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女曰鸡鸣:生活的语言就是诗(上)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烹调是食物的升华,没有一双巧手,猎物只好生冷;鸡鸣是拂晓的升华,没有一声啼唱,黎明只好沉默;而诗意是生活的升华,没有一颗诗心,日子只好寡淡无味。激活诗心,用诗意装点平凡生活,生活就是一首最动听的诗歌。


  《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联句之祖
  《女曰鸡鸣》这首诗读来颇有情趣,深情里有着俏皮、甜腻里带着哄劝。与《诗经》中其他一些沉郁的表达风格比,它非常年轻化;而与《诗经》中其他更为精细的用词方式比,它又非常口语化。
  ——因为《女曰鸡鸣》,就是一首将新婚夫妇私下对话串联成歌的联句诗。所以这首诗,具有年轻人的轻松心态,具备生活化的口语表达特色。
  这使它不太像典型意义的诗了,更像是一幕生活情景剧。这种以对话语言入诗、以诗化语言入作品的文艺表现方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在后来的文学中,也有口述语言与叙述情景交错组成的作品,比如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而真正完全以人物的语言表达来演绎故事、说明情节的,还当首推戏曲文学。在戏曲中,是整出整出的人物语言,串联起一幕幕由诗词组成的剧情、也可看作是一幕幕剧情化了的诗歌,中国古典戏曲,因此也被称为“剧诗”。戏曲艺术虽成熟于南宋,但原来,早在春秋时期,有词有唱、有情有景、有人物有地点、有故事有情节的、包含着部分戏曲元素的雏形剧本,在《女曰鸡鸣》中已经初见端倪。
  但这首诗又并非全然由语言对话组成,诗中一句著名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不是人物语言,而是情景议论。像这样一种言语与叙景夹杂、对话和旁白并存的文艺表现方法,更接近后世的弹词、评话等曲艺艺术形式。既然在《诗经》诞生的年代,所有这些诗歌本就是由唱诵来表达的,那么今天我们即使仅凭阅读,也可以想象出《女曰鸡鸣》在当时的原始风貌,那是:有男词、有女词,男女双方和歌对唱;有对白、有旁白,交流之中兼有描述。就像是后来的曲艺艺术。
  诗词文学在历史传承中逐渐丧失了音乐性,到后来纯以文字形式枯寂于案头;但戏曲、曲艺艺术的音乐生命力始终未断,管弦讴歌历来鲜活于人前——而这样更为丰富的文艺形式,它们的第一声弹唱,竟都是从《诗经》开始的调门。
  所以“诗三百”是如此重要,很多艺术形式都可以到这里来寻找童年的雏形。而《女曰鸡鸣》作为一篇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绝妙表述范本,它对众多民间艺术的发展影响也是切实的功不可没。古老的《诗经》,不仅是一切诗和歌的源头,也是更多艺术形式的源头。
  而单就文学来讲,在《诗经》这三百零五篇四言诗里,就有着太多开创后世诗体的鼻祖:有悼亡诗之祖《绿衣》、有边塞诗之祖《无衣》、有征戍诗之祖《击鼓》、有农事诗之祖《七月》……而除了这些宏壮的场景描绘,还有《女曰鸡鸣》这样的家居小调,是后世联句诗之祖。


  联句诗的体例,使诗歌中的生活气息颇为浓厚,让一些原本深邃严肃的话语表达得平易近人、宛如口出,更便于读者接受。
  比如说誓言,《女曰鸡鸣》中,那女子所说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因为是把生活中的平淡饮食放在了白头到老的神圣誓约之前,所以就不会像《击鼓》中类似的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把生离死别放在誓言之前那样肃穆,令人读来沉重;再比如星辰,这位女子清晨醒来对丈夫说的一句“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因为这是两人在床头的慵懒对话,让人仿若眼前重现了启明星亮起时、晨光熹微里的生活场景,所以就不会像《东门之杨》中独自等待的诗人看着同样的一颗启明星却默念着“明星煌煌”“明星晢晢”那般落寞,那般令人凄清;又比如说礼物,《女曰鸡鸣》中,丈夫对妻子说的“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因为这是放置在了夫妻间的私房话里诉说,所以此语就不像《木瓜》中男女定情之初所说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那般,仿佛是在用信物为情意作担保、彼此还存有生疏的距离感;而此诗中把好的玉器都交给对方,是已化为了一种亲密相对的熟悉和随意,——虽然说着同样意思的话,却不再是婚前信誓旦旦、唯恐心意不诚的郑重承诺,而成了婚后自然相处、日常言语间的平实交流。
