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来说,9月1日是一个新的起点。孩子入学是一件大事,家长们仅仅做好物质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还要在孩子的生活学习独立能力、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年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在学前期,幼儿的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寓教于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孩子的兴趣容易保持。入小学后,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学业负担加重,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教师在新生入学阶段要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独立能力、集体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度过这关键的一年。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前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适应问题;教育方法;心理辅导
9月1日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入学当成是一件大事,早早为孩子准备好孩子上学所需的一切物质。许多学校为了迎接新生,也做了大量的学前准备工作。
一年级是孩子整个学习生涯的开端,家长、学校重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仅仅是物质上的重视,这足够吗?从种种迹象来看,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准备远远不能满足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孩子更需要的是生理、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本文从小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分析孩子的情况,具体针对孩子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从家长、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方法。
1.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年级新生大多处在6——7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1 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1.2 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
1.3 情感日益丰富,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强;但孩子的依赖性较强,凡事依赖成人监督;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1.4 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2.小学新生入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般来说,小学新生在入学适应上主要面临的难题有以下三个: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三是学校作息时间的变化。
2.1 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包括了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人际环境的变化。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同伴交往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学生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某些心身疾病,以此来逃避上学。
2.2 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教学环境,由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的生活跨越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见解,甚至在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在课堂上不主动举手发言;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2.3 作息时间的变化。幼儿园没有严格规定上、下课的时间,上课的时候也没有严格要求必须认真地听,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自由;而上了小学就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早上不能迟到,上课时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提前放学。
对这一变化,孩子并不能一下子就接受,有的孩子表现为上课精神不集中,玩弄文具等,有的孩子则由于晚睡早起,精神状况不佳,上课出现打瞌睡现象等等。
3.小学生适应问题要解决的内容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许多新生往往会产生不少适应上的问题,急需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影响到孩子整个学业生涯的顺利进行。
入小学后,陌生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扰,防止新生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滋生,保持孩子的心理平衡,促使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小学的环境,这是新生能顺利开展小学生活的基本前提。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负担加重,孩子(特别是一些动作比较慢、学前教育相对缺乏的孩子),很容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从而影响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适应慢的学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保证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也是重点所在。
小学的学习环境需要小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有的孩子存在着依赖的毛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进入 小学后,离开父母,孩子就会紧张,产生不安全感,导致孩子注意力涣散、动作迟缓、反应慢等,从而影响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是家长和教师不容忽视的一点。
4.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来适应小学生活。
4.1 熟悉校园环境。开学前,家长抽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看一看,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如果孩子要自己上学的话,带孩子
认识一下上学的路,并帮助孩子记住比较明显的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学会注意交通安全。
4.2 加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一孩子要养成一个人睡的习惯。 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了洗澡、收拾书包等。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但是家长要有耐心,可以在旁边多加指点,但是不能代劳。第三养成定点睡觉,自觉起床的习惯。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订下计划,然后教会孩子看时间,再培养孩子这个习惯。
5.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学习。一年级正是习惯养成的好时机。家长要非常严格地培养孩子者方面的习惯。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第一姿势端正。写字的姿势、坐的姿势、拿笔的姿势等,都不能够马虎,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
第二学习态度。学习时学习,要专心。家长不要购买过于华丽的文具,如花巧的橡皮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学习方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一般只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着学习,也不能让他三两分钟就走动一次,鼓励孩子在一段适当的时间里专心完成一件事情才休息。
6.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小学是一个强调集体的环境,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情况较为严重。家长要在学前培养孩子谦让、团结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以免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成年人或其他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让孩子学会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分析,做得对的才学,不对的就不要学。
此外,还有卫生习惯等,家长也应该在学前就进行培养。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有家长的辅导,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就能减少焦虑、不安全感的产生,也就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7.教师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重要影响。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就会这个科目,进而喜欢喜欢学校的生活。学生在校面对教师的时间很长,教师要尽快地帮助学生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式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
第一帮助新生认识更多的朋友,防止他们出现孤独等不良情绪。孩子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简单的一些游戏就能让孩子互相认识。有了小伙伴,孩子的焦虑不安自然就能减少。教师要给新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令学生觉得在学校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孩子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制力差。教师可以通过儿歌等方式,使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学习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按照儿歌的要求去做。出声的要求孩子比较容易遵守,如上课请学生读“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书本笔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做好来”。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孩子一边读一边做,很容易就掌握,并且能根据儿歌的内容学会这些要求。
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复,今天掌握的要求,明天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强化孩子正确的做法,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奖励小红花的形式来实现。
对于适应得比较慢的学生要宽容,尽量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只要稍微看到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保护他对学习、学校的信心。
第三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好动,坐不住,教师可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或者说“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很好”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受到暗示,就会坐端正来回应老师。孩子好奇爱发问,甚至在讲课的时候会随时打断教师的话,这种情况下不宜批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才能保护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能顺利开展学习。
第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一年级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过于抽象的思维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新生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意义识记的技巧。因为孩子的机械记忆是主要的记忆方法,可以在这个时期多让孩子背诵一些有益的诗词歌赋等,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入学的小学生看来,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会;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处处都是自己模仿的榜样;老师最有权威,这种权威力量远远超过父母。教师要利用好孩子的这种崇拜,帮助和引导孩子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总之,无论是何种方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生的角色,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家长和教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教育方法,帮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度过这一个关键的时刻。
