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家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施教的最佳状态是“乐教”。那怎样才能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学生厌学和教师职业倦怠互为因果、互为效应,那我们首先解决是让学生与教师互为好的因果,互为好的效应。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友好的氛围中教师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获得最佳的收益。
【关键词】学生厌学;教师倦怠;尊重;爱护
学生厌学,说到这个话题,让我想到曾经听人这么说过“到幼儿园里去看小朋友,感觉个个都是那么地活泼可爱。到小学里,开始出现了后进生;到初中,后进生的数量就已经占据大部分了;再到高中,老师眼里就没几个聪明的同学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真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出现问题,变笨变蠢了吗?我想不是,现在的孩子个个聪明,个个智慧,那怎么就学不好了呢?所以就有很多人把矛头指向老师。很多人就抓住了这一点:人人夸我们的孩子很聪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厌学了呢?究其原因,是老师,是老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了孩子的厌学。
真的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了孩子的厌学吗?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对学生厌学、教师倦怠的“死结”有很深的体会。先从我亲身经历的说起吧,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暑假,我从我们县城的一个小学辅导班找到我的第一份工作,教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算数,那里的一个孩子让人很痛心,他已经八周岁了但连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还不会算,孩子的眼神充满对老师的畏惧,后来我才得知以前教他的老师性格暴躁,脾气很大,这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恐惧。在如此环境之下,学生怎能不厌学呢?那是什么导致了有如此老师呢?是教师的职业倦怠。
说到这里,这让我想起来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份一项关于“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1]有如此疲惫不堪,职业倦怠的教师怎能不对孩子造成影响?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觉察,作出相应的反应。假如教师的情绪反应烦乱,遇事处处不顺眼,事事不如意,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么学生则处在唯恐被“无名火”烧及的恐慌之中,他们就不会乐意同教师交往,不乐意去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反之假如教师精神振作,和蔼可亲,学生也就会心情舒畅,友好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由此看来,学生厌学与教师倦怠有很大的原因。但又是什么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呢?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身处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第一线,面对一些成绩差,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我们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收效甚微。很多教师在束手无策后发出感慨,认为我们的学生真是“刀枪不入”,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由此产生。
到底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了学生的厌学,还是学生厌学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如果是学生厌学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那么我们不难推论,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先解决学生的厌学。而要解决学生的厌学,单纯依靠学生自身显然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教师又处于职业倦怠中。这就是目前不少普通中学的现状:学生厌学和教师职业倦怠互为因果、互为效应,形成“死结”。
专家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施教的最佳状态是“乐教”。那怎样才能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学生厌学和教师职业倦怠互为因果、互为效应,那我们首先解决是让学生与教师互为好的因果,互为好的效应。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友好的氛围中教师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获得最佳的收益。怎样形成这一良性的循环?作为求知者的学生应该
做到以下点
1.尊重教师职业
教师工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作用是显著的,贡献是巨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其社会地位也应该是崇高的,理应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教师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暂时的头衔,教师需要从这个群体中得到强烈的归属感,获得职业尊重感、自豪感[2]。因此,尊重教师职业,让尊重教师成为一种社会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助于使教师获得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预防和降低其的职业倦怠。学生更应该尊重教师这个职业,没有对教师的尊重,也很难有对知识的尊重。
2.尊重教师的劳动
尊重教师首先就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培养学生的工作,即使是最单纯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需付出艰辛劳动。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一方面在于使学生积累一些实际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智能,锻炼其独立掌握知识的才能。学生的成就与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最大的苦恼是听者不获之趣,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得到听课者的赞扬。”
3.尊重教师的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尊重教师人格,就是维护教师的尊严,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不伤害教师的感情,不讲侮辱性的话。学生在评价教师时尤其是与教师观点相异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同时尊重教师作为教师的这个身份。如果发现教师的不足,应以谅解的态度与人为善,而不要以不恭的言行损害教师的人格。
