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的培养应该首先是人才意识的培养,即首先解决一个“有意为之”的问题。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现代社会需要来看,高等教育更为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大学生构建现代人才的成才意识框架。
  成才意识体系的建构,实际上从人接受教育起就开始了。但是在高等教育前,它是十分零散和被动的。进入高等教育的同时,青年的身心发展引发主体的觉醒,怎么成才就成为一种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因此,建构一个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成才意识体系也就成为重要的任务。
  成才意识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意识体系,成才意识框架的构建整合了多项密切关联的内容。在此,择其要而述之。
  1.创新意识。人类社会的文明史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劳动是推进人类进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人类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创造,都将自己的历史推进一大步。
  人的创新意识就是指人自觉认识到他必须去从事创造性劳动,并且通过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现代人才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这种人格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强烈的创造动机,他始终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事物,而不是墨守成规。由于这种内在的创造冲动,现代人才不希望安定,更渴望挑战与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那么,他就应当时刻意识到,只有通过创造性劳动这个义务才可能真正承担得了。
  人才的素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是其核心。社会的发展水平有赖于人才的创造性发挥的程度,从人才的创造意识的构建,到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再到创造性成就的取得,这是一个相联相继的完整过程,其关联程度决定创造性程度。可见,创新意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不断发展而从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意识要求,人才应该合乎社会需要确立自身的创新意识。
  新世纪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明显地突出了创造性要求。较之传统的以吸纳知识为主的模式,今天更强调将吸纳的知识主动转化成一种体现个体特质的能力,即创造能力。从这一点看,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2.成功意识。成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能。“天生我才必有用”,因为人永远有着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成功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成功是个体心理的满足,是个体潜能的展现,是积极自我心象的体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成功是个体价值观的实现,这种实现意味着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对于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表明人的实践对自身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成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结晶,人的综合素质在21世纪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素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成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取决于人们成功的努力。[1]
  对于现代人才来说,成功意识是他们有所作为的基石,而培养现代人才的成功意识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奠基。成功意识的培养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充分明确人生目的性,即将个人之命运系于国家之命运;弘扬永不间断的进取精神,即一往无前不断进步;倡导持之以恒的态度,即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充满信心和力量,决不懈怠。
  大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应当基于:人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性过程,而是一个主体积极筹划并有社会性预期结果的过程。这里的预期由成功意识决定。
  3.危机意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形式的日益多样和质量的全面提高。社会发展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成才的机会和条件,人因为掌握了充足的条件而似乎变得更加自由。但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危机四伏。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社会法则决定了任何人都必须做一个社会发展的适应者,否则只有被淘汰。确实,今天的社会在向其成员提供更多的优越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危机意识是对个体自身的关注,更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关注。
  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孟子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患就是一种危机意识,现代人才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危机意识,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大学生正面对的实际状况已经将可能的危机展现出来:从大学生就业变化看,曾经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已不复存在;从大学生创业走过的艰辛之路看,曾经的兴奋已为严峻的环境取代;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看,对能否承担适宜社会角色的眼光更加苛刻。无危机意识者,出局在即。
  4.责任意识。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积极存在,因为他承载着不能回避的责任,即责任感。人的责任感表现在他要对生命负责,要对社会和人类负责。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具有责任感的人才,即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对祖国、对中华民族负责。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责任感,取决于人才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因此在现代人才的培养中,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既关系到个人成长,又关系到民族生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行道教世,穷其毕生;屈原行吟呼号,以生殉国;范仲淹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龚自珍、林则徐等人更是忧国、忧民、忧天下;孙中山辗转流离,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责任使然。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人是社会的人,他总得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那就有了历史使命,即必须对自己所处社会承担职责和任务。社会责任是指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使命、职责和任务的理解与认识,是人们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是人才成长和实现历史使命的内部推动力。
  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己任,是现代人才的责任意识的核心内涵。
  5.独立意识。独立就是依靠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活着。这种独立,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的独立,在其现实表现上是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现代人一定是有强烈独立人格的人,他的大脑中充溢着永不熄灭的自主意识,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的直立的人的渴望,时刻呼唤他用最大的热情强化自己的力量,最终依靠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活着并创造着。独立,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要建立健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否健全决定人能否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恰当位置,从而也决定了人能否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从对人本质的考察看,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立的需要,人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这种需要就越强烈。独立,还要摆脱被过度呵护而形成的依赖心理。在我国,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呵护有加,即便是对已经上大学的孩子,也还要置其于自己羽翼之下,唯恐见一点风雨,这就在人的成长过程人为地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影响人的心理发育。目前,中国家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过度保护、过度溺爱、方式简单等。[3]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不能有效地处理日常问题,在于他们已经形成的依赖心理。依赖是成为现代人才的最大障碍。独立,还应当激发人的自信心,即在天地世界中,人有足够的智力和体力应对一切,实现自我的超越。
  对于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各种条件,人不可能不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绝不是完全被动的依赖,而是一种实现超越的借助与利用,它将推进人在更高的层面上活动。人只有将这些条件转化为自身的体能和智能,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方可有所作为。
  雨果说过: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这是一个独立人格的宣言。
