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小:百年创新成就“儿童幸福的起点”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上海市实验小学将办學实践与学校文化凝聚同步,以文化立意引领改革实践,学校文化发展起点高、成长稳、承继紧。学校以“学校,儿童幸福的起点”为文化之“魂”,以“师爱为先,呈现教育的大爱”为文化之“源”,以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为文化之“气”,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质;以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师队伍的持续成长奠定根基,实现文化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连接,保障学校百余年来的持续高位发展。
  关键词百年老校;学校文化;文化传承;儿童幸福;名师群体;上海市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0017-04
  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实践命题。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老校,如何实现优质高位的再发展?我们又该如何在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维度上找准机遇,推动百年老校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持续发展?上海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上海实小”)自1911年建校至今,以实践经验厚实学校文化,以文化立意引领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同步推进的学校发展之路。

一、梳理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


  学校文化是办学之本,上海实小的百年办学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学校文化的生成史。“坚守与改革、释放与再生”,这是上海实小百年发展所凝练的文化特征。“坚守”的是科学,是规律,是教育的价值;“改革”的是弊端,是滞后,是问题;释放的是经验,是能量,是思想;“再生”的是体制机制保障下的文化。百余年来,上海实小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起点高:立意高远、精细实践
  上海实小建校时的首任校长李廷翰先生不仅有伟大的救国之志、深厚的文化学养,更有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他将推进社会进步、促成人民幸福的宏伟志向化作教书育人的实践,在其办学伊始,就以积极的教育价值追求凝聚学校自身文化。他提出的“使贫儿享人生幸福之起始”的办学目标,开启了小学办学为了“儿童的幸福”的先河,激励以后的历任校长追随并坚守,持续了一百余年,实践了一个多世纪,成为上海实小学校文化之源。文化凝聚立意高远,办学实践精细实效,办学实践与文化建设相伴相随、相互促进、融会贯通,成为上海实小学校文化构建的特点。
  2. 成长稳:文化聚气、勇担责任
  1911年起步于贫民学校;1919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之一;1945年以“课堂优质,教师精良”被誉为上海小学之最优;1963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小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小学;1999年成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2009年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从建校时的万竹小学到现在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学校以文化聚气,顺应时代巨变,勇担社会责任,创造性地克服各种困难,在持续的自我修复中稳步提升发展能级。上海实小坚守本义百年不变、与时俱进深入实践的发展过程,是在优化办学理念、探索教育难题、承担改革任务、持续改革实践中释放出强大能量的过程。
  3. 承继紧:价值坚守、一脉相承
  志存高远的校长,能激励后人为实现教育理想而执着奋斗,为构建理想的教育而倾其全力。上海实小首任校长对文化的追求,奠定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基石。学校的历任校长,不仅是成功的管理者,更是杰出的专业人才、专家型校长。张炎林校长、蒋卓慕校长、刘元璋书记、袁瑢校长、杨丽娟书记、殷国芳校长……校长们经验的释放与传承,凝聚了学校的专业文化,成就了学校的专业品质,也成为历任校长共同的价值标准、思维原点、行为特征,并影响着教师“把平凡的事情做精致”“把常规的事情做新颖”“把偶成的事情做经典”。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凝练学校文化传承的鲜明特质


  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本质上回答的是如何办好学和什么是好学校的问题。好的学校既不是人治的结果,也不是制度保障的结果,而是一代又一代办学者坚持传承发展学校文化的结果。一所有文化品质的学校,不是生源之争、分数之搏、奖牌之说,而是不求教“好的学生”,但求“教好”学生的努力,以及师生一生的感谢与美好的回忆。
  1. 学校文化之“魂”—“学校,儿童幸福的起点”
