之意。因此,本文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空间,带读者游历于艺术家创作的情境,感受艺术创作的激情,在品评中回味作品的意境与风格。
孙吉安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雅号“孙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画的实力派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是中国彩墨葡萄绘画的典范。孙吉安师从于徐悲鸿的學生苏葆桢先生。他以独树一帜的彩墨葡萄艺术蜚声国内外画坛,被书画界誉为“葡萄王”。作品多次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展出,曾应邀赴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画展。作品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奖,并被全国政协、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单位收藏。
孙吉安以花鸟画中的葡萄为主要题材,以彩墨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写生,在注重师法传统的同时,融合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光影效果,创新性地将冷暖、补色、光线等西画元素用传统国画颜料表现出来。他的作品通过对中国画重古法笔墨、重传承与西画重科学技法、重创新等特性的融合,营造出一种惟妙惟肖、灵动多变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长久发展一直是以文人画为主,题材和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趋势,而孙吉安在创作中试图冲破这一格局上的束缚,选择在花鸟画中的葡萄为表现题材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在题材上拓展了以梅兰竹菊和鹊鸟为主的传统花鸟画格局,在笔墨语言和中西技法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
孙吉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探究,既努力传承又善于创新,而且自觉坚持德艺双馨,成为业界公认的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孙吉安为了更好地展现葡萄的生长状态和真实面貌,孙吉安曾深入葡萄园进行长时间的写生。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采风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速写、素描和水墨画作品。不仅对葡萄的果实、藤蔓、枝叶以及生长环境做了细致的观察,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葡萄进行了对比和区分研究,特别是对葡萄的生长过程、形体变化以及各种色彩都做了详实和深入的研究,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长期以来,他潜心研究彩墨葡萄艺术,在表现葡萄美感方面自成一家,风格独特,他的彩墨葡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孙吉安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将岭南画派高氏兄弟倡导的“中西艺术调和论”,旨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原理引入中国画创作中作以很好传承,不囿于传统绘画中程式化的笔墨规范,将笔墨与客观物象的生动活泼结合起来,赋予笔墨以现实的生命感,融合西洋画光色处理技法,利用色彩的变化和留白来体现果实的体积感和空间层次感,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2006年5月,孙吉安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场作画,创作了长180厘米,宽96厘米的巨幅彩墨作品《香满乾坤》。整幅画采用横幅构图,以墨色葡萄和色彩葡萄为主体,以枝叶和提篮为衬托。画面上部用水分稍大的墨色勾勒少量的叶子,结合行草用笔的浓淡墨线灵动地勾勒叶脉和藤蔓;同时施以点撒材料的技法,冲出一些特殊肌理,使得集中的片状葡叶形成丰富的层次感。被叶片遮挡的部分葡萄色泽清淡,意在与下方主体相呼应。下部的大面积葡萄、提篮与叶子成三角形布局,沉稳中透着诱人的色泽与涌动的气息,既符合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法则,又适当地将上下两部分块状结构加以区分。画面清润、自然,生动气息扑面而来,既有西画在形象刻画上的逼真、生动的特点,又恰如其分地将传统中国画讲究笔墨层次和设色淡雅的风格加以发扬。他笔下的葡萄,充分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形”与“色”,结合色彩浓淡的使用和水分的把握,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加以表现,突出了葡萄果实丰盈饱满的体积感和半透明的质感,不仅使画面看起来富有活力,而且空间层次感极强,效果与众不同。《香满乾坤》这幅作品得到国内著名艺术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国内业界很有名气
小幅系列作品《秋趣》,是以葡萄和鸟、虫相结合的方式为题材,突出葡萄明快的色泽和饱满的形体,红似玛瑙,绿若翡翠,紫如水晶,清新明快。他将对传统花鸟画笔墨用法的传承与西方绘画光影变幻相融合,在方寸之间巧妙地将中西方艺术融为一体,既有书法入画、泼墨、设色等传统笔墨画法,又将材料的使用和西方造型技巧和色彩原理实践于画面之上,写实中有写意,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是画面布局上,将色彩较为艳丽的葡萄、质感较为特殊的鸟和微观视角下的昆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画面的意“趣”。他的作品一方面体现了画家自身内在的文人气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传统国画“重水墨、轻色彩”的革新;创作中大胆地将西方绘画的体积感、光影等科学技术元素融于创作,突破性地将色墨语言作为画面的主体,利用色彩、水墨和绯白等元素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使得画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物象真实、空间感强且极具感染力。 在设色和笔法方面,他曾尝试多种用笔方法和材料的实践运用,如将丙烯、国画和水粉等不同绘画种类颜料相结合,充分展现了西画颜料的细腻、艳丽与国画颜料的沉稳、朴实。在毛笔羊毫含水性较好的物理材质基础上,将水分和颜料按照不同的比例,通过侧锋和中锋不同的笔法,使水分和颜料在纸上留下不同的痕迹效果,特别是生宣纸和熟宣纸对水的扩散能力不同而产生深浅不同的现象,描绘出了晶莹剔透的立体效果和真实生动的色彩层次。对于葡萄颗粒不规则、体积和色泽不均衡等特点,孙吉安在尝试、体验了多种材料表现后,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特殊的用笔技法经验,将白色作为常用色加入到了以水、墨和石色为主的中国画创作中,这种方法能够将普通颗粒表面的霜状质感表现得最为准确。
