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特点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悲惨的命运伴随了她的一生,最后又在悲惨中死去。作者为了突出她的“悲”,把她置身在周边的人、景、物、事之中,通过反衬来实现。
标题“祝福”的反衬。小说的内容是叙写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即使将小说标题改为“祥林嫂”,也符合小说的内容。“祝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为:“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除夕祭祀天地,祈求赐福。”旧时代的鲁镇有祝福的习俗,当地人在祝福时是很忌讳不利于祭祀祈求的言和行、人和事的。在除夕那一天,人们准备祝福之前,祥林嫂死了。她的死触犯了准备祭祀祈祷的人们的忌讳,而人们虔诚地祈求来年的幸福,又与现实中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鲜明的反差。作者用“祝福”作小说标题,一喜一悲,恰好以人们恭敬喜悦的祭祀气氛反衬命运坎坷的祥林嫂一生的悲惨。
肖像描写的反衬。文中肖像描写集中在祥林嫂的三个片段。她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肖像描写重点突出“脸色青黄”,说明她深受婆婆的虐待,以不堪的面容反衬她艰难的处境。在鲁四老爷家不停地干活,反而“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以喜悦的面色反衬她在精神上深受的凌辱。在婆婆家一样的勤快劳作,却是“脸色青黄”,苦难的命运在反衬中凸现出来。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肖像描写着重于脸色和眼睛,青黄的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丧夫已经很悲伤了,不久又死了儿子,憔悴、无神、没有希望的面容反衬祥林嫂美好愿望的破灭。在人们的取笑中,描写她“直着眼睛”、“瞪着眼睛”,以呆滞的神情反衬她重新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有两次肖像描写,先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的喜悦情态,后是鲁四太太“大声”制止祥林嫂“去拿酒杯和筷子”以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眼睛凹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的悲哀情状,前面欢喜,后面哀伤,反衬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第三次是乞丐肖像的描写,一是“全白的头发,消瘦不堪、黄中带黑的脸,没有神色,似木刻”;一是“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空着的破碗,拄一支下端开裂的长竿,一动不动,如木偶”。能表明她还是一个活人的是眼睛的“间或一轮”,以“间或一轮”的活物反衬祥林嫂行将殒命的悲惨。
相关人物的反衬。婆婆把出逃谋生的祥林嫂绑架回来,肆意虐待,强行将她卖给山里的贺老六。婆婆不管祥林嫂怎样一路的嚎、骂,死命的挣扎,“出格”的反抗,都无济于事,还是“七手八脚地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贺老六族中的大伯也没有同情相继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依然收了屋子,把她赶出了家门。婆婆和族中的大伯的为所欲为反衬出像祥林嫂一样出嫁的女子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没有人生权利,甚至连人格尊严也无法保证。鲁四老爷和鲁四太太是来鲁家做女工的祥林嫂的雇主。他们是鲁镇有地位、有影响的大户人家,又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他们第一次雇佣她,虽然“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允许她参与做饭和年底准备祝福礼的活。对她第二次来家里做女工,他们没有反对,仍然留用她,但是不再让她做饭和准备祝福礼。就是她后来捐了门槛,也是徒劳的。他们雇佣祥林嫂,第一次是寡妇,什么活都可以干;第二次改嫁后又死了丈夫,还是寡妇,就不一样了。什么“败坏风俗的”、“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帮忙”不是直接“沾手”,也是间接“沾手”啊!他们虚伪的言行反衬祥林嫂牛马不如的地位。柳妈一样的鲁镇人们和祥林嫂同是社会最底层的受苦人群。他们先前还称赞她能干,也曾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可是不久,在鲁四太太冷待祥林嫂后,他们便把她的痛苦和悲伤作为取笑的材料了。“善女人”柳妈还用迷信思想愚弄她,拿地狱吓唬她,把和她谈话的内容传出去,供人们取乐。人们这样势利的嘲讽讥笑反衬祥林嫂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小说的“我”是新派人物,是最有正义感的人,可是对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支支吾吾,用“说不清”搪塞过去。对她的死“似乎有些负疚”,但很快就“渐渐的舒畅起来”了。“我”的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反衬祥林嫂孤独无助的悲惨。
