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革命老区华蓥市是四川省首批“摘帽”的5个贫困地区之一,全市有2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6394户17397人,79%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地质灾害区、采煤沉陷区、旱山区、渠江洪灾淹没区“四大特殊贫困类区”。面对脱贫奔小康最难啃的“硬骨头”,华蓥市政协号召全市政协委员、工商界人士参与“我为脱贫攻坚做件事”活动, 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中,该市政协委员、工商界人士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薛超:把“扶贫车间”办在贫困户家中
在华蓥市工商界,一提起“电子达人”薛超,无不竖起大拇指:他7年前从深圳来到华蓥市,创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华蓥山领创电子有限公司,其产品成功打入韩国、日本等海外电子市场。不仅如此,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地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率先在华蓥市领创“扶贫车间”,把车间建在贫困户家中。
“扶贫不光是党和政府部门的事,也不只是党员干部的事。它是一项社会工程,人人都应参与,都应尽力。” 薛超深有感受地说,“我从深圳到华蓥创业,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了我大力支持,人应该懂得回报。况且,我还是一名政协委员!”
薛超介绍,他从2013年起招收员工时,尽量向弱势群体倾斜,目前企业员工80%以上是留守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富余劳动力。2015年春天,他又创造性地实施“居家灵活就业”工程,在阳和、高兴、禄市、古桥等地处偏远的农业乡镇,采取“送活儿到家”的方法,在贫困户家中创建车间:先对有意向从事产品加工的贫困群众,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技能培训,然后派专人把加工所需工具和原材料分别送到贫困群众家中,待产品加工好后,定时派人回收,并支付工资。
“他们不仅把加工的原材料派人送到家,还按时派人把产品收回去,我们一点儿钱都不出,只管做活儿,安逸得很。”一提到薛超实施的“居家灵活就业”工程,高兴镇高兴村贫困村民张雪梅赞不绝口,“就连每月的工钱,他们也如数送到家中。”
阳和镇鸽笼山村残疾人祝春淑说,“我腿脚不方便,做不了重活,由于没有收入,家里日子艰难。从前年冬天开始,薛老板他们送活儿到我家,活儿既轻松又简单,足不出户就可以每月挣2000多块钱。”
目前,薛超领创的“扶贫车间”,已带动华蓥市212户贫困家庭每户年均增收1.3万多元。
许永平:带领贫困群众种出“绿珍珠”
望着光秃秃的荒山逐渐被嫩绿的花椒苗披上绿装,华蓥市观音溪镇跳石沟村村民王秀英十分感慨,“我们村很偏僻,稍有劳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不少土地都荒着,太可惜了!”王秀英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介绍,“那一大片以前常年都是荒的,杂草比人还高。今年春天,多亏了许老板来搞开发,推平了山包包,翻耕了荒地,带领我们栽种了1000多亩花椒苗。”
王秀英还介绍,自从许老板进村搞开发,她们村上的人几乎都到基地打工挣钱,开始平整土地、修公路、铺便道和栽苗子、施肥、除杂草。“我们每天在家门口,就可挣到七八十块钱呢!”
王秀英所说的许老板叫许永平,是华蓥市政协委员、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跳石沟村是我今年新建的花椒基地,这里地处边远,产业发展薄弱,又是贫困村,我选择这里建产业基地,可给乡亲们找点事干,挣几个钱。” 许永平说,“目前开展的脱贫攻坚活动是一件大事,况且我是一名政协委员,更应该为脱贫攻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许永平介绍,他建的产业基本上都在贫困村。2015年,听说禄市镇大坡老村正在寻找产业致富的业主,正在邻村六水沟村发展青花椒种植的许永平,主动来到大坡老村,承诺用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还同意了该村集体利用19.9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入股。目前,大坡老村近半数贫困对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益3.3万元。
今年,许永平带动禄市镇六水沟村农民利用撂荒地、山坡地种植的800亩特色农产品 “绿珍珠”——“九叶青花椒”喜获丰收,亩产达4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16元,总产值达510多万元。他还带领六水沟村128户农户发展无污染蔬菜和药材种植,今年春天,在300亩刚收获蔬菜的土地上间种的60万株婺源黄菊,农民户均增收达8000余元。
“目前,我的产业基地遍布跳石沟、大坡老、六水沟、小驴山、月亮坡等村,种植花椒、菊花、黑桃等达5000多亩。”许永平自豪地说,“这些产业基地,解决长期用工人员达120余人,季节性用工人员6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产业惠及2个贫困村和3个非贫困村,帮助近100户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张小平:在大山深处建起“绿色银行”