他的创作冲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对笔墨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和实践,这种创作和探索不仅是他的艺术创作水平的表现,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画发展扩宽了空间和层次。任何艺术门类都要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变化的需要。他的彩墨艺术创作正是适应了当前时代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审美需求,对于中国画走向国际化道路,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孙吉安对绘画创作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仍然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师学传统的基础上,中西融汇贯通,孕育了更富有时代感、多元化、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终身受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学生撰写《一生俯首拜吾师》一文回忆当年亲历孙吉安授课的情形,说:吉安先生教学有方,他将每一种画法都编成口诀。还记得畫竹子的一诀:“竹杆中长上下短,只许弯节不弯杆,杆杆点节休排比,浓淡阴阳一审观。”这是他多年来艺术创作经验的浓缩与精华,更是他对学生的无私教导。在课堂上学生们发现孙教授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站着画画。他认为站着画会顾全大局。受他的影响,全班的学生都像他一样站着画画。可见,孙吉安对学生的影响,大至创作思路,小至绘画细节,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孙吉安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人物画的精品。于1979年他曾受命赴北京法海寺临摹了一批濒危的明代壁画珍品。2010年7月,这批作品在吉林省博物馆举办的“孙吉安艺术作品展”中首次亮相。这位艺术家不仅在绘画领域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文化遗产保护及笔墨传承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对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也是这位老艺术家一生所坚持的信念和追求。
孙吉安晚年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安徽一名17岁的女孩方肇新,中考前夕检查出患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前往北京治疗,然而手术费用金额巨大,家里东拼西凑和各界捐助后,仍差12万元。2011年4月中旬,孙吉安通过微博收到女孩的求助信,立即捐献出自己的彩墨葡萄作品《硕果飘香》,通过在线拍卖,为女孩筹集善款。拍卖信息被上千名网友转发,两天后作品以12万元的价格被深圳的网友拍得,全部善款也转交到了方肇新的手中。孙吉安还与女孩约定,等她手术成功之后就去北京看望她。可是没想到,2011年5月15日凌晨,孙吉安却因车祸不幸逝世。他没能完成这个约定,但是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却感动了无数人。这次的“微博拍卖”不是他第一次参与公益事业,他还曾经将自己的画作通过拍卖和捐助的方式,参与成立“圆梦基金”慈善基金会、贫困老兵救助以及捐助手术费给脊柱侧弯的孩子等。2011年,孙吉安入选“感动吉林”人物,在评选活动推荐词中这样对他评价:“一介清贫学者,画笔微博救人,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孙吉安在西方绘画的“形”与“色”的基础上,以色画骨,以形写神,表现出了中国笔墨艺术独有的神韵,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也是对中国画表现语言的有益探索与进一步拓展。他笔下的串串丰硕诱人的葡萄果实,是他内在心灵向善的表达,化真为美,化善为美,创造出一种大美与至善的至臻艺术境界,将古代文人画的高雅气度与西画的造型能力融会贯通,雅俗共赏,将中国水墨艺术特别是彩墨葡萄绘画艺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2czw080);东北师大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美术专项(项目编号:mszx2012_0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2] 康定斯基,李政文等译,《艺术中的精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4] 吕品田:《漫游的存在——新生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 李心峰:《艺术类型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6]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 罗丹、葛赛尔,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8] 刘雨:《艺术经验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 杜威,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
李新,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刘晓欧,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水墨 色彩 艺术语言 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孙吉安(1938-2011),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祖籍山东日照,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协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北京)有限公司签约画家。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如: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获得了金奖;“中国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获得了金奖;韩国“第八届文化艺术大赏展”获得了金奖;“第五届国际艺术大奖赛”获最高奖(韩国);“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获金奖(泰国);各届“中韩书画交流展”也曾多次获金奖。