4.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并体谅教师的困难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健康发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消极影响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师关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对老师健康的关心,哪怕是最微末的表现,也能给老师极大的鼓励。不论生活上有多少困难,无论工作上有多大压力,只要教师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关心,得到温暖,老师便能坚持下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包括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 以上几点是学生对教师的关爱,那么教师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应该怎么做呢?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我认为最主要的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但对于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更有其特殊意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且不仅要倾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表达出来。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动作”,教师才能够找到教学的重心,才能够找准教育的起点。教学的重心和教育的起点找到了,有效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教师必须给学生前行的动力和勇气。找到教学的重心和教育的起点,其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教授技能,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黄全愈先生说“教育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往油箱里注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往车上装货”虽然不是真正的教育,但可以帮助学生考取大学[4]。很多普通高中的学生已经是“载不动许多货”,因此他们需要的首先就是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第三、教师、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心理导师,学生出了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都有叛逆心理,如何谈心沟通,不是堵而是疏,和孩子们交朋友,消除隔阂,孩子信任你了,把你当朋友了,他就会把什么都告诉你,心通了,阴影消失了,孩子阳光了,学习劲头就更足了。那总比你拿着鞭子、挥舞着手掌强势下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那些基本的需要你给他弥补了,现在转变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来了。如果我们老师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多和孩子们谈谈心,聊聊天,叙叙情,拉拉呱,距离没了,你得到的是孩子们的那片天!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怎会厌学呢?
除了以上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以外,让学校变成一个温暖的家,在学校营造出一种家的气氛来也是十分必要的。家是温暖的。每个人都有向往温暖的愿望。温暖的地方人们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怀。如果让所有的教师及学生都能感受到一份温暖,那么他们一定愿意常常呆在这个地方。温暖的地方是让人留恋的。在一个温暖的大家中教师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会获得最佳的收益。在这种快乐幸福的环境中,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拥有了这种责任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产生一种强烈的创造欲。学生有了责任感,才能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变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 高岚.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郭思,钟建安. 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3] 王晓春,甘怡群.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4] 隋轶然. 从学生及家长角度探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年07期
【关键词】学生厌学;教师倦怠;尊重;爱护
学生厌学,说到这个话题,让我想到曾经听人这么说过“到幼儿园里去看小朋友,感觉个个都是那么地活泼可爱。到小学里,开始出现了后进生;到初中,后进生的数量就已经占据大部分了;再到高中,老师眼里就没几个聪明的同学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真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出现问题,变笨变蠢了吗?我想不是,现在的孩子个个聪明,个个智慧,那怎么就学不好了呢?所以就有很多人把矛头指向老师。很多人就抓住了这一点:人人夸我们的孩子很聪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厌学了呢?究其原因,是老师,是老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了孩子的厌学。
真的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了孩子的厌学吗?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对学生厌学、教师倦怠的“死结”有很深的体会。先从我亲身经历的说起吧,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暑假,我从我们县城的一个小学辅导班找到我的第一份工作,教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算数,那里的一个孩子让人很痛心,他已经八周岁了但连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还不会算,孩子的眼神充满对老师的畏惧,后来我才得知以前教他的老师性格暴躁,脾气很大,这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恐惧。在如此环境之下,学生怎能不厌学呢?那是什么导致了有如此老师呢?是教师的职业倦怠。
说到这里,这让我想起来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份一项关于“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1]有如此疲惫不堪,职业倦怠的教师怎能不对孩子造成影响?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觉察,作出相应的反应。假如教师的情绪反应烦乱,遇事处处不顺眼,事事不如意,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么学生则处在唯恐被“无名火”烧及的恐慌之中,他们就不会乐意同教师交往,不乐意去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反之假如教师精神振作,和蔼可亲,学生也就会心情舒畅,友好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由此看来,学生厌学与教师倦怠有很大的原因。但又是什么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呢?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身处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第一线,面对一些成绩差,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我们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收效甚微。很多教师在束手无策后发出感慨,认为我们的学生真是“刀枪不入”,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由此产生。
到底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了学生的厌学,还是学生厌学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如果是学生厌学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那么我们不难推论,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先解决学生的厌学。而要解决学生的厌学,单纯依靠学生自身显然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教师又处于职业倦怠中。这就是目前不少普通中学的现状:学生厌学和教师职业倦怠互为因果、互为效应,形成“死结”。