华蓥市政协委员张小平自2009年以来,在观音溪镇李子垭、高坪、跳石沟等贫困村,带领300多户村民建起2万余亩油樟产业园,犹如在大山里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张小平从小就生活在华蓥山区,父母早逝的她,过早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养成了大山一样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品格。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个在宜宾种植油樟树的技术人员,了解到油樟种植的前景之后,想到自己的家乡华蓥山区也有大片大片的荒山和低效林,何不试种一下呢?抱着这样的想法,2009年,已经46岁的张小平, 利用多年在城市经商时积累的资本,跑到华蓥山深处的李子垭村承包荒山种起了油樟树。
“因为油樟生长期比较长,油樟苗种下去一般要8年左右才进入出油的丰产期,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往里面投钱,就连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但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只要认定了的事,就会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张小平经常对劝她放弃的朋友和家人如是说。
为了发展油樟产业,张小平不仅花光了多年积蓄,还将自己前些年购买的门市、住房的资产出售变现。
“张老板植这些树,拖穷了自己却富裕了我们。”高坪村贫困村民詹廷贵介绍,因为栽植树木,见效周期较长,这些年张小平只有投入,还见不到效益。“虽然如此,但她每月按时支付我们务工的钱,每年要支付我们的土地租金。”
詹廷贵还介绍,他和老伴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年龄较大,身体也不好,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村头张小平的油樟园杀杀虫、除除草,管护一下林子。“平均每月可领取1800元工钱,这些钱对于我们山里人来说,已经不少了。”
目前,张小平带领乡亲栽下的油樟已经发展到2万余亩。张小平笑着说:“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相信,已经栽下了这么多树。”
据张小平介绍,油樟是常绿乔木,每年落下旧叶马上就长新叶,从油樟叶中提炼的樟油,是国防、轻工、香料、医药、食品工业等方面的重要原材料,每100斤油樟叶大约可提炼4斤樟油;油樟的根、枝、叶、木材都可以提取利用,樟木耐腐防蛀,是造船制箱、民用家具和美术工艺品的上等材料。
“前期投入比較大,后期管护基本上就是除草施肥。树木成林后,就连除草都不用了。所以说我们种的是一座‘绿色银行’一点也不为过。”张小平说,油樟基地在2016年就开始炼油了,预计今年樟油将带来超过20万元的收入,并且以后每年的收入将逐年成倍增长。
如今,张小平又在离华蓥城区只有几公里远的柏木山上,承包了近2000亩荒山和低效林地种植油樟。“我在这里种油樟不光看重它是经济作物,还想以油樟为媒,发展乡村旅游业。”
张小平介绍说,樟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所以不需要喷洒农药,环保生态。“你想,行走在这样一个香气四溢、没有蚊虫困扰的生态园里享受夏日的清凉,那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作者单位:四川省华蓥市委报道组)
薛超:把“扶贫车间”办在贫困户家中
在华蓥市工商界,一提起“电子达人”薛超,无不竖起大拇指:他7年前从深圳来到华蓥市,创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华蓥山领创电子有限公司,其产品成功打入韩国、日本等海外电子市场。不仅如此,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地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率先在华蓥市领创“扶贫车间”,把车间建在贫困户家中。
“扶贫不光是党和政府部门的事,也不只是党员干部的事。它是一项社会工程,人人都应参与,都应尽力。” 薛超深有感受地说,“我从深圳到华蓥创业,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了我大力支持,人应该懂得回报。况且,我还是一名政协委员!”
薛超介绍,他从2013年起招收员工时,尽量向弱势群体倾斜,目前企业员工80%以上是留守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富余劳动力。2015年春天,他又创造性地实施“居家灵活就业”工程,在阳和、高兴、禄市、古桥等地处偏远的农业乡镇,采取“送活儿到家”的方法,在贫困户家中创建车间:先对有意向从事产品加工的贫困群众,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技能培训,然后派专人把加工所需工具和原材料分别送到贫困群众家中,待产品加工好后,定时派人回收,并支付工资。
“他们不仅把加工的原材料派人送到家,还按时派人把产品收回去,我们一点儿钱都不出,只管做活儿,安逸得很。”一提到薛超实施的“居家灵活就业”工程,高兴镇高兴村贫困村民张雪梅赞不绝口,“就连每月的工钱,他们也如数送到家中。”
阳和镇鸽笼山村残疾人祝春淑说,“我腿脚不方便,做不了重活,由于没有收入,家里日子艰难。从前年冬天开始,薛老板他们送活儿到我家,活儿既轻松又简单,足不出户就可以每月挣2000多块钱。”
目前,薛超领创的“扶贫车间”,已带动华蓥市212户贫困家庭每户年均增收1.3万多元。
许永平:带领贫困群众种出“绿珍珠”
望着光秃秃的荒山逐渐被嫩绿的花椒苗披上绿装,华蓥市观音溪镇跳石沟村村民王秀英十分感慨,“我们村很偏僻,稍有劳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不少土地都荒着,太可惜了!”王秀英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介绍,“那一大片以前常年都是荒的,杂草比人还高。今年春天,多亏了许老板来搞开发,推平了山包包,翻耕了荒地,带领我们栽种了1000多亩花椒苗。”
王秀英还介绍,自从许老板进村搞开发,她们村上的人几乎都到基地打工挣钱,开始平整土地、修公路、铺便道和栽苗子、施肥、除杂草。“我们每天在家门口,就可挣到七八十块钱呢!”
