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的国际拍卖历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5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件流入欧洲的中国艺术品是什么,如今已无法考证,中国艺术品从15世纪就开始在欧洲流行,成为皇家贵族收藏欣赏的对象,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正是通过“拍卖”,将一船船的中国货品从茶叶到瓷器贩卖进欧洲(甚至迄至今日,英式拍卖的主要模式都沿袭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创作出的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拍卖方式)
  欧洲人是如何逐渐把中国艺术纳入进他们自己的收藏文化,并开始对物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在这样研究的背景下,诞生出的著名英国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伯灵顿美术俱乐部集中了19世纪、20世纪初英国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收藏家群体,俱乐部成员包括很多当时英国社会的上流社会人士,如皇室人员、军界和商界的名流等)又在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领域中扮演了何种重要的角色?如今,中国大陆的拍卖事业已经有20年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来越多的曾经流失在海外的艺术品开始回流,这显示着中国拍卖在国际上日益提高的地位本文作者汪涛,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在撰文为我们回顾梳理这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史上发展的同时,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对中国拍卖业的发展和成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中国艺术品如何进入西方视野
  
  早在中国和欧洲正式通商之前,中国的艺术品,特别是瓷器就已经成为欧洲权贵们追捧的对象。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后,也开始向本土介绍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主要是通过转口贸易或是馈赠交换,皇室贵族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中国瓷器。而随着这些家族的兴衰,他们的藏品流入了拍卖市场。但是,中国艺术品常常作为家产的一部分掺杂在其他的物品中
  起拍卖。虽然价格很高,但很难说拍卖行本身对这些具有异国情调的东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第一件流入欧洲的中国艺术品是什么,如今已无法考证,但从15世纪和16世纪开始,欧洲的油画里就开始有中国艺术品的绘画表现,因为欧洲在15世纪和16世纪已经对中国有了一些认识。真正的流通应该开始于16世纪,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了把基督教带到中国,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社会。当时欧洲的皇室对中国瓷器很有兴趣,并大量收藏。从现在看来,当时的欧洲皇室对中国艺术品本身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主要是从中国瓷器的工艺上来欣赏。他们在当时也想把中国生产瓷器的技术介绍到欧洲,而且对其而言中国瓷器技术的引进非常重要。
  国人现在十分热衷的青花瓷也曾是最吸引欧洲人的中国艺术品。而大家熟悉的“海捞瓷”也很早就在欧洲出现了。早在16世纪,欧洲就大捞过好几次海船,明末清初是中国海上陶瓷贸易最兴盛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从印尼沿海打捞出一艘中国沉船,里面有不少17世纪的瓷器。
  在欧洲人的收藏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配有金属的瓷器。当时大量的中国瓷器是专门为欧洲市场生产的,人们特地把烧好的瓷器按照欧洲传统的喜好,配上金属,特别是镏金的配件。这种镶有金属的瓷器成为当时欧洲所有贵族和皇室的追捧对象。曾有一件元代的影青瓷于17世纪流入欧洲,这件瓷器在19世纪以40英镑的价格被拍卖,在19世纪初期40英镑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50年之后,因为拍得这件瓷器的贵族破产,于是这件瓷器就被再次拍卖,但非常有趣的是,50年之后,这件瓷器竟然只拍出17个英镑。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件瓷器的金属配件不知被谁取走了。这说明当时的欧洲收藏者最喜爱融入了欧洲文化之后的瓷器,一旦镶在瓷器上的金属配件遗失,瓷器在拍卖场上的价格就会大大下降。
  
