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四大目标。刘兼教授在《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也提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不能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了如此的高度,确实引起了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热切关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1.以身示教,以情感人。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选择是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小学阶段,特别在数学学科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就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应充满对数学的热爱和关注,对业务精益求精,具有敬业精神;对身边的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与学生一起分享解题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勇于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等等,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整合目标,互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对四个方面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说明:“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将课程目标的这‘四个方面’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或是将其中的某一目标作为实现其余目标的一个‘副产品’。”
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但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另外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可以量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把课程目标割裂开来了,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因此,我们首先应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性。其次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关键是要看到每一课的教育价值,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互动中生成。
3.开放课堂,放飞生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活动教学理论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活动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其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生命不断得到延伸的过程。
4.优化评价,关注发展。
教学实践中之所以忽视情意目标的培养,而且积极开展情意评价的教师也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要想客观地评价它们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为此,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并在数学日记和建立成长记录袋两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4.1 引入“数学日记”,促进良性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但是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及部分学生内向个性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或不愿提出“质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我们将“数学日记” 作为课外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认真反思当天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反思,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鼓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许多学生反映数学日记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很多独特的见解得到了肯定。一些以前不敢向老师提问题的学生有了倾吐的对象,增加了提问的信心和勇气,逐渐拉近了师生距离。通过日记,还可以及时的捕捉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归纳、质疑的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不同层面上的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良性发展。
4.2 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进步历程。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我们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以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平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成长记录簿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由教师指导学生分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进行整理,这样材料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与老师共同确定。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所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注重运用体验感悟的方法,不能脱离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进行空泛的说教,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体验与内化。使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学过程的灵魂。
1.以身示教,以情感人。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选择是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小学阶段,特别在数学学科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就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应充满对数学的热爱和关注,对业务精益求精,具有敬业精神;对身边的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与学生一起分享解题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勇于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等等,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整合目标,互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对四个方面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说明:“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将课程目标的这‘四个方面’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或是将其中的某一目标作为实现其余目标的一个‘副产品’。”
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但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另外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可以量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把课程目标割裂开来了,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因此,我们首先应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性。其次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关键是要看到每一课的教育价值,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互动中生成。
3.开放课堂,放飞生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活动教学理论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活动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其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生命不断得到延伸的过程。
4.优化评价,关注发展。
教学实践中之所以忽视情意目标的培养,而且积极开展情意评价的教师也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要想客观地评价它们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为此,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并在数学日记和建立成长记录袋两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4.1 引入“数学日记”,促进良性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但是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及部分学生内向个性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或不愿提出“质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我们将“数学日记” 作为课外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认真反思当天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反思,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鼓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许多学生反映数学日记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很多独特的见解得到了肯定。一些以前不敢向老师提问题的学生有了倾吐的对象,增加了提问的信心和勇气,逐渐拉近了师生距离。通过日记,还可以及时的捕捉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归纳、质疑的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不同层面上的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良性发展。
4.2 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进步历程。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我们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以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平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成长记录簿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由教师指导学生分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进行整理,这样材料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与老师共同确定。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所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注重运用体验感悟的方法,不能脱离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进行空泛的说教,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体验与内化。使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学过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