一年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在学前期,幼儿的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寓教于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孩子的兴趣容易保持。入小学后,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学业负担加重,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教师在新生入学阶段要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独立能力、集体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度过这关键的一年。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前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适应问题;教育方法;心理辅导
9月1日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入学当成是一件大事,早早为孩子准备好孩子上学所需的一切物质。许多学校为了迎接新生,也做了大量的学前准备工作。
一年级是孩子整个学习生涯的开端,家长、学校重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仅仅是物质上的重视,这足够吗?从种种迹象来看,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准备远远不能满足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孩子更需要的是生理、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本文从小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分析孩子的情况,具体针对孩子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从家长、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方法。
1.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年级新生大多处在6——7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1 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1.2 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
1.3 情感日益丰富,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强;但孩子的依赖性较强,凡事依赖成人监督;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1.4 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2.小学新生入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般来说,小学新生在入学适应上主要面临的难题有以下三个: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三是学校作息时间的变化。
2.1 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包括了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人际环境的变化。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同伴交往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学生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某些心身疾病,以此来逃避上学。
2.2 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教学环境,由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的生活跨越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见解,甚至在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在课堂上不主动举手发言;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2.3 作息时间的变化。幼儿园没有严格规定上、下课的时间,上课的时候也没有严格要求必须认真地听,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自由;而上了小学就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早上不能迟到,上课时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提前放学。
对这一变化,孩子并不能一下子就接受,有的孩子表现为上课精神不集中,玩弄文具等,有的孩子则由于晚睡早起,精神状况不佳,上课出现打瞌睡现象等等。
3.小学生适应问题要解决的内容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许多新生往往会产生不少适应上的问题,急需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影响到孩子整个学业生涯的顺利进行。
入小学后,陌生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扰,防止新生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滋生,保持孩子的心理平衡,促使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小学的环境,这是新生能顺利开展小学生活的基本前提。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负担加重,孩子(特别是一些动作比较慢、学前教育相对缺乏的孩子),很容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从而影响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适应慢的学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保证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也是重点所在。
小学的学习环境需要小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有的孩子存在着依赖的毛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进入 小学后,离开父母,孩子就会紧张,产生不安全感,导致孩子注意力涣散、动作迟缓、反应慢等,从而影响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是家长和教师不容忽视的一点。
4.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来适应小学生活。
4.1 熟悉校园环境。开学前,家长抽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看一看,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如果孩子要自己上学的话,带孩子
认识一下上学的路,并帮助孩子记住比较明显的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学会注意交通安全。
4.2 加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一孩子要养成一个人睡的习惯。 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了洗澡、收拾书包等。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但是家长要有耐心,可以在旁边多加指点,但是不能代劳。第三养成定点睡觉,自觉起床的习惯。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订下计划,然后教会孩子看时间,再培养孩子这个习惯。
5.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学习。一年级正是习惯养成的好时机。家长要非常严格地培养孩子者方面的习惯。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第一姿势端正。写字的姿势、坐的姿势、拿笔的姿势等,都不能够马虎,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
第二学习态度。学习时学习,要专心。家长不要购买过于华丽的文具,如花巧的橡皮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学习方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一般只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着学习,也不能让他三两分钟就走动一次,鼓励孩子在一段适当的时间里专心完成一件事情才休息。
6.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小学是一个强调集体的环境,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情况较为严重。家长要在学前培养孩子谦让、团结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以免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成年人或其他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让孩子学会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分析,做得对的才学,不对的就不要学。
此外,还有卫生习惯等,家长也应该在学前就进行培养。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有家长的辅导,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就能减少焦虑、不安全感的产生,也就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7.教师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重要影响。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就会这个科目,进而喜欢喜欢学校的生活。学生在校面对教师的时间很长,教师要尽快地帮助学生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式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
第一帮助新生认识更多的朋友,防止他们出现孤独等不良情绪。孩子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简单的一些游戏就能让孩子互相认识。有了小伙伴,孩子的焦虑不安自然就能减少。教师要给新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令学生觉得在学校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孩子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制力差。教师可以通过儿歌等方式,使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学习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按照儿歌的要求去做。出声的要求孩子比较容易遵守,如上课请学生读“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书本笔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做好来”。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孩子一边读一边做,很容易就掌握,并且能根据儿歌的内容学会这些要求。
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复,今天掌握的要求,明天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强化孩子正确的做法,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奖励小红花的形式来实现。
对于适应得比较慢的学生要宽容,尽量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只要稍微看到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保护他对学习、学校的信心。
第三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好动,坐不住,教师可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或者说“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很好”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受到暗示,就会坐端正来回应老师。孩子好奇爱发问,甚至在讲课的时候会随时打断教师的话,这种情况下不宜批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才能保护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能顺利开展学习。
第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一年级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过于抽象的思维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新生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意义识记的技巧。因为孩子的机械记忆是主要的记忆方法,可以在这个时期多让孩子背诵一些有益的诗词歌赋等,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入学的小学生看来,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会;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处处都是自己模仿的榜样;老师最有权威,这种权威力量远远超过父母。教师要利用好孩子的这种崇拜,帮助和引导孩子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总之,无论是何种方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生的角色,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家长和教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教育方法,帮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度过这一个关键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