  18、19世纪的中国艺术品拍卖
  
  
  中西方的贸易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已经形成了
  定的规模。到了19世纪,西方列强用枪炮敲开了清帝国的大门,并在中国建立了通商口岸。中国的艺术品开始大量输送到欧洲市场。国力的强盛,让一般的中产阶级也能够享用来自远东的奢侈品。欧洲的拍卖行,主要是以总部设在伦敦的东印度公司为代表,常常举行中国瓷器的拍卖。他们建立的拍卖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12月31日。英国在16-17世纪,取代荷兰和西班牙,成为欧洲海上霸主。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与印度及中国的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且,不仅仅是做贸易,他们还有自己的军队和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印度殖民地的主人,在中国也建立了洋行租界。当时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通商口岸的方式跟中国做贸易。贸易的手段就是采取拍卖的方式,英国从中国拉走的每一船中国货物(当时主要是中国瓷器),都要在伦敦东印度公司进行拍卖。
  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拍卖方式。这种方式迄至今日,仍然是英式拍卖的主要模式。所有从印度和中国满载而归的货船,到达伦敦后,马上进行拍卖。不论是公司购买的货物,还是船长和水手们自己私下的交易,都必须公开竞价。每船货物,甚至每件东西,都必须经过拍卖来建立一个公开的价格,价格在拍卖场上确定之后,物品才能进入市场买卖,公司收取15%的回扣。从中国买回来的货物,主要是茶叶和瓷器,真正高端的艺术品占的比例很小,低于10%。
  当时也出现了跟现在拍卖行的目录很类似的拍卖目录,每件物品都有个拍卖号,拍卖目录会对货物进行描
   述,并通过计算成本和利润确定一个保留价,如果在拍卖过程中,最后的价格低于保留价,这件物品就要被撤拍,等下次拍卖再拿出来。
  
  20世纪西方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
  
  随着中西关系的改变,以及中国的逐渐发展,西方拍卖行对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也发生了
  系列的变化。欧洲人慢慢地把中国艺术纳入了他们自己的收藏文化,开始对物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带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和对中国艺术本身的理解。
  在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的驱动下,到了20世纪,中国艺术品在欧洲成为了一个“现象”: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法国的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对中国艺术品在欧洲的拍卖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事件。因为法国大革命把皇室废掉了,皇室收藏的艺术品被拿出来拍卖,从此流到市场中。19世纪末八国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掠夺了中国一些重要的收藏,把这些收藏当作战利品拿回欧洲进行拍卖。
  20世纪欧洲是殖民地时代,这促成了殖民国家对被殖民国家的艺术进行收藏。一方面是因为殖民国家需要通过艺术品来对被殖民国家进行了解;另一方面,有一些殖民国家的收藏家担心被殖民国家的地方文化消失,所以出于保存被殖民国家的地方文化多样性,西方国家的一些收藏家对被殖民国家的艺术品进行了大量收藏。
  当时中国有很多传教士和文化机构成立的协会纷纷意识到中国文明是在西方文明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是基督教文明发展之后,世界文明的
  个重要源头。于是他们开始非常重视对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和研究。西方收藏家对中国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重点从清代的瓷器开始逐渐扩展到上古 陶器、玉器以及青铜礼器。苏富比和佳士得成为国际化的拍卖行。一批研究型的收藏家对中国艺术品拍卖举足轻重。另外,拍卖行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博物馆和大学里的专家,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英国伯灵顿美术俱乐部。
  伯灵顿美术俱乐部集中了19世纪、20世纪初英国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收藏家群体,俱乐部成员包括很多当时英国社会的上流社会人士,如皇室人员、军界和商界的名流等。伯灵顿美术俱乐部甚至担负了学术界一些重要的任务。该俱乐部于1878举办了首次中国艺术展览;1901年第二次展览:1905年第三次展览。伯灵顿美术俱乐部在展览前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我们要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认识。”这三次展览中展品的挑选,反映了西方对中国艺术理解的过程:从明清瓷器到陶俑石雕,然后包括了玉器青铜器,以及绘画纺织品。1935-1936年在伯灵顿皇家美术院的中国艺术大展,展品数量惊人,有3080件之多。英国伦敦大学也同时建立了西方大学里的首位中国艺术及考古的教席。
  在这期间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收藏家,尤莫霍浦路斯是西方20世纪中重要的收藏家之。他的收藏包括了中国艺术品的各门各类,从佛教的鎏金头像,到陶器,甚至青铜器等等。他在自己家中建造了私人博物馆,欢迎艺术爱好者参观:同时还请英国当时最好的艺术史学家编纂了他的藏品目录,以供学界研究。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迫使他将收藏的精品以10万英镑(市场估价为50万英镑)的代价转让给大英博物院和维多利亚与阿伯特博物院。他去世后,留下的藏品在1 940年被拍卖。
  