  联句诗的特色,就是能用一种平实话语,表达出最自然的情感流露。
  诗意生活
  以一对小夫妇的生活对话提炼而成的联句诗《女曰鸡鸣》,让我们看到,最美的话不是只存乎于特定时段、特殊场景里,而是可以就存放于日常相处、实在生活里。生活,本就是一首诗。而生活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生活的诗意虽处处都有,却不是人人都能发觉;就像语言之美虽句句可存,却不是人人都能表达。生活对人的考验,就是想考验人在柴米油盐之间,是否还能怀有一颗诗心。
  怀有诗心的人,一切皆可入诗、一切皆可成诗:
  像《女曰鸡鸣》能把起床、打猎、做饭、喝酒这些琐碎情景,都融为诗的内容;像诗圣杜甫,能把自己茅屋被秋风秋雨吹浇得难以入住的尴尬经历,也化成一首千古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像俄國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把自己流亡西伯利亚的监狱生活,也创作成被称作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伟大作品”《死屋手记》。
  诗心的具备,能使苦难不白费,最终磨砺成饱满的珍珠;   诗心的有力,能使平淡不平庸,把生活调剂得有滋有味。


  所以,我们今天还要读这些古人诗、这些旧时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当个诗人吟风弄月,也不是为了去背下名篇炫耀人前,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一颗诗心。——诗心,就是看待世间具有诗的眼光、经营生活具有诗的心情、为人处世具有诗的气质。存有诗心的人,能够在平凡中不乏味,在孤独时不寂寞,在进退间不庸俗。
  正因为有诗心,大多数家庭都可能同样经历着的平凡的一天天,却在《女曰鸡鸣》的表述下变得不平常。读着这首诗,让人也不免反思自己的生活:为什么那样一个也需要为生计操劳奔波、也不是锦衣玉食的寻常人家,看起来却如此柔情蜜意?仅仅是因为他们恩爱?但是,能够走入婚姻殿堂的人,起初大多都是恩爱的,这份恩爱之情后来丢到了哪里、为什么彼此不再耐心而变得充满火气?
  原有的恩爱,是消散在了炊烟灶炉的烦琐间、消散在了早出晚归的劳碌中、消散在了审美疲劳的相对里、消散在了重复无聊的生活里。生活像一部文笔不佳的纪实文学,枯燥冗长。此时,便需要诗的点缀,需要以诗心激活暮气沉沉的人,为生活润色添彩。
  在诗心的笼罩下,早晨出门前的匆匆道别,可以变成每天都在巩固的彼此关怀和鼓励,像《女曰鸡鸣》中他们说“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一句话肯定是可说可不说的话:狩守猎物维持生计,是每天必做的工作,何需再在出发前彼此多言?但夫妻之间,可说可不说的话,就是宁可说的好,废话也好过无话。今天要去干什么,不妨让各自的计划透明化。
  正是有了男人的这番闲话、有了女人的这些絮叨,他们可以在安心中开始一天的忙碌与小别、可以在温暖中开始一天的付出与收获,而不再只是草率地互不关照、各奔东西。
  在诗心的笼罩下,傍晚归家后的疲惫用餐,可以变成每日都在强化的彼此了解与默契入心,像《女曰鸡鸣》中他们先是“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后是“宜言饮酒,与子偕老”,也就是把猎物先烹调再享用,在推杯换盏间重申白头偕老的心愿。而这捕获的“猎物”,其实并不限指鸟兽本身,更可以泛指为工作的成果、努力的心得、奔波的感受等等,总之,是把一天的得失在餐桌上细细分享,再以偕老之心表示永远支持对方、彼此永是彼此的后盾。
  正是有了女人对男人所获猎物(也就是工作成绩)无论大小的单纯喜悦,正是有了男人对女人烹调手艺(也就是生活经营)无论高下的全然享受,他们便可以在满足与宽慰中结束一天的劳动、可以在乐观与信心中准备新一天的挑战、可以在感恩与幸福中坚信一生的相依相伴,而不再只是烦躁地推开彼此、敷衍地漠视对方,一天比一天更归家无聊、更相对无趣。
  烹调是食物的升华,没有一双巧手,猎物只好生冷;
  鸡鸣是拂晓的升华,没有一声啼唱,黎明只好沉默;
  而诗意是生活的升华,没有一颗诗心,日子只好寡淡無味。
  激活诗心,用诗意装点平凡生活,生活就是一首最动听的诗歌。
其他文献
向内的人生是智慧的人生  是生命内在的解放  是从容、淡定、究竟、精進的人生  向内活着的人生就是积善利他慧命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期刊