寒冬天气的反衬。小说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作者没有设想蓝天、彩云、丽日、白雪,而是着笔阴暗的天色、灰白沉重的浓云、满天飞舞的梅花般大的雪花,一方面突出寒冬的天气特点,一方面为祥林嫂的死创设氛围。祥林嫂死在寒冬残夜的冰天雪地里。这恶劣沉寂、死气抑郁、雪花瑟瑟、黑夜茫茫的天气衬托祥林嫂惨死的悲哀,反衬她死前向“我”提出问题所仅存的一线希望也化为乌有了。
祝福喜庆的反衬。鲁镇的时时闪光的劈里啪啦的爆竹声、本家和朋友的来往、女人们的忙忙碌碌、男人们的拜神赐福等,无不透露出满意、虔诚、喜悦、欢快的神情,可是这些人们谁又能想起惨死路旁的祥林嫂,连“我” 心中的疑虑也“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偶尔有人提到祥林嫂的死,便招来“谬种”的骂声。可见祥林嫂活着也罢,死了也罢,在鲁镇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别类。鲁镇依旧,祝福依旧,人们的欢欢喜喜仍然依旧,只有惨死野外的祥林嫂在欢喜的气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天地圣众”“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有力的反衬了死去的祥林嫂无限的悲哀。
美好春天的反衬。春天是美好的,她给人们带来希望,然而祥林嫂却没有春天。她在春季被卖到祥林家作童养媳,而她的丈夫祥林是在春天里死的。她被婆婆暴力绑架强行卖给山里的贺老六,正好是第二年的春天。不到两年,初春时,丈夫贺老六因伤寒复发又死了,而且唯一抱有希望的儿子也是在春天里被狼吃了。她自己同样是在春节前,人们准备祝福的时候,死在寒冬的夜里。同样是春天,对人们来说就是美好的季节、希望的开始、来年的幸福,对祥林嫂却是黑暗的日子、厄运的到来、末日的悲惨。用人们向往的春天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祥林嫂的悲惨,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她身边人和事,还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景和物,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表现手法突出祥林嫂的灾难相随的命运,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受压迫、受奴役、受剥削、受摧残的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
标题“祝福”的反衬。小说的内容是叙写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即使将小说标题改为“祥林嫂”,也符合小说的内容。“祝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为:“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除夕祭祀天地,祈求赐福。”旧时代的鲁镇有祝福的习俗,当地人在祝福时是很忌讳不利于祭祀祈求的言和行、人和事的。在除夕那一天,人们准备祝福之前,祥林嫂死了。她的死触犯了准备祭祀祈祷的人们的忌讳,而人们虔诚地祈求来年的幸福,又与现实中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鲜明的反差。作者用“祝福”作小说标题,一喜一悲,恰好以人们恭敬喜悦的祭祀气氛反衬命运坎坷的祥林嫂一生的悲惨。
肖像描写的反衬。文中肖像描写集中在祥林嫂的三个片段。她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肖像描写重点突出“脸色青黄”,说明她深受婆婆的虐待,以不堪的面容反衬她艰难的处境。在鲁四老爷家不停地干活,反而“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以喜悦的面色反衬她在精神上深受的凌辱。在婆婆家一样的勤快劳作,却是“脸色青黄”,苦难的命运在反衬中凸现出来。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肖像描写着重于脸色和眼睛,青黄的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丧夫已经很悲伤了,不久又死了儿子,憔悴、无神、没有希望的面容反衬祥林嫂美好愿望的破灭。在人们的取笑中,描写她“直着眼睛”、“瞪着眼睛”,以呆滞的神情反衬她重新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有两次肖像描写,先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的喜悦情态,后是鲁四太太“大声”制止祥林嫂“去拿酒杯和筷子”以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眼睛凹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的悲哀情状,前面欢喜,后面哀伤,反衬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第三次是乞丐肖像的描写,一是“全白的头发,消瘦不堪、黄中带黑的脸,没有神色,似木刻”;一是“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空着的破碗,拄一支下端开裂的长竿,一动不动,如木偶”。能表明她还是一个活人的是眼睛的“间或一轮”,以“间或一轮”的活物反衬祥林嫂行将殒命的悲惨。