  自建校以来,上海实小对于自身办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幸福。“为了学生幸福”,从文化层面上回答了为什么办学、为谁办学、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上世纪60年代,蒋卓慕校长提出“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目标,从教和学两方面,阐明了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明确了高质量教学的评价标准。上世纪80年代,袁瑢校长提出“校园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快乐的,同学是友爱的”的办学目标,揭示了一所为了“儿童幸福”的学校的基本特征。上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了“尊重生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办学新模式,更深层地引导学校教育从“学生适应学校”转向“学校服务学生”,更有效地落实学校为了每一个儿童幸福的办学理想。
  百年办学历程中,上海实小的历任校长都能主动回应时代要求,把高远的教育之志与学校特点相结合。虽然由于时代不同,办学目标的表述也有不同,但其核心不变,即让“学校成为儿童初享幸福之起始也”,也即上海实小坚守百年的办学之魂。
  2. 学校文化之“源”—师爱为先,呈现教育的大爱
  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理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阐述,但行为方式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学校文化中,通过师生关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   1911年,“贫民学校”出身的万竹小学认为,小学教师的人格力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学生“正气”“志气”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和国家的未来,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养成健智之国民,培养国家之元气,小学校实为之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领导把树师德作为办新学校的首要工作,树立起了师德标兵蒋师昭,并且将她的“站在教室门口看到的是满园的鲜花”这一观点确立为教师的共同学生观。上海实小教师用母亲的情怀爱着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对于出身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教师会拿出自己的薪水进行资助;对于父母时间紧张的孩子,教师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悉心照顾;对于学生偶尔表现出的在校园生活的不快乐,教师首先想的是自己教育方式上有没有缺失……学校想着教师,教师爱着学生,小小校园,爱意荡漾,这爱的延续、放大,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优质之源。
  上海实小学校文化中百年坚守的办学原则是:把最好的给学生。作为硬件不算最优的学校,上海实小一直坚持把最好的给学生,其中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在初创时期,首任校长李廷翰就举全家之力,为贫儿建立了上海第一所小学图书馆,之后更是超前地设想并建立了“学生活动室”。因校舍与地区民宅混杂,学校几代校长硬是用绿化围出了一方“绿洲”,让学生在安静的港湾中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困难时期,物质的匮乏也没能阻碍学校对学生的付出,精细的管理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场地的使用上,最好的给学生做教室,其次用作教师办公室,最后才是校长办公室;再如设备的制作上,桌椅的高低要符合孩子的身高,黑板的高低要与孩子的视线平行。学校教师自力更生自制教具,成本仅是市场价的十分之一,效果还明显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教师制作的“小小气象仪”在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上展出,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克服困难建起了上海市第一条塑胶跑道;上世纪90年代,学校自筹经费建起了上海最早的学生电脑房,率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研究。
  3. 学校文化之“气”—敢为人先,先行先试
  学校文化传承与构建的成长点在于“实验”与“创新”的行动。透过百年时光,学校在办学中始终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敢为人先”的教育实践:初创时期即率先开办女部,实现了男女同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丰富的教育改革经验在新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名校名师交相辉映,学校中成长起了以袁瑢老师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名师。
  上海实小“敢为人先”的教育探索与实践也促成了许多教育成果的诞生:首任校长李廷翰呕心沥血十载,终作出《贫民教育谭》;上世纪50年代,教师林有禹的“动手动脑学自然”和自制教具的经验,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参与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课题研究,语文学科的整体改革经验影响全国;上世纪80年代,学校基于语文学科规律和袁瑢老师的语文教学经验,出版《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杨丽娟书记总结出“知的晓理、情的感染、行的训练、意的锻炼”德育方法,并首创了“祖国可爱”升旗仪式;2004年,学校开展开放教育,创新办学模式,成果“超越‘围墙’”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在上海实小还诞生了在全市甚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小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小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现代化教育实践性运用”“开放教育的实践研究”“学校课程的建设性研究”等教育改革成果。