王秀英所说的许老板叫许永平,是华蓥市政协委员、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跳石沟村是我今年新建的花椒基地,这里地处边远,产业发展薄弱,又是贫困村,我选择这里建产业基地,可给乡亲们找点事干,挣几个钱。” 许永平说,“目前开展的脱贫攻坚活动是一件大事,况且我是一名政协委员,更应该为脱贫攻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许永平介绍,他建的产业基本上都在贫困村。2015年,听说禄市镇大坡老村正在寻找产业致富的业主,正在邻村六水沟村发展青花椒种植的许永平,主动来到大坡老村,承诺用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还同意了该村集体利用19.9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入股。目前,大坡老村近半数贫困对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益3.3万元。
今年,许永平带动禄市镇六水沟村农民利用撂荒地、山坡地种植的800亩特色农产品 “绿珍珠”——“九叶青花椒”喜获丰收,亩产达4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16元,总产值达510多万元。他还带领六水沟村128户农户发展无污染蔬菜和药材种植,今年春天,在300亩刚收获蔬菜的土地上间种的60万株婺源黄菊,农民户均增收达8000余元。
“目前,我的产业基地遍布跳石沟、大坡老、六水沟、小驴山、月亮坡等村,种植花椒、菊花、黑桃等达5000多亩。”许永平自豪地说,“这些产业基地,解决长期用工人员达120余人,季节性用工人员6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产业惠及2个贫困村和3个非贫困村,帮助近100户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张小平:在大山深处建起“绿色银行”
华蓥市政协委员张小平自2009年以来,在观音溪镇李子垭、高坪、跳石沟等贫困村,带领300多户村民建起2万余亩油樟产业园,犹如在大山里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张小平从小就生活在华蓥山区,父母早逝的她,过早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养成了大山一样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品格。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个在宜宾种植油樟树的技术人员,了解到油樟种植的前景之后,想到自己的家乡华蓥山区也有大片大片的荒山和低效林,何不试种一下呢?抱着这样的想法,2009年,已经46岁的张小平, 利用多年在城市经商时积累的资本,跑到华蓥山深处的李子垭村承包荒山种起了油樟树。
“因为油樟生长期比较长,油樟苗种下去一般要8年左右才进入出油的丰产期,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往里面投钱,就连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但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只要认定了的事,就会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张小平经常对劝她放弃的朋友和家人如是说。
为了发展油樟产业,张小平不仅花光了多年积蓄,还将自己前些年购买的门市、住房的资产出售变现。
“张老板植这些树,拖穷了自己却富裕了我们。”高坪村贫困村民詹廷贵介绍,因为栽植树木,见效周期较长,这些年张小平只有投入,还见不到效益。“虽然如此,但她每月按时支付我们务工的钱,每年要支付我们的土地租金。”
詹廷贵还介绍,他和老伴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年龄较大,身体也不好,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村头张小平的油樟园杀杀虫、除除草,管护一下林子。“平均每月可领取1800元工钱,这些钱对于我们山里人来说,已经不少了。”
目前,张小平带领乡亲栽下的油樟已经发展到2万余亩。张小平笑着说:“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相信,已经栽下了这么多树。”
据张小平介绍,油樟是常绿乔木,每年落下旧叶马上就长新叶,从油樟叶中提炼的樟油,是国防、轻工、香料、医药、食品工业等方面的重要原材料,每100斤油樟叶大约可提炼4斤樟油;油樟的根、枝、叶、木材都可以提取利用,樟木耐腐防蛀,是造船制箱、民用家具和美术工艺品的上等材料。
“前期投入比較大,后期管护基本上就是除草施肥。树木成林后,就连除草都不用了。所以说我们种的是一座‘绿色银行’一点也不为过。”张小平说,油樟基地在2016年就开始炼油了,预计今年樟油将带来超过20万元的收入,并且以后每年的收入将逐年成倍增长。
如今,张小平又在离华蓥城区只有几公里远的柏木山上,承包了近2000亩荒山和低效林地种植油樟。“我在这里种油樟不光看重它是经济作物,还想以油樟为媒,发展乡村旅游业。”
张小平介绍说,樟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所以不需要喷洒农药,环保生态。“你想,行走在这样一个香气四溢、没有蚊虫困扰的生态园里享受夏日的清凉,那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作者单位:四川省华蓥市委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