专家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施教的最佳状态是“乐教”。那怎样才能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学生厌学和教师职业倦怠互为因果、互为效应,那我们首先解决是让学生与教师互为好的因果,互为好的效应。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友好的氛围中教师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获得最佳的收益。怎样形成这一良性的循环?作为求知者的学生应该
做到以下点
1.尊重教师职业
教师工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作用是显著的,贡献是巨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其社会地位也应该是崇高的,理应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教师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暂时的头衔,教师需要从这个群体中得到强烈的归属感,获得职业尊重感、自豪感[2]。因此,尊重教师职业,让尊重教师成为一种社会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助于使教师获得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预防和降低其的职业倦怠。学生更应该尊重教师这个职业,没有对教师的尊重,也很难有对知识的尊重。
2.尊重教师的劳动
尊重教师首先就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培养学生的工作,即使是最单纯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需付出艰辛劳动。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一方面在于使学生积累一些实际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智能,锻炼其独立掌握知识的才能。学生的成就与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最大的苦恼是听者不获之趣,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得到听课者的赞扬。”
3.尊重教师的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尊重教师人格,就是维护教师的尊严,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不伤害教师的感情,不讲侮辱性的话。学生在评价教师时尤其是与教师观点相异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同时尊重教师作为教师的这个身份。如果发现教师的不足,应以谅解的态度与人为善,而不要以不恭的言行损害教师的人格。
4.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并体谅教师的困难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健康发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消极影响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师关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对老师健康的关心,哪怕是最微末的表现,也能给老师极大的鼓励。不论生活上有多少困难,无论工作上有多大压力,只要教师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关心,得到温暖,老师便能坚持下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包括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 以上几点是学生对教师的关爱,那么教师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应该怎么做呢?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我认为最主要的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但对于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更有其特殊意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且不仅要倾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表达出来。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动作”,教师才能够找到教学的重心,才能够找准教育的起点。教学的重心和教育的起点找到了,有效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教师必须给学生前行的动力和勇气。找到教学的重心和教育的起点,其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教授技能,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黄全愈先生说“教育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往油箱里注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往车上装货”虽然不是真正的教育,但可以帮助学生考取大学[4]。很多普通高中的学生已经是“载不动许多货”,因此他们需要的首先就是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第三、教师、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心理导师,学生出了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都有叛逆心理,如何谈心沟通,不是堵而是疏,和孩子们交朋友,消除隔阂,孩子信任你了,把你当朋友了,他就会把什么都告诉你,心通了,阴影消失了,孩子阳光了,学习劲头就更足了。那总比你拿着鞭子、挥舞着手掌强势下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那些基本的需要你给他弥补了,现在转变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来了。如果我们老师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多和孩子们谈谈心,聊聊天,叙叙情,拉拉呱,距离没了,你得到的是孩子们的那片天!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怎会厌学呢?
除了以上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以外,让学校变成一个温暖的家,在学校营造出一种家的气氛来也是十分必要的。家是温暖的。每个人都有向往温暖的愿望。温暖的地方人们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怀。如果让所有的教师及学生都能感受到一份温暖,那么他们一定愿意常常呆在这个地方。温暖的地方是让人留恋的。在一个温暖的大家中教师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会获得最佳的收益。在这种快乐幸福的环境中,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拥有了这种责任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产生一种强烈的创造欲。学生有了责任感,才能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变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 高岚.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郭思,钟建安. 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3] 王晓春,甘怡群.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4] 隋轶然. 从学生及家长角度探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