三、寻找学校文化持续生长与创新的内在动力


  上海实小文化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心,在于聚焦课堂、变革教学;而其连接点则在于以教师的发展赢得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与内在动力。
  1.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三级台阶
  课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实小的变革与发展,始终聚焦在课堂,从课堂主动的“应变”中推动改革。上海实小的百年教学研究和改革之路,经历了三个发展台阶。
  (1)台阶之一:建设扎實而不“呆滞”的灵动课堂
  初创时期,学校教师就有过“学问”之议,结论是:“学问”是我们国家与民族发展各项事业的中心。基础教育,对个人而言是人生的第一次起步,对国家而言则是培养国家基础公民之开始。我们认定小学教育就是在“学问为重、注重基础”中的启蒙养智,教师要教得扎实,学生应学得生动。
  学校在实践“以学定教”理论的过程中,努力克服课堂的“呆滞”:教学不能“用课本按部就班”,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利用偶发事件”,不“为课本时间所拘束”。方法灵活、内容丰富成为上海实小课堂的基本特点,其中许多教学方法被广泛认同,如“设计教学法”,即教师备课尊重儿童认知和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设计,低年级采用“混合大单元的设计”,中高年级以“分科设计”为主,辅之以“自学辅导制”。为丰富课堂,教师还不断充实各学科的教材,除了国家规定的教材,教师还会使用讲义,自编教材,如一到三年级的常识课本就由教师自编。
  (2)台阶之二:形成精细而深远的特色课堂
  为了以教师的“教活”激发学生的“学活”,学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对策。在分析了100多节课后,学校将“环节教学法”改为启发式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学校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要求教师“把思维方法和习惯教给孩子”,倡导“教得生动,学得愉快”“课内强基础,课外出人才”。
  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使学生得到成长,也成就了以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袁瑢老师为代表的学校名师队伍,形成了“严、实、细、活、深”的教学风格,即严而有格,扎实有效,备课备人,宽广深远。
  (3)台阶之三:孕育经典与现代融合的开放课堂
  面对新课程改革,上海实小遵循教学规律,围绕“儿童幸福”“绿色开放”等原则探索课堂转型之路。在强化教研、精准解读国家课程、细致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细则》,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看着学生眼睛上课”,切实提升课堂“生成”,保障国家课程的高质量落实。   在不断完善课堂形态的基础上,上海实小持续推进学校课程的全方位建设。学校基于“做强基础型课程,活化拓展型课程,适度引入探究型课程”的基本原则,以学科教学与综合活动互补,让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并重,通过分主题统整国家课程,形成覆盖小学所有学段的综合主题教学;提供选择课程,低年级6大门类20多门课的“套餐”科目表、中高年级俱乐部课程等,适应了儿童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开展8大类120多讲“小眼睛大世界”微型系列讲座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此外,学校还通过“班级授课制”与“兴趣跑班制”相结合的双轨班级管理方式实现班级的动态管理,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意愿。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追问与突破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之于学校,一如根系之于参天大树,根深方能叶茂。学校从初创起,就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管理的核心,始终追问自身需要怎样的教师,应当如何对待教师以及怎样培养一代又一代名师。
  (1)学校需要怎样的教师?
  李廷翰在《贫民教育谭》中明确指出:“为学生而延教员与校长”。今天我们的理解就是“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奠基学校”。
  有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明确指出“怒,教师之大忌也”,严肃规定了“善怒者,无教师之资格”;要求教师面对学生要做到“亲”,即“为教师者第一当和蔼可亲。小学教师于学生最为亲密,授课之外,游戏也休息也,皆与学生共处”。学校更要求教师处事为公,“万一教师有所过失,而学生能证明之则加以奖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实小教师就提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以此承担“身正为范”的职业目标。今天我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应当玩而有伴,教师亦师也亦友,教师要会讲故事,要知道学生在玩什么,并有一招玩的绝活……我们努力改变教师只是知识的化身的形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2)学校如何对待教师?
