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089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主张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进行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首先体会到的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进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对于理性不发达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以往的德育渗透之所以收不到实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办事,一味地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德育内容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想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他们从具体的历史现象中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然后过渡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其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如讲爱国主义,空喊口号是不行的。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坚定的爱国者,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死以尽臣职”的丁汝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这些光辉的形象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感受这些人物的言行、事迹与情操,久而久之就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性格,从而在心灵深处真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总之,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否则只能使德育陷入唯理论的深渊而最终流于形式。
  
  二、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讲授历史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号的功能,个人的真挚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这种意见和教育。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青少年的理性方面不够成熟,习惯用形象、外在感受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来讲授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我们德育渗透的目的。
  历史描述的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这就必然赋予历史以人类的情感。“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用真挚的情感来讲授历史,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而且对我们实现德育目标也有重要作用。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教师能够充满感情地讲授邓世昌果断下令撞击敌舰、壮烈牺牲的情形,就会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相反,干瘪的说教既不能让学生认同,更不能使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就失败了。
  
  三、德育渗透要正视历史、实事求是
  
  在德育渗透中,我们强调以真为本,虚假的、不客观的东西是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事件,二是正视本民族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坚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原则,主张公平合理地评价历史,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之一。比如讲中国近代史,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封建落后的近代中国,西方的入侵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如此。秦始皇是暴君,但是他并吞六国、一统华夏,功不可没;洪秀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但是作为农民领袖,他身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只有我们对历史现象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正视本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近代中国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思想保守是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不承认这一点是无法使学生信服的。
  
  四、要重视乡土历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也曾经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最原始、最基本的教材就是乡土历史。因为家乡的历史就是祖国历史的缩影,而乡土历史里讲的是学生所生活的区域内的历史,大超不过一个省,小可以到一个市或一个县,因此有大量的人所共知的资料可以补充,有大家都熟悉的历史遗迹与遗物可以参观,讲起来令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乡土历史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之情,从而由爱家乡发展到爱祖国。例如,讲义和团运动时,可以适量加入辽宁地区义和团运动的状况,给学生讲述1900年春,辽阳、营口、锦州、朝阳等地人民开始练拳,提出“保国灭洋”的口号,并于是年6月进攻俄国中东铁路专线沈阳铁路公司、沈阳火车站和外国教堂的情形,然后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辽宁人民素来对家乡、对祖国怀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我们应该继承这一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这样做会使情感教育自然生动,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可知前世,可悟今生,可净化心灵、塑造品格,这是中学历史课的根本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一使命,开动脑筋,积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重视课堂中教学法的应用。  以往的案例和个人的实践研究证明,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丏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以看出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培养。那么,立足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朗读课文,诱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其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在不少人的眼里,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枯燥的理论、无用的框条,而政治教师大多严肃而淡漠,缺少艺术审美,总而言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无生机无活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和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六个方面的联想。  1.同类知识的联想  历史知识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内容。在学习时将同类知识联想归纳,不但可以避免知识记忆的混淆,还有利于巩固知识
一、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阅读理解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还是可以总结成几个阅读理解的思维方法。  1.具体化  有人说:任何一个词,如果不放在句中,我就不知道其含义。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词不离句。翻词典查到的词的含义是抽象的,当词运用在句中时具体的语言环境赋予了该词特定的含义,使该词抽象的含义具体化,我们应当理解的是这具体化的含义。  2.形象化  语言都具有形象性,英语也不例外,它的形
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教学调控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一、详略分明,调控教学内容  教材中储存的信息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学生未知的,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确定教什么、教多少;凡学生自己能够感受的内容,就应尽量少讲或不讲,如欣赏与评述部分;凡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掌握的内容,就应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中的佳句,也是宋词中传婉约之神的千古名句。  作者柳永一生坎坷,仕途失意,长期过着奔波漂泊的羁旅生活,因而他的词作“尤工于羁旅行役”(陈振孙《有斋书录解题》),且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雨霖铃》就是描写羁旅相思的名篇佳作,而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因状出了“难状之景”,述出了“难达之情”而脍炙人口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单位没有制度不行,有了制度不严格执行或不规范执行更是不行。就拿请假制度来说吧,在校学生因故不能到校上课而例行请假手续,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表现,但学生请假过多过滥,让请假变了味,则是践踏学校请假制度,无视学校管理,主观随意缺课的问题了。出现这一不良现象,据笔者调查了解,除了客观原因以外,还有许多主观上的因素。这里边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对请假制度的认识
紧扣地理学科高考命题思想,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是决胜高考的重要保障。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较好的复习方法,把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储备阶段、知识整合阶段、知识提升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知识储备阶段——“把书读厚”    这是第一轮复习阶段,我所用复习时间人约6个月,到3月中旬为止。该阶段为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这段时间地理教学又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