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彰显文体特征,实现以读促写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选取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烁的人性光辉。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在落实此单元“双线”目标时,我将《桥》一文的研读重点放在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上。如,通过朗读“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环境描写,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洪水来势猛、摧毁力大、汛情危急,此时的桥不只是个建筑物,更是全村人唯一的生命通道。环境的危急、人群的慌乱,衬托出老支书的沉着、镇定、威严。随着情节推进,“没腿深的水”—“水窜上来,舔着人们的腰”—“爬上老汉的胸膛”,险情愈加紧迫,颤颤巍巍的生命之桥已经摇摇欲坠。如此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在党性面前毫不犹豫地将人民群众放在前,在亲情面前又毅然将儿子放在前的崇高、无我精神。在指引抓住人物言行、触摸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学生便深切感受到老汉身上所散发的党性光辉与人性光芒。如此,在情境朗读、多角度感受的同时,学生便真切体会到环境、情节对人物塑造所起的巨大作用。
怎么塑造?如何塑造?掌握要领,对本单元习作——创编生活故事将有莫大帮助。而《穷人》一文,则为学生的创编奠定了基础。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借助对话和心理描写感知沙俄统治下,穷人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贵品质。当学生走进小说、了解小说,体悟到环境、情节对人物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又切实掌握了借助心理、语言等表现冲突的方法之后,完成单元习作——创编生活故事,便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关联课文内容,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人物单元——走近鲁迅。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习作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内容安排上,教材选取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精读课文,以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两篇略读文章。
备课时,我发现两篇精读课文的主题都聚焦于“美”字:《少年闰土》属回忆之美,《好的故事》则为梦境之美。走近鲁迅,了解其精神,仅体会文字之美、画面之美还不够,更要重视引入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只定格在回忆和梦境之中?教材是指导实践的依托,同时,运用好教材中的“拓展资料”和“学习平台”,会为我们更好地落实“双线”目标助力。教学《好的故事》一文时,指导学生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就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感悟到鲁迅的梦境,表面上是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则是有所象征和寄托。象征什么?寄托什么?激发学生结合前文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仅仅停留于回忆与梦境?借助课外资料的引入,以及指导学生课下的自主阅读,学生便不难得出现实不“美”的结论。如此,在有效落实“双线”目标的同时,更是与学生一道从学习一节课、接触一个人,到阅读一本书、了解一段历史、感受一种精神。
三、依据课文结构,指导进阶性单元实践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单元。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纵观本单元所选的《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篇课文,均是体现“双线”的范本。
《夏天里的成长》一文,紧紧围绕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从动物、植物,以及人的迅速成长几方面娓娓道来;于内在关联上,又从成长的状态、原因、启发三个不同维度,将夏天里的成长,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盼》一文,题目亦是中心。全篇围绕“盼”这个中心,从“得到新雨衣——盼下雨”, “下雨了卻无法外出——盼雨停”, 最后写到“又下起了雨——如愿穿上新雨衣”,将主人公盼的心理活动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对《盼》一文的探索不止于此,会继续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下雨之后无法外出——盼雨停”,这些内容是怎样用生动具体的场景、富有童真的语言、鲜活的心理活动、绘声绘色的对话以及清晰、精彩且富有感染力的手法呈现出来的?体会到了方法,就能将读与写的壁垒打通,让学生在下笔成文时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有了上述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领会到《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选材、记述的方法后,我就启发学生着眼本单元习作,把“以‘甜’或‘乐’等字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写”的习作要求呈现出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列提纲时间——以哪个字为中心,从哪些方面选取怎样的材料。而后,学习《盼》一文,着重引领学生体会用语言、动作、心理、场景等描写将重点部分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的表达方法,给予学生时间,进一步完善习作提纲:将以哪部分作为重点,用怎样的方法将重点部分写得详实、具体、生动、感人。