本文回顾了孙吉安彩墨葡萄绘画创作的发展历史,旨在帮助读者感受艺术大师的思想熏陶,学会欣赏艺术精彩的同时,更具有从中领悟人才成长规律和积淀学者素养的启迪之意。因此,本文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空间,带读者游历于艺术家创作的情境,感受艺术创作的激情,在品评中回味作品的意境与风格。
孙吉安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雅号“孙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画的实力派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是中国彩墨葡萄绘画的典范。孙吉安师从于徐悲鸿的學生苏葆桢先生。他以独树一帜的彩墨葡萄艺术蜚声国内外画坛,被书画界誉为“葡萄王”。作品多次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展出,曾应邀赴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画展。作品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奖,并被全国政协、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单位收藏。
孙吉安以花鸟画中的葡萄为主要题材,以彩墨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写生,在注重师法传统的同时,融合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光影效果,创新性地将冷暖、补色、光线等西画元素用传统国画颜料表现出来。他的作品通过对中国画重古法笔墨、重传承与西画重科学技法、重创新等特性的融合,营造出一种惟妙惟肖、灵动多变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长久发展一直是以文人画为主,题材和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趋势,而孙吉安在创作中试图冲破这一格局上的束缚,选择在花鸟画中的葡萄为表现题材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在题材上拓展了以梅兰竹菊和鹊鸟为主的传统花鸟画格局,在笔墨语言和中西技法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
孙吉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探究,既努力传承又善于创新,而且自觉坚持德艺双馨,成为业界公认的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孙吉安为了更好地展现葡萄的生长状态和真实面貌,孙吉安曾深入葡萄园进行长时间的写生。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采风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速写、素描和水墨画作品。不仅对葡萄的果实、藤蔓、枝叶以及生长环境做了细致的观察,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葡萄进行了对比和区分研究,特别是对葡萄的生长过程、形体变化以及各种色彩都做了详实和深入的研究,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长期以来,他潜心研究彩墨葡萄艺术,在表现葡萄美感方面自成一家,风格独特,他的彩墨葡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孙吉安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将岭南画派高氏兄弟倡导的“中西艺术调和论”,旨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原理引入中国画创作中作以很好传承,不囿于传统绘画中程式化的笔墨规范,将笔墨与客观物象的生动活泼结合起来,赋予笔墨以现实的生命感,融合西洋画光色处理技法,利用色彩的变化和留白来体现果实的体积感和空间层次感,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2006年5月,孙吉安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场作画,创作了长180厘米,宽96厘米的巨幅彩墨作品《香满乾坤》。整幅画采用横幅构图,以墨色葡萄和色彩葡萄为主体,以枝叶和提篮为衬托。画面上部用水分稍大的墨色勾勒少量的叶子,结合行草用笔的浓淡墨线灵动地勾勒叶脉和藤蔓;同时施以点撒材料的技法,冲出一些特殊肌理,使得集中的片状葡叶形成丰富的层次感。被叶片遮挡的部分葡萄色泽清淡,意在与下方主体相呼应。下部的大面积葡萄、提篮与叶子成三角形布局,沉稳中透着诱人的色泽与涌动的气息,既符合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法则,又适当地将上下两部分块状结构加以区分。画面清润、自然,生动气息扑面而来,既有西画在形象刻画上的逼真、生动的特点,又恰如其分地将传统中国画讲究笔墨层次和设色淡雅的风格加以发扬。他笔下的葡萄,充分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形”与“色”,结合色彩浓淡的使用和水分的把握,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加以表现,突出了葡萄果实丰盈饱满的体积感和半透明的质感,不仅使画面看起来富有活力,而且空间层次感极强,效果与众不同。《香满乾坤》这幅作品得到国内著名艺术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国内业界很有名气
