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主张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进行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首先体会到的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进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对于理性不发达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以往的德育渗透之所以收不到实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办事,一味地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德育内容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想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他们从具体的历史现象中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然后过渡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其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如讲爱国主义,空喊口号是不行的。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坚定的爱国者,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死以尽臣职”的丁汝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这些光辉的形象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感受这些人物的言行、事迹与情操,久而久之就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性格,从而在心灵深处真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总之,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否则只能使德育陷入唯理论的深渊而最终流于形式。
二、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讲授历史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号的功能,个人的真挚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这种意见和教育。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青少年的理性方面不够成熟,习惯用形象、外在感受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来讲授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我们德育渗透的目的。
历史描述的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这就必然赋予历史以人类的情感。“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用真挚的情感来讲授历史,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而且对我们实现德育目标也有重要作用。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教师能够充满感情地讲授邓世昌果断下令撞击敌舰、壮烈牺牲的情形,就会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相反,干瘪的说教既不能让学生认同,更不能使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就失败了。
三、德育渗透要正视历史、实事求是
在德育渗透中,我们强调以真为本,虚假的、不客观的东西是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事件,二是正视本民族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坚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原则,主张公平合理地评价历史,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之一。比如讲中国近代史,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封建落后的近代中国,西方的入侵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如此。秦始皇是暴君,但是他并吞六国、一统华夏,功不可没;洪秀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但是作为农民领袖,他身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只有我们对历史现象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正视本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近代中国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思想保守是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不承认这一点是无法使学生信服的。
四、要重视乡土历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也曾经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最原始、最基本的教材就是乡土历史。因为家乡的历史就是祖国历史的缩影,而乡土历史里讲的是学生所生活的区域内的历史,大超不过一个省,小可以到一个市或一个县,因此有大量的人所共知的资料可以补充,有大家都熟悉的历史遗迹与遗物可以参观,讲起来令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乡土历史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之情,从而由爱家乡发展到爱祖国。例如,讲义和团运动时,可以适量加入辽宁地区义和团运动的状况,给学生讲述1900年春,辽阳、营口、锦州、朝阳等地人民开始练拳,提出“保国灭洋”的口号,并于是年6月进攻俄国中东铁路专线沈阳铁路公司、沈阳火车站和外国教堂的情形,然后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辽宁人民素来对家乡、对祖国怀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我们应该继承这一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这样做会使情感教育自然生动,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可知前世,可悟今生,可净化心灵、塑造品格,这是中学历史课的根本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一使命,开动脑筋,积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一、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进行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首先体会到的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进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对于理性不发达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以往的德育渗透之所以收不到实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办事,一味地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德育内容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想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他们从具体的历史现象中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然后过渡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其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如讲爱国主义,空喊口号是不行的。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坚定的爱国者,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死以尽臣职”的丁汝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这些光辉的形象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感受这些人物的言行、事迹与情操,久而久之就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性格,从而在心灵深处真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总之,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否则只能使德育陷入唯理论的深渊而最终流于形式。
二、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讲授历史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号的功能,个人的真挚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这种意见和教育。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青少年的理性方面不够成熟,习惯用形象、外在感受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来讲授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我们德育渗透的目的。
历史描述的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这就必然赋予历史以人类的情感。“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用真挚的情感来讲授历史,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而且对我们实现德育目标也有重要作用。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教师能够充满感情地讲授邓世昌果断下令撞击敌舰、壮烈牺牲的情形,就会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相反,干瘪的说教既不能让学生认同,更不能使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就失败了。
三、德育渗透要正视历史、实事求是
在德育渗透中,我们强调以真为本,虚假的、不客观的东西是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事件,二是正视本民族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坚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原则,主张公平合理地评价历史,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之一。比如讲中国近代史,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封建落后的近代中国,西方的入侵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如此。秦始皇是暴君,但是他并吞六国、一统华夏,功不可没;洪秀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但是作为农民领袖,他身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只有我们对历史现象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正视本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近代中国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思想保守是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不承认这一点是无法使学生信服的。
四、要重视乡土历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也曾经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最原始、最基本的教材就是乡土历史。因为家乡的历史就是祖国历史的缩影,而乡土历史里讲的是学生所生活的区域内的历史,大超不过一个省,小可以到一个市或一个县,因此有大量的人所共知的资料可以补充,有大家都熟悉的历史遗迹与遗物可以参观,讲起来令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乡土历史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之情,从而由爱家乡发展到爱祖国。例如,讲义和团运动时,可以适量加入辽宁地区义和团运动的状况,给学生讲述1900年春,辽阳、营口、锦州、朝阳等地人民开始练拳,提出“保国灭洋”的口号,并于是年6月进攻俄国中东铁路专线沈阳铁路公司、沈阳火车站和外国教堂的情形,然后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辽宁人民素来对家乡、对祖国怀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我们应该继承这一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这样做会使情感教育自然生动,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可知前世,可悟今生,可净化心灵、塑造品格,这是中学历史课的根本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一使命,开动脑筋,积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