  在上海实小,学校关心、培养教师,尤其注重管理不能让教师“心累”,更要激发教师的“研究之心”。学校已形成“横”“纵”式研究制度,所谓“横的研究”,就是相近年级分组研究,以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为单位,具体研究相关学科教学的种种问题;所谓“纵的研究”,就是分科研究,以国语、自然、算术等具体科目为单位,主要研究教学法的统一和改进、教材的编订等。
  学校开展了“以爱心为核心,专业为重点,学术为亮点”的师德主题教育,建立了“今天,我们如何走进课堂”的教育论坛,用“民主管理,文化感染”来提高教师的尊严感;用“走进历史,对话名师”引领教师形成文化认同,孕育组织“愿景”;用“走近经典,与书同行”来提升教师的学养与境界;建立“机会公平,良性竞争”机制,激发教师职业成长的内驱力。
  (3)如何让名师后继有人?
  教师是一座有待开掘的宝藏。好的管理,一定能激励全体教师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好的学校,也一定会持续不断地培养名师。从1949年“培养出第一代新中国自己的名师”开始,上海实小在各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全力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努力保护老教师,培養新教师”“尊重知识,保护人才”“激发师爱,做好教师”等教师发展与激励策略。
  小学教师不“因小而无为”,小学教育也有大作为。这些年来,学校先后有6位教师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37%的教师获市级以上教学和科研评比一、二等奖,12%的教师列入全国、上海市名师培养对象,更有一支以袁瑢、蒋师昭为代表的身正学高的名师群体。教师的持续成长与发展,是充实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源泉,更是学校责任与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保障着学校百余年来的持续高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廷翰.教育丛稿[M].上海:中华书局,1921.
  [2] 上海市实验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十年凯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3] 查如裳,金正杨,徐金海,等.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 杨荣,黄云龙.超越“围墙”—小学开放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5] 杨荣.教育追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 杨荣,徐颖年.穿越时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7] 德雷克,罗.校长学(第六版)[M].刘润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8] 麦克伊万.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M].吴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9] 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是该章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结合我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法运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特色分析六个方面进行说明.激发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词:电磁铁 ; 电磁继电器; 说课设计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我对探究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任务分解、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以“动能和动能定理”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情景提问为引导,以探究活动为主体.并就思维引导、实验、教学活动方式提出了建议.最终达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动能和动能定理;任务;问题情景  作者简介:叶飞(1980-),男,浙江长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学科教学;  梁旭(1962
摘 要: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教师没有对词汇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行之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本文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亲身体会,着重探讨了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词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 成功体验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对高中各级别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词汇量的要求有
摘要天津市南开中学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始终坚持南开公能精神的信仰和品格追求,探求学校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以爱国为底色,传承公能精神,从教育救国到育人兴国;以老校友为人生楷模,在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南开精神的内涵,形成弘扬南开公能精神的独特育人环境;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新时代的价值追求,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形成南开公能素质教育新框架和“南开公
摘要:基于生活的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已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苏教版中“浮力”单元复习课总结教学的方法,就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方法展开探讨,旨对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导学;生活  作者简介:金科惠(1988-),男,江苏常熟,本科,中教二级 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1基于生活下
摘要“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石室精神是文翁石室绵延千年的原因所在。文翁石室以“爱国利民”为立校之本,通过成人仪式、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社会志愿活动、红色之旅等塑造学生的精神底色;以文化传承为发展之根,通过凝练校训、梳理办学传统、开展特色学校活动,实现千年文脉传承;以因时应事为创新之魂,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引领学校教育创新。  关键词千年学府;文翁石室;石室精神;爱国利民;因
物理实验由于知识点具有交叉领域,实验资源又与多学科发生联系,可以渗透STEM教育理念,进行实验教学. 《超重》教学案例,以“实验”为手段,以“STEM教育”为理念,以“物理实验
摘 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感知语言,达到了一定的文字输入和输出量,通过大量语言实践、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语感阅读法”课题操作性强、实践效果好,符合现行中学英语教学需要。  关键词:语感阅读 阅读能力 发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语言学习只有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导致习得的发生。读和听是最
前不久参加了2016年10月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感悟颇多.通过自己不断地教学尝试以及与专家和各选手的探讨交流,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教学
对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中几道典型题目进行了归类精析研究,发现2018年高考物理试题表现出注重运动过程探究,注重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命题立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