小幅系列作品《秋趣》,是以葡萄和鸟、虫相结合的方式为题材,突出葡萄明快的色泽和饱满的形体,红似玛瑙,绿若翡翠,紫如水晶,清新明快。他将对传统花鸟画笔墨用法的传承与西方绘画光影变幻相融合,在方寸之间巧妙地将中西方艺术融为一体,既有书法入画、泼墨、设色等传统笔墨画法,又将材料的使用和西方造型技巧和色彩原理实践于画面之上,写实中有写意,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是画面布局上,将色彩较为艳丽的葡萄、质感较为特殊的鸟和微观视角下的昆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画面的意“趣”。他的作品一方面体现了画家自身内在的文人气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传统国画“重水墨、轻色彩”的革新;创作中大胆地将西方绘画的体积感、光影等科学技术元素融于创作,突破性地将色墨语言作为画面的主体,利用色彩、水墨和绯白等元素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使得画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物象真实、空间感强且极具感染力。 在设色和笔法方面,他曾尝试多种用笔方法和材料的实践运用,如将丙烯、国画和水粉等不同绘画种类颜料相结合,充分展现了西画颜料的细腻、艳丽与国画颜料的沉稳、朴实。在毛笔羊毫含水性较好的物理材质基础上,将水分和颜料按照不同的比例,通过侧锋和中锋不同的笔法,使水分和颜料在纸上留下不同的痕迹效果,特别是生宣纸和熟宣纸对水的扩散能力不同而产生深浅不同的现象,描绘出了晶莹剔透的立体效果和真实生动的色彩层次。对于葡萄颗粒不规则、体积和色泽不均衡等特点,孙吉安在尝试、体验了多种材料表现后,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特殊的用笔技法经验,将白色作为常用色加入到了以水、墨和石色为主的中国画创作中,这种方法能够将普通颗粒表面的霜状质感表现得最为准确。
他的创作冲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对笔墨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和实践,这种创作和探索不仅是他的艺术创作水平的表现,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画发展扩宽了空间和层次。任何艺术门类都要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变化的需要。他的彩墨艺术创作正是适应了当前时代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审美需求,对于中国画走向国际化道路,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孙吉安对绘画创作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仍然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师学传统的基础上,中西融汇贯通,孕育了更富有时代感、多元化、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终身受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学生撰写《一生俯首拜吾师》一文回忆当年亲历孙吉安授课的情形,说:吉安先生教学有方,他将每一种画法都编成口诀。还记得畫竹子的一诀:“竹杆中长上下短,只许弯节不弯杆,杆杆点节休排比,浓淡阴阳一审观。”这是他多年来艺术创作经验的浓缩与精华,更是他对学生的无私教导。在课堂上学生们发现孙教授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站着画画。他认为站着画会顾全大局。受他的影响,全班的学生都像他一样站着画画。可见,孙吉安对学生的影响,大至创作思路,小至绘画细节,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孙吉安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人物画的精品。于1979年他曾受命赴北京法海寺临摹了一批濒危的明代壁画珍品。2010年7月,这批作品在吉林省博物馆举办的“孙吉安艺术作品展”中首次亮相。这位艺术家不仅在绘画领域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文化遗产保护及笔墨传承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对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也是这位老艺术家一生所坚持的信念和追求。
孙吉安晚年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安徽一名17岁的女孩方肇新,中考前夕检查出患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前往北京治疗,然而手术费用金额巨大,家里东拼西凑和各界捐助后,仍差12万元。2011年4月中旬,孙吉安通过微博收到女孩的求助信,立即捐献出自己的彩墨葡萄作品《硕果飘香》,通过在线拍卖,为女孩筹集善款。拍卖信息被上千名网友转发,两天后作品以12万元的价格被深圳的网友拍得,全部善款也转交到了方肇新的手中。孙吉安还与女孩约定,等她手术成功之后就去北京看望她。可是没想到,2011年5月15日凌晨,孙吉安却因车祸不幸逝世。他没能完成这个约定,但是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却感动了无数人。这次的“微博拍卖”不是他第一次参与公益事业,他还曾经将自己的画作通过拍卖和捐助的方式,参与成立“圆梦基金”慈善基金会、贫困老兵救助以及捐助手术费给脊柱侧弯的孩子等。2011年,孙吉安入选“感动吉林”人物,在评选活动推荐词中这样对他评价:“一介清贫学者,画笔微博救人,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孙吉安在西方绘画的“形”与“色”的基础上,以色画骨,以形写神,表现出了中国笔墨艺术独有的神韵,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也是对中国画表现语言的有益探索与进一步拓展。他笔下的串串丰硕诱人的葡萄果实,是他内在心灵向善的表达,化真为美,化善为美,创造出一种大美与至善的至臻艺术境界,将古代文人画的高雅气度与西画的造型能力融会贯通,雅俗共赏,将中国水墨艺术特别是彩墨葡萄绘画艺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2czw080);东北师大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美术专项(项目编号:mszx2012_0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2] 康定斯基,李政文等译,《艺术中的精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4] 吕品田:《漫游的存在——新生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 李心峰:《艺术类型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6]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 罗丹、葛赛尔,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8] 刘雨:《艺术经验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 杜威,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
李新,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刘晓欧,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