中医泰斗李辅仁,1919年6月生,是中央领导人保健专家组成员,首届30位“国医大师”之一。如今已经98岁的李老,精神矍铄,说话底气十足,体重一直保持在70多公斤。健康的身体,正说明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养生秘籍。  李老常说:“养生之道没有什么诀窍,我的体会是精神最重要,坚定信念,随遇而安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他一生遇到的不顺利和波折太多了,中医百年坎坷,他经历大半,如果不是豁达的心态,恐怕早就没有今天了
期刊
我在小巷子的古董店里,看见了一尊美丽的菩萨,他左腿盘起来,静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叶,右腿伸向前去,如初开的莲花。  他的坐姿随意自然,两手自在地放在膝上,眼神看向极远极远的地方。  卖古董的人说,这叫作“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别名。  他说:“你看这观自在菩萨,伸出去的右脚是慈悲,因为解救众生太紧急了,他伸一脚出去,跑得比较快,可以一发即到。盘起来的左脚是智慧,不管处在多么乱的世界,他都可以动静
期刊
9月1日  先知  人人都想做自己的先知。先觉者才能先知,醒悟者方能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先知和使者,先知告诉众生:慈爱生物,蒙得真主的慈爱。即使宰牲也当减轻其痛苦。骗子,不是我的教民。即使不利于自己,也当说出真理。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智慧是最高贵的财富,自矜是凄凉地自我孤立。人生学习应当自摇篮到坟墓。就像黎巴嫩的诗人纪伯伦的《先知》中所说:你们不是幽闭在躯壳之内,也不是禁锢在房舍与田野之间。
期刊
定力可以生智慧  定力来自发心  心定,人安,長养慧根  人生最大的财富  不是功名利禄  而是智慧藏
期刊
6月19日  净慧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黄梅四祖寺方丈。2013年4月20日流水行云八十载的大师圆寂。一九五一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为虚云老和尚传法弟子。  净慧大和尚提倡的“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解除现代人生
期刊
12月1日  意根  人的意念有时会有无量广大的能量,念头经常会莫名其妙的起来。观照自己的意念,起心动念的核心多是自我多是贪婪。意根无形无象,人身在眼前,可是心思也许早就跑到九霄云外。意根与欲根一结合就会产生很多贪嗔痴,意根源于头脑,是我们欲望的示现。斩断烦恼丝,就要切断意念的闸门。一念善心生无量善缘,一念恶生产无量恶的果报。  12月2日  正念  没有正念的人是很难修行的,正的念头才能产生正的
期刊
11月1日  定心  王阳明日:“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心学之心绝非普通人的肉心、凡心、俗心,而是与天道天理合一的道心。此心光明遍照,此心如如不动,安定自如。而道心的一动一静,都是时位事务的变化而已。儒家入世修身关键在于安神安身立性命,安定的核是心。范仲淹先生治国平天下,利益天下苍生的道德风范,为后世所称颂。在《岳阳楼记》里范先生讲到自己的修为时,抒发情怀展示出个人的修养功夫:
期刊
在古代,政府往往要求老百姓以现钱来交纳税收;如果现钱不足,则要求将自己的绢、棉等丝织品按照市场价折合成金银纳税。然而,市场上绢、棉的价格并不稳定,所以百姓经常吃亏。  五代十国时期,吴王杨博于顺义年间派遣官员整理户口、编定户口册,又根据每户土地的多少厚薄,规定租税的征收标准:上上田,每顷纳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等田,每顷纳税钱一贯八百文;下等田,每顷纳税钱一千五百文,要求交现钱,如果现钱不足,允许依照
期刊
如果写王维,没有雪是不行的。如果思念王维,没有雪也是不行的。  王维就像一朵雪,晶莹、剔透、惆怅、伤感、空灵。他就像一堆雪,有着孤独的体积,但还是那么空灵。  文人画自王维起,笔墨婉丽、气韵高清。董其昌分了南北宗,王维称南宗鼻祖,不过分,他的精神和灵魂都“奇清”。自北宋之后,他在画坛地位无人撼动,画境诗意,禅宗王维在我心中是第一的。  记得有一年心情低落,翻着王维诗。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