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说:文章开头难。同样道理,演讲的开头和写文章一样:难。在演讲开始的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内,听众通常会决定是否接受演讲,继续听下去。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听众的心,并非易事,要求演讲者必须蕴涵着匠心独运的构思独特成分,向听众传达信息的方式个性灼灼,才能在演讲中获胜。如果演讲的开始听众就不感兴趣,那后面再精彩的言论也黯然失色,因而,演讲开头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演讲的命运。那么,应当怎样做好演讲的入手,才能给你的演讲来个“开头彩”?
独辟蹊径,说法刁钻。演讲的开头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并集中听众的注意力,以新颖、奇趣、敏慧之美获取听众注意力,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才能在瞬间凝聚听众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搭梯架桥。听众最不能容忍那些平庸普通的论调叙述,对此往往置若罔闻。反之,倘若发人未见,摆脱习惯和定势的影响,逾越“规矩”的限制,造成“此言一出,举座四惊”的艺术效果,则会立即震撼听众,使他们急不可耐地听下去。
我想起了初三毕业典礼上班主任的发言:“我原来想祝大家一路顺风的,但因为我是教语文的嘛,仔细一想这样说不对。”他一开头就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家便屏住气息听下去——“说人生是一路顺风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又怎么可能一路顺风呢?比如……”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致辞,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一路顺风”是一贯的祝福语,而老师偏偏反弹琵琶,背水一战,从另样的角度出发去透析人生哲学。这样的开头宛如异峰突起,岂不出奇制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追求怪异而大发怪论,也不能牵强附会,胡乱升华。要知道,无论多么个性化的认知始终建立在正确的主旨之上的。
直奔主题,巧妙开路。因为是演讲,就要注意现场情景的创设、渲染与修饰。如果在演讲时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说”,不考虑听众的接受心理,很有可能使你的演讲成为“催眠曲”,甚至令人反感。所以演讲的开场要巧妙开路,但又要掌握分寸,弄不好你精心准备铺设进入预设“话语场”,反倒变为哗众取宠,故作耸人之语。应结合听众心理,理性地根据当时情势变化调整“表白”的模式。
这次学生会准备招收一部分委员,报名的人数很多,参加竞选的人都非常重视,在演讲稿上大做“文章”。第一个同学开始上台演讲,一看就不俗,从学生会的目的到意义,从自身的认识到心目中的规划,可谓深刻而厚道,赢得了一片掌声。可是,从第二个上台的同学开始,后面的都是照葫芦画瓢,内容和思路大差不差,仿佛从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乏味、老套让人提不起听下去的精神,当然不能获得评委和观众的青睐。向明也参加了这次竞职演讲,可是他上台的顺序已经临近尾声,这是个很不利的因素。但他一亮开嗓子述说就让听众疑窦丛生:这也是演讲?!——“我这次来竞争委员,是因为我自己太散漫,克制不住自己犯错误。我希望自己能够因此站起来,彻底纠正、扭转自己!”台下掌声雷动,有的同学还站立起来嗷嗷直呼其名字。演讲结束,向明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学生会的一名委员。
审时度势,统摄全局。一上台就正正经经地陈述你的演讲内容,会给人生出突兀的感觉。演讲背后暗藏着无限玄机与可能,敢于打破常规就是成功的征兆。当然,“打破常规”并不是随口胡扯,没有任何“匠心”,他恰恰是演讲者高度思维变幻的写照。登台演讲时要审时度势,观察听众的动态和走向,统摄全局,给他们带去合适的情绪氛围,就会获得成功。
在一次演讲中,因为人数众多,延续的时间长,听众们都比较疲惫,一位叫谬计的同学这样说道:“我叫谬计,今天是来和大家说‘谬论’的,因为我姓谬。”话音刚落,听众大笑。这个开头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他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氛围,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审时度势不是故意和听众“兜圈子”,说一些无关紧要或者无聊的话,更不能离题十万八千里,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那样会冲淡主题。演讲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所说内容与主题保持高度的统一,浑然一体。
制造悬念,吊人胃口。从本质上说,听众是很自私的,他们只是在感到能从演讲中有所收获时才专心去听演讲。演讲的开头应当回答听众心中的“我为什么要听”这一问题。这样,你就要抓住人共有的“劣根性”:好奇的天性——一旦遇到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想方设法使用悬念,吊起胃口,激发强烈的兴趣,往往会收到奇效。
一个文学社举办讲座,有些学生对讲座不感兴趣,这时会场秩序比较混乱。这位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完后他说:“这是一首有名的唐诗,广为流传,又选进了语文课本。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好。我却认为它有点‘毛病’。问题到底在哪儿呢?等会儿我们再谈。今天,我所举办的讲座题为《怎么读与怎么写》。读书首先要学会疑问……”全场鸦雀无声,学生们口味被吊了起来。进行讲座的老师演讲即将结束,开口说:“这首诗问题在于不合常理。既是月黑之夜,怎么看得见雁飞?既是严寒季节,北方又何来大雁?……”这样通过讲述“故事”制造悬念,顺水推舟牵出讲座主题与内容,引起听众的莫大兴趣,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