  6.团队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自我意识普遍觉醒的社会,处于青年发展中期的大学生正渴望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基于此,在大学生身上就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面对人和事时会更多地从自我出发,忽略了作为自己良好发展基础的他人的意义。而现代社会却明确地要求青年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强调群体合作精神。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要求相比,现代社会不仅仅强调个体的独立,更强调人必须具备充分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因为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类必须更加依赖相互的合作才能良性发展前进。科学发展的本身也表明了这一点:古典时期是一个个人智慧充分体现时期,人才可以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创造顶峰的辉煌,比如达芬奇、牛顿等。这是一个“全才”或曰“通才”的年代,原因为当时的学科还是单学科、单层次的。而现代科学却更加复杂,尤其在信息时代,无限巨大的信息量已经远非个人所能通晓,一个人只能精通某一领域中的某一方面,而无法尽晓所有领域,甚至对于同一领域的其他方面也可能知之甚少。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任何成果都是一个群体在团队意识指引下通力合作获得的。人们之所以进行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面的单独行动无法实现某种利益或目的,必须在群体的合力下才可能实现。近年来,“诺贝尔奖”的许多奖项常常是几个合作者共享某一项。
  “在社会的互动中,人们在集体熔炉里暴露自己的智慧,互相的智慧受到碰撞,人们的情感也时常互相体验着,人们之间的合作就能趋向更大的成功。” 从人类行为方式的角度看,信息社会本质上意味着是一个团队合作型社会。与此相适应的就是个体的团队意识的建立。大学生在发展自身独立意识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合作的意义,不断强化自己的团队意识。
  7.健康意识。健康是自由的人发展的一种和谐体现。人类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使人自由和完善——一种梦寐以求的真正的健康。这是在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况、更高层次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完好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1 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在这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并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健康已不再仅仅是躯体状况的反映,而且必须是心理活动正常,社会适应良好的综合体现。
  21世纪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着多重纷扰的世纪。现代人才肩负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那么他的体魄、心态的健康与否就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话题。人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成为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身体健康是人才得以现实存在的基础,更是人才进行有效社会实践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强健的体魄能够保证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能够保证创造性劳动的效率,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是20世纪中叶以来由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一种全新、多元的视角看待健康的产物。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实现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也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更是人才贡献社会所必须拥有的资本。人的真正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人的价值是由其精神力量和精神深度决定的。从这意义上讲,人的发展,是精神、心理的发展。心理健康特别体现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上。
  在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中,还应当包含一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与认同。现代生活以雷霆万钧之势来到人们面前时是泥沙俱下的,非健康的东西如极度享乐主义、金钱万能等都会造成人类生活方式的异化。所以现代人才需要具有以健康生活方式应对生活的心态。任何一个有着不良生活方式的人,任何一个心理扭曲、人格不健全的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成才意识体系的综合应当是多种意识在特定状况下的整合的结果,其多项内容处于相互交融渗透状态,并且起着整体大于部分组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淑曼等.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1999:5.
  [2] 苗元江.命运之舟——人格优化[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94.
  [3] 贺淑曼等.人际交往与人才发展[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0:261.
其他文献
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青年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不断深入地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进而在对分工的探讨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并指出消灭分工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一、分工思想的提出——探讨异化问题的视角转换    异化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理论主题。早在1844年以前,马克思就已经注意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并且洞察到
期刊
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诸多用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强化理论,以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中,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映率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
期刊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有了价值的属性,随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价值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身教育成为了必然。本文从教育价值的视角探讨终身教育的必然性。    一、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也都需要教育,教育是一个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结合。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
期刊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焦点性话题之一,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已经意识到,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相关。因此,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理论主题,不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并探讨现代性问题。在20世纪西方众多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其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从作为
期刊
读了梁衡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匠人与大师”一文,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梁老师把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归纳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他把大师比为辉煌的里程碑,把匠人看作是可贵的铺路石。得出社会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  由此联想到教师这个特殊行业,心中竟是一惊。  教师绝对不能做匠人!    一、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教师是创造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
期刊
不管大家承认与否,每位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原因,在有意无意间,会或多或少留下些“遗憾”。经常听人说起,现在高校里一些青年教师上的课“惨不忍睹”,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教学也叫人“不敢苟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扑面而来,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情况的纷繁复杂,有多少教师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地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
期刊
在2006年4月27日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她强调“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
期刊
一、问题的引出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问题之一,此处“道德”指的是一切道德吗?问题之二,阶级社会中所有道德都具有阶级属性吗,若有,那么“文明礼貌”“勤俭自强”属于哪个阶级的道德?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必然会发出疑问。对此,教师如何给学生答疑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教师流动已成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流动既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流动的管理也成为当今教育发展中的一大课题。而幼儿教育由于没有纳入义务教育,整个教育体制相对不太健全,幼儿教师流动的管理就更为混乱。笔者通过对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一年的跟踪调查,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该个案分析高学历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
期刊
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全面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发展时期,即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阶段。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一场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1991年由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关于“社会发展总体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转型过程。我们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