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成功的教育,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它不仅能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策略的提问能使幼儿在提问中受到启发与激励,就好比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必将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将使我们的活动丰富而生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个活动效果好坏的关键,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一、精心设计提问,巧妙启发。
教师在设计一节活动时,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问题的难度要适宜,提出的问题使幼儿能够接受,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例如:音乐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欣赏《百鸟朝凤》活动中,老师提问:“这首曲子表现了众鸟怎样的情绪?”这样的问题幼儿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应该换个幼儿能理解的问题:“刚才我们听出乐曲中有美丽的凤凰,那我们听一听除了凤凰还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就符合幼儿的年龄会让幼儿容易理解容易回答。
二、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多元开放
《纲要》中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例如:语言《萤火虫找朋友》的教学中,教师提问:“萤火虫找到了谁做它的朋友?”“你的朋友是谁?”将幼儿置身于一定的角色地位中,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类问题难度不大,重在提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老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的机会,让幼儿收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回答。再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是他,你会想到什么好方法?”“你喜欢谁?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指南》的说明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重难点,让幼儿形成较明确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空气的时候,教师如果一下要幼儿回答什么是空气,恐怕幼儿会不明白,那么我们就可以多设计几级的提问:“是什么让白色塑料袋鼓起来了?”“你能看见它?它是什么颜色的?”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幼儿将空气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对空气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要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学会等待
教师在提问以后,一般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幼儿有了足够的空间去思考问题,保证了他们对问题的充分理解,同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这样幼儿回答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假若让幼儿马上回答,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回答出来的内容就显得比较肤浅。
五、给予幼儿主动提问的机会,双向互动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进步都是由疑问开始的。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幼儿内因作用,引导幼儿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如:大班主题活动《昆虫》,幼儿对部分昆虫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提出问题:昆虫的颜色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使幼儿对各种昆虫产生了兴趣。有的说是为了漂亮,有的则说是为了保护自己。幼 儿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树上的虫子和菜叶上的虫子身上颜色一样吗?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吗?昆虫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幼儿不断的探索,寻找答案,纷纷把自己知道的答案进行了交流。教师把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变成生生互动的环节,扩大 了幼儿的思维空间。通过幼儿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愿做、乐做的品质。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使有效的提问成为幼儿活动的催化剂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幼儿的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和创作,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多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精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个活动效果好坏的关键,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一、精心设计提问,巧妙启发。
教师在设计一节活动时,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问题的难度要适宜,提出的问题使幼儿能够接受,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例如:音乐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欣赏《百鸟朝凤》活动中,老师提问:“这首曲子表现了众鸟怎样的情绪?”这样的问题幼儿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应该换个幼儿能理解的问题:“刚才我们听出乐曲中有美丽的凤凰,那我们听一听除了凤凰还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就符合幼儿的年龄会让幼儿容易理解容易回答。
二、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多元开放
《纲要》中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例如:语言《萤火虫找朋友》的教学中,教师提问:“萤火虫找到了谁做它的朋友?”“你的朋友是谁?”将幼儿置身于一定的角色地位中,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类问题难度不大,重在提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老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的机会,让幼儿收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回答。再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是他,你会想到什么好方法?”“你喜欢谁?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指南》的说明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重难点,让幼儿形成较明确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空气的时候,教师如果一下要幼儿回答什么是空气,恐怕幼儿会不明白,那么我们就可以多设计几级的提问:“是什么让白色塑料袋鼓起来了?”“你能看见它?它是什么颜色的?”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幼儿将空气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对空气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要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学会等待
教师在提问以后,一般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幼儿有了足够的空间去思考问题,保证了他们对问题的充分理解,同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这样幼儿回答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假若让幼儿马上回答,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回答出来的内容就显得比较肤浅。
五、给予幼儿主动提问的机会,双向互动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进步都是由疑问开始的。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幼儿内因作用,引导幼儿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如:大班主题活动《昆虫》,幼儿对部分昆虫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提出问题:昆虫的颜色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使幼儿对各种昆虫产生了兴趣。有的说是为了漂亮,有的则说是为了保护自己。幼 儿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树上的虫子和菜叶上的虫子身上颜色一样吗?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吗?昆虫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幼儿不断的探索,寻找答案,纷纷把自己知道的答案进行了交流。教师把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变成生生互动的环节,扩大 了幼儿的思维空间。通过幼儿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愿做、乐做的品质。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使有效的提问成为幼儿活动的催化剂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幼儿的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和创作,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多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