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频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让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前呼后应,巧妙地过渡,能加深听众印象,强化演讲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独辟蹊径,说法刁钻。演讲的开头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并集中听众的注意力,以新颖、奇趣、敏慧之美获取听众注意力,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才能在瞬间凝聚听众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搭梯架桥。听众最不能容忍那些平庸普通的论调叙述,对此往往置若罔闻。反之,倘若发人未见,摆脱习惯和定势的影响,逾越“规矩”的限制,造成“此言一出,举座四惊”的艺术效果,则会立即震撼听众,使他们急不可耐地听下去。
我想起了初三毕业典礼上班主任的发言:“我原来想祝大家一路顺风的,但因为我是教语文的嘛,仔细一想这样说不对。”他一开头就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家便屏住气息听下去——“说人生是一路顺风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又怎么可能一路顺风呢?比如……”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致辞,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一路顺风”是一贯的祝福语,而老师偏偏反弹琵琶,背水一战,从另样的角度出发去透析人生哲学。这样的开头宛如异峰突起,岂不出奇制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追求怪异而大发怪论,也不能牵强附会,胡乱升华。要知道,无论多么个性化的认知始终建立在正确的主旨之上的。
直奔主题,巧妙开路。因为是演讲,就要注意现场情景的创设、渲染与修饰。如果在演讲时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说”,不考虑听众的接受心理,很有可能使你的演讲成为“催眠曲”,甚至令人反感。所以演讲的开场要巧妙开路,但又要掌握分寸,弄不好你精心准备铺设进入预设“话语场”,反倒变为哗众取宠,故作耸人之语。应结合听众心理,理性地根据当时情势变化调整“表白”的模式。
这次学生会准备招收一部分委员,报名的人数很多,参加竞选的人都非常重视,在演讲稿上大做“文章”。第一个同学开始上台演讲,一看就不俗,从学生会的目的到意义,从自身的认识到心目中的规划,可谓深刻而厚道,赢得了一片掌声。可是,从第二个上台的同学开始,后面的都是照葫芦画瓢,内容和思路大差不差,仿佛从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乏味、老套让人提不起听下去的精神,当然不能获得评委和观众的青睐。向明也参加了这次竞职演讲,可是他上台的顺序已经临近尾声,这是个很不利的因素。但他一亮开嗓子述说就让听众疑窦丛生:这也是演讲?!——“我这次来竞争委员,是因为我自己太散漫,克制不住自己犯错误。我希望自己能够因此站起来,彻底纠正、扭转自己!”台下掌声雷动,有的同学还站立起来嗷嗷直呼其名字。演讲结束,向明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学生会的一名委员。
审时度势,统摄全局。一上台就正正经经地陈述你的演讲内容,会给人生出突兀的感觉。演讲背后暗藏着无限玄机与可能,敢于打破常规就是成功的征兆。当然,“打破常规”并不是随口胡扯,没有任何“匠心”,他恰恰是演讲者高度思维变幻的写照。登台演讲时要审时度势,观察听众的动态和走向,统摄全局,给他们带去合适的情绪氛围,就会获得成功。
在一次演讲中,因为人数众多,延续的时间长,听众们都比较疲惫,一位叫谬计的同学这样说道:“我叫谬计,今天是来和大家说‘谬论’的,因为我姓谬。”话音刚落,听众大笑。这个开头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他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氛围,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审时度势不是故意和听众“兜圈子”,说一些无关紧要或者无聊的话,更不能离题十万八千里,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那样会冲淡主题。演讲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所说内容与主题保持高度的统一,浑然一体。
制造悬念,吊人胃口。从本质上说,听众是很自私的,他们只是在感到能从演讲中有所收获时才专心去听演讲。演讲的开头应当回答听众心中的“我为什么要听”这一问题。这样,你就要抓住人共有的“劣根性”:好奇的天性——一旦遇到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想方设法使用悬念,吊起胃口,激发强烈的兴趣,往往会收到奇效。
一个文学社举办讲座,有些学生对讲座不感兴趣,这时会场秩序比较混乱。这位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完后他说:“这是一首有名的唐诗,广为流传,又选进了语文课本。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好。我却认为它有点‘毛病’。问题到底在哪儿呢?等会儿我们再谈。今天,我所举办的讲座题为《怎么读与怎么写》。读书首先要学会疑问……”全场鸦雀无声,学生们口味被吊了起来。进行讲座的老师演讲即将结束,开口说:“这首诗问题在于不合常理。既是月黑之夜,怎么看得见雁飞?既是严寒季节,北方又何来大雁?……”这样通过讲述“故事”制造悬念,顺水推舟牵出讲座主题与内容,引起听众的莫大兴趣,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
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频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让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前呼后应,巧妙地过渡,能加深听众印象,强化演讲效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