  中国艺术品的海外回流及其价格与价值
  
  从20世纪下半叶到现在,西方几家重要拍卖行对中国艺术品的拍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主要特点是多层次和多面化。在空间地域上,向全球发展;从内容上,注意强调和打造名牌和时尚。另外,除了借助学术机构的专业知识之外,也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作为全球化的先行者,国际拍卖行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商业的范围,而是在更深的社会和文化领域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如今,中国大陆的拍卖事业已经有20年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的拍卖行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流失在海外的艺术品开始回流,最早回流的艺术品主要是些中低档的拍品,但目前高档拍品也开始从海外流回中国市场。
  拍卖是一种特殊的公开竞价行为。决定价格的因素很多,例如艺术品的质量、供求关系、流行时尚等等。价格的规律是不断波动——上升或下降。可是,价值却不一样,它是累积性的,更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群体的认知来体现的。价值不完全跟价格成正比。我们从西方拍卖中国艺术品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某些东西在某一段时期内很昂贵,过后却不值钱;而一些看上去很残破的古物却创造了惊人的价格。可以说,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通过专家的研究而被认识到的。西方的艺术史研究跟艺术品的拍卖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品进入拍卖后成为商品。拍卖行追求的当然是价格,可是艺术品的来源、涵义以及文物的政策都直接影响着艺术品的价格。随着中国拍卖行的发展和成熟,拍卖行业与考古、艺术史的互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界艺术市场份额图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艺术市场的繁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艺术市场,从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艺术市场份额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占到世界艺术市场总量的8%
  
  2008-2009年苏富比拍卖总额下降曲线
  
  2009年9月,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全球性全融危机刘世界艺术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以苏富比从2008年秋拍到2D09年秋拍不同地区、不同场次的拍卖结果来看,亚洲艺术拍卖市场于2009年秋季重回升轨,环球拍卖的下降放缓。2009年10月苏富比香港秋拍与2008年11月香港秋拍相比增长18%。相比苏富比存伦敦和纽约等其他地区和场次依然呈现下降的现状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提前回暖
  