相关人物的反衬。婆婆把出逃谋生的祥林嫂绑架回来,肆意虐待,强行将她卖给山里的贺老六。婆婆不管祥林嫂怎样一路的嚎、骂,死命的挣扎,“出格”的反抗,都无济于事,还是“七手八脚地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贺老六族中的大伯也没有同情相继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依然收了屋子,把她赶出了家门。婆婆和族中的大伯的为所欲为反衬出像祥林嫂一样出嫁的女子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没有人生权利,甚至连人格尊严也无法保证。鲁四老爷和鲁四太太是来鲁家做女工的祥林嫂的雇主。他们是鲁镇有地位、有影响的大户人家,又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他们第一次雇佣她,虽然“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允许她参与做饭和年底准备祝福礼的活。对她第二次来家里做女工,他们没有反对,仍然留用她,但是不再让她做饭和准备祝福礼。就是她后来捐了门槛,也是徒劳的。他们雇佣祥林嫂,第一次是寡妇,什么活都可以干;第二次改嫁后又死了丈夫,还是寡妇,就不一样了。什么“败坏风俗的”、“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帮忙”不是直接“沾手”,也是间接“沾手”啊!他们虚伪的言行反衬祥林嫂牛马不如的地位。柳妈一样的鲁镇人们和祥林嫂同是社会最底层的受苦人群。他们先前还称赞她能干,也曾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可是不久,在鲁四太太冷待祥林嫂后,他们便把她的痛苦和悲伤作为取笑的材料了。“善女人”柳妈还用迷信思想愚弄她,拿地狱吓唬她,把和她谈话的内容传出去,供人们取乐。人们这样势利的嘲讽讥笑反衬祥林嫂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小说的“我”是新派人物,是最有正义感的人,可是对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支支吾吾,用“说不清”搪塞过去。对她的死“似乎有些负疚”,但很快就“渐渐的舒畅起来”了。“我”的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反衬祥林嫂孤独无助的悲惨。
寒冬天气的反衬。小说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作者没有设想蓝天、彩云、丽日、白雪,而是着笔阴暗的天色、灰白沉重的浓云、满天飞舞的梅花般大的雪花,一方面突出寒冬的天气特点,一方面为祥林嫂的死创设氛围。祥林嫂死在寒冬残夜的冰天雪地里。这恶劣沉寂、死气抑郁、雪花瑟瑟、黑夜茫茫的天气衬托祥林嫂惨死的悲哀,反衬她死前向“我”提出问题所仅存的一线希望也化为乌有了。
祝福喜庆的反衬。鲁镇的时时闪光的劈里啪啦的爆竹声、本家和朋友的来往、女人们的忙忙碌碌、男人们的拜神赐福等,无不透露出满意、虔诚、喜悦、欢快的神情,可是这些人们谁又能想起惨死路旁的祥林嫂,连“我” 心中的疑虑也“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偶尔有人提到祥林嫂的死,便招来“谬种”的骂声。可见祥林嫂活着也罢,死了也罢,在鲁镇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别类。鲁镇依旧,祝福依旧,人们的欢欢喜喜仍然依旧,只有惨死野外的祥林嫂在欢喜的气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天地圣众”“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有力的反衬了死去的祥林嫂无限的悲哀。
美好春天的反衬。春天是美好的,她给人们带来希望,然而祥林嫂却没有春天。她在春季被卖到祥林家作童养媳,而她的丈夫祥林是在春天里死的。她被婆婆暴力绑架强行卖给山里的贺老六,正好是第二年的春天。不到两年,初春时,丈夫贺老六因伤寒复发又死了,而且唯一抱有希望的儿子也是在春天里被狼吃了。她自己同样是在春节前,人们准备祝福的时候,死在寒冬的夜里。同样是春天,对人们来说就是美好的季节、希望的开始、来年的幸福,对祥林嫂却是黑暗的日子、厄运的到来、末日的悲惨。用人们向往的春天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祥林嫂的悲惨,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她身边人和事,还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景和物,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表现手法突出祥林嫂的灾难相随的命运,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受压迫、受奴役、受剥削、受摧残的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