建立了如此的单元进阶性实践框架,课堂上便呈现出中心突出、重点部分具体的特点,为学生下笔成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单元整体出发,把握人文主题,明确语文要素,优化导学方案,关注整体,强化语文能力训练,以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人的共同追求。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选取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烁的人性光辉。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在落实此单元“双线”目标时,我将《桥》一文的研读重点放在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上。如,通过朗读“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环境描写,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洪水来势猛、摧毁力大、汛情危急,此时的桥不只是个建筑物,更是全村人唯一的生命通道。环境的危急、人群的慌乱,衬托出老支书的沉着、镇定、威严。随着情节推进,“没腿深的水”—“水窜上来,舔着人们的腰”—“爬上老汉的胸膛”,险情愈加紧迫,颤颤巍巍的生命之桥已经摇摇欲坠。如此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在党性面前毫不犹豫地将人民群众放在前,在亲情面前又毅然将儿子放在前的崇高、无我精神。在指引抓住人物言行、触摸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学生便深切感受到老汉身上所散发的党性光辉与人性光芒。如此,在情境朗读、多角度感受的同时,学生便真切体会到环境、情节对人物塑造所起的巨大作用。
怎么塑造?如何塑造?掌握要领,对本单元习作——创编生活故事将有莫大帮助。而《穷人》一文,则为学生的创编奠定了基础。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借助对话和心理描写感知沙俄统治下,穷人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贵品质。当学生走进小说、了解小说,体悟到环境、情节对人物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又切实掌握了借助心理、语言等表现冲突的方法之后,完成单元习作——创编生活故事,便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关联课文内容,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人物单元——走近鲁迅。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习作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内容安排上,教材选取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精读课文,以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两篇略读文章。
备课时,我发现两篇精读课文的主题都聚焦于“美”字:《少年闰土》属回忆之美,《好的故事》则为梦境之美。走近鲁迅,了解其精神,仅体会文字之美、画面之美还不够,更要重视引入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只定格在回忆和梦境之中?教材是指导实践的依托,同时,运用好教材中的“拓展资料”和“学习平台”,会为我们更好地落实“双线”目标助力。教学《好的故事》一文时,指导学生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就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感悟到鲁迅的梦境,表面上是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则是有所象征和寄托。象征什么?寄托什么?激发学生结合前文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仅仅停留于回忆与梦境?借助课外资料的引入,以及指导学生课下的自主阅读,学生便不难得出现实不“美”的结论。如此,在有效落实“双线”目标的同时,更是与学生一道从学习一节课、接触一个人,到阅读一本书、了解一段历史、感受一种精神。
三、依据课文结构,指导进阶性单元实践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单元。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纵观本单元所选的《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篇课文,均是体现“双线”的范本。
《夏天里的成长》一文,紧紧围绕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从动物、植物,以及人的迅速成长几方面娓娓道来;于内在关联上,又从成长的状态、原因、启发三个不同维度,将夏天里的成长,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盼》一文,题目亦是中心。全篇围绕“盼”这个中心,从“得到新雨衣——盼下雨”, “下雨了卻无法外出——盼雨停”, 最后写到“又下起了雨——如愿穿上新雨衣”,将主人公盼的心理活动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对《盼》一文的探索不止于此,会继续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下雨之后无法外出——盼雨停”,这些内容是怎样用生动具体的场景、富有童真的语言、鲜活的心理活动、绘声绘色的对话以及清晰、精彩且富有感染力的手法呈现出来的?体会到了方法,就能将读与写的壁垒打通,让学生在下笔成文时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有了上述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领会到《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选材、记述的方法后,我就启发学生着眼本单元习作,把“以‘甜’或‘乐’等字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写”的习作要求呈现出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列提纲时间——以哪个字为中心,从哪些方面选取怎样的材料。而后,学习《盼》一文,着重引领学生体会用语言、动作、心理、场景等描写将重点部分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的表达方法,给予学生时间,进一步完善习作提纲:将以哪部分作为重点,用怎样的方法将重点部分写得详实、具体、生动、感人。
建立了如此的单元进阶性实践框架,课堂上便呈现出中心突出、重点部分具体的特点,为学生下笔成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单元整体出发,把握人文主题,明确语文要素,优化导学方案,关注整体,强化语文能力训练,以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人的共同追求。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