  历年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对比曲线——全球VS中国香港VS中国大陆
  
  全球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从2000年开始,十年之间,中国香港和内地的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上升速度在2004年开始频繁加速,这与世界艺术品成交趋势保持致。然而,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艺术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尽管如此,中国内地艺术市场近年来的良好表现和巨大潜力,依然让人们对其今后的发展充满期待
其他文献
直到2月中旬,2009年国内外的秋季艺术品拍卖总算结束。国内外各大拍行都交上让人满意的佳绩,多家拍行的总成交额都过了亿元大关。艺术市场可谓从原来的持续回暖转为炽热,其中瓷器工艺品市场显观出相当火热的景象。此次秋拍多个瓷器工艺品拍卖专场也打破了亿元的成文总额,许多收藏名家的珍藏惊现拍场,各大拍行也为藏家们搜罗了大批的清代珍品,还特别开设了清代宫廷艺术专场,这些专场不但成交率都在80%以上,而且还频频
期刊
陕西关中古称“天府之国”,位于其西部的宝鸡,地处八百里秦川之上流,襟沂带渭,依秦岭而阻陇坂,群山聚合于西,平原敞开于东,良田阡陌,沃野纵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远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宝鸡就成为老官台文化的主要分布区。进入文明时期,宝鸡虽缺少了中原文化核心地区的光彩,却积蓄、孕育了一代更为辉煌的早期文明。周人在古公直父率领下,举族迁徒,“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下”
期刊
“张璜是一位真止的gendemall。”  张璜,字渭渔,中国著名机铸币收藏鉴赏家,曾任香港钱币研究会第三任会长。与胞妹T张弓良女士,皆热衷于收藏中国钱币,最终均成为钱币收藏大家,是中国泉坛中仅见的兄妹双杰。他俩在香港、台湾、大陆乃至东南亚、美国均有广泛的影响。在海外,张璜被称为中国银铜币鉴定专家;丁张弓良是中国军用钞票的鉴赏收藏家,在泉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我孩提时代,我在上海重庆中路家父
期刊
在西班牙所处的西欧,贵族首先就是一名骑士,有能力供养一匹良马,以及拥有相应的武器装备。“骑士精神”最早是指马术,在诞生之初就和欧洲贵族联系在一起;骑士所穿戴的盔甲更是皇权政治的象征。到了12世纪,骑士精神的意义转变为一种人生的整体规范,其中包括“保护老弱妇孺,为公义而战以对抗不平与邪恶,热爱家园和为防卫教会而冒死犯难。”骑士精神对欧洲人的文化理念和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被西班牙人认同为构成
期刊
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的岭南画派,从一开始就将自已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擎起了“艺术革命”的旗帜,这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是少见的。1906年,高剑父在日本与孙中山和黄兴两先生结识,获得革命的理念,因之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孙、黄两位先生派遣高剑父回粤筹建同盟会广东分会。高剑父回粤后担任广东同盟会会长,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实践,致力于推翻清政府封建皇朝,建立民主国
期刊
原始镜子的诞生“能看脸的生命力量”    人类到底是什么时候创造了第一面镜子不得而知。但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人造镜子是用抛光的黑曜石做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200年的卡塔胡于克(在土耳其科尼亚附近)。随着人们对金属的开采及加工技术的发展,欧洲陆续出现青铜、铜、铁等制品。而用这些金属造镜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最古老的金属镜子绝对非青铜镜莫属,当然除了古中国有大量青铜造镜外,外国也有很多,它们多是古埃
期刊
龙光台位于云南腾冲城西叠水河瀑布一侧的小山之上,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至万历年间,由著名的守边名将邓子龙重建。之后数百年复几经修葺。此地孤峰飞阁,风光绚丽。笔者从太极桥前,沿中峰而上,过电站,至山门。石径三曲,至观瀑台。台为半圆形,前有石栏凭藉,中有巨松垂盖,下有石桌石凳可小憩。历代骚人墨客常于凭栏观瀑,饮酒赋诗,因而为龙光台生色者不仅有周围的山光水瀑,且得益于历代名人的众多题刻。  在众
期刊
诗曰:  嘉德竹卷刘力上,夏卿赝本大风堂。  古来多少丹青手,摹元仿宋费品量。  话说9月13日嘉德四季拍卖有一刘力上《竹石图卷》(899号),为“俞致贞、刘力上珍藏”专题之一件。刘力上乃当代名家,画也是真画,但坦白说此卷作品在拍卖上并不是什么太惹眼的作品。笔者之所以翻图录时即注意到它,是因为它让我想到张大干旧藏的一件明代夏昶的手卷。刘力上是大风堂得意弟子,刘卷虽只在画幅左下钤一“刘力上”小印,并
期刊
澳门收藏家萧春源先生,敏学好古,于兴办实业之余,广事收藏,尤嗜历代古印。十余年间,遍游四方,所得以百千计,既富且精。数年前曾于香江古玩肆中觅得宋代影青龟纽瓷印一方,因其罕觐,特为摄影制版,印入其农历丙子年私人贺岁卡中。  此印瓷质龟纽,通高3.7厘米,印面纵4.6厘米、横4.75厘米。印台四周施青白色影青釉,胎质细腻。龟背花纹与龟脚趾均用刀刻表现,造型生动。印面阴刻楷书“沙随程迥”四字,其中“随”
期刊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这条“大道”本来发展得很好,但是曾经一度被遮蔽,遮蔽得不清楚。到近30年来,慢慢又清晰了。然而不管历史如何发展,陆俨少先生一直坚守着这条传统的山水画大道。所以我觉得大道澄清是对陆俨少先生艺术实践的概括,高洁隽永则是我对陆先生艺术的评价。事实上陆先生的艺术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高洁隽永,比如说,他也有浑厚华滋,也有出奇制胜,有很险峻的一面等等。但是我更愿意强调陆先生高洁隽永这面,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