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美术教育目标已突破了视觉艺术范畴,追求通过美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在视觉造型范围内,美术教学很难独立落实高质量综合素养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念、技术作为美术教育的助力——本文从审美欣赏和表现技能两个方向上探讨,小学美术教学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质效;综合素养;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129
课改后,美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美术表现技能教育变成了围绕视觉艺术的综合素养教育。比如审美能力、精神品质、思维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成了美术需要落实的教育目标。在这个情态下,仅凭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本身,已经很难独立完成高质效的教学及综合素养培养目标。因而,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的需要将其他学科“请进来”。
下面,从美术教学的两大板块入手,在审美欣赏和表现技能两个方向的教学上,探讨小学美术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
一、审美欣赏方向的融合
强化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与之前最显性的变化。从素养发展角度上说,审美教育甚至比美术表现技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但,审美素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精神美、理念美、意境美、韵律美、劳动美等等,而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视觉造型上,就不太容易保证学生审美素养的综合性。而要融合其他学科来进行审美欣赏教育,则需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比如,融合语文学科,深化学生对视觉艺术精神内涵方面的审美體验。在学“花儿朵朵”这一课时,教材中提到“自然界中最为争奇斗艳的莫过于鲜花,形形色色的花朵总是给我们带来愉悦或惊喜……常带给我们美好和遐思”,然后就主要是讲述花的形象特征、纹样等内容。那么,花朵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愉悦或惊喜、什么样的遐想呢?后面没有提到。显然,从审美层次上,还是停留在了视觉层面上。这时候,教师就可借用语文的课文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如《花的学校》,先让学生一起诵读文章,“……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引导学生跳出视觉范围,赋予花儿以情感、生命属性,达到情与物的审美融合。此外,语文的诗歌也可以常常用来配合国画、自然、人物类美术作品的欣赏,都可起到深化审美层次的作用。
再如,在学习“祖国在我心中”这一课时,要想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精神理念的审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国歌》《我爱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等爱国主题的音乐、歌曲,构建美术欣赏的立体氛围。我们总说,音乐和美术是姐妹艺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刺激和引导,可形成审美的情感共振,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二、表现技能方向的融合
美术的根本属性还是视觉艺术,那么,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视觉造型表现技能,依然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而其实,表现技能也是美术素养、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表现技能教学方面,传统的学习方式(比如绘画、泥塑等)依然是主流形式。但我们发现,在现代科技环境下,学生美术技能发展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的美术实践应用中,用信息技术创作和表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信息化的表现技术不仅是简化了创作流程提升了效率,而且使美术的表现技法实现了突破,一些人工很难表现的样式、色彩,电脑很容易完成。此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没有专业水平的普通人创作出专业水准的作品。其实,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实践,已成为学生们的一个基础性素养。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美术表现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融合。融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学习资源,二是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创作。
比如学习“跟奶奶学手艺”这一课,教材中只是很简单地介绍了剪纸的制作流程,主要是让学生欣赏。而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剪纸创作技术,除了在课堂上教他们进行手工操作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在家向“奶奶”学习剪纸手艺。但如果“奶奶”不会或只会有限的几种怎么办呢?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从网络上就可以找到很多剪纸的教学视频。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得会,而且还能打开其创作视野和思维空间。
再如“窗口”这一课,是教学生掌握各种创意画框,而我们发现,小学生给画加框的能力比较弱,不是画不对称,就是线条不流畅,框架的美感体现不出来。我就建议他们用信息课上学到的绘图技术,在电脑上用绘图软件画出各种各样的画框,打印出来,再往里面涂画。电脑绘图和手工绘画结合,能制作出非常漂亮的作品。
综上所述,在综合素养教育目标下,美术教学局限于纯视觉的视野下是很难达成教育目标的。因而,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多个学科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既可达到素养培养的综合性目标,又能提升教学的质效——通常来说,小学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可从审美欣赏和表现技能两个方向上着手。
参考文献
[1]赵微. 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整合浅析[J]. 东西南北:教育, 2017(8):00045-00045.
[2]廖靖琳. 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综合教学分析[J]. 北方音乐, 2018, 038(001):180.
[3]冯国健. 留住美术教育的"根"--小学美术学科整合热的"冷"思考[J]. 辽宁教育, 2006, 000(002):63-6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质效;综合素养;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129
课改后,美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美术表现技能教育变成了围绕视觉艺术的综合素养教育。比如审美能力、精神品质、思维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成了美术需要落实的教育目标。在这个情态下,仅凭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本身,已经很难独立完成高质效的教学及综合素养培养目标。因而,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的需要将其他学科“请进来”。
下面,从美术教学的两大板块入手,在审美欣赏和表现技能两个方向的教学上,探讨小学美术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
一、审美欣赏方向的融合
强化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与之前最显性的变化。从素养发展角度上说,审美教育甚至比美术表现技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但,审美素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精神美、理念美、意境美、韵律美、劳动美等等,而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视觉造型上,就不太容易保证学生审美素养的综合性。而要融合其他学科来进行审美欣赏教育,则需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比如,融合语文学科,深化学生对视觉艺术精神内涵方面的审美體验。在学“花儿朵朵”这一课时,教材中提到“自然界中最为争奇斗艳的莫过于鲜花,形形色色的花朵总是给我们带来愉悦或惊喜……常带给我们美好和遐思”,然后就主要是讲述花的形象特征、纹样等内容。那么,花朵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愉悦或惊喜、什么样的遐想呢?后面没有提到。显然,从审美层次上,还是停留在了视觉层面上。这时候,教师就可借用语文的课文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如《花的学校》,先让学生一起诵读文章,“……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引导学生跳出视觉范围,赋予花儿以情感、生命属性,达到情与物的审美融合。此外,语文的诗歌也可以常常用来配合国画、自然、人物类美术作品的欣赏,都可起到深化审美层次的作用。
再如,在学习“祖国在我心中”这一课时,要想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精神理念的审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国歌》《我爱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等爱国主题的音乐、歌曲,构建美术欣赏的立体氛围。我们总说,音乐和美术是姐妹艺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刺激和引导,可形成审美的情感共振,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二、表现技能方向的融合
美术的根本属性还是视觉艺术,那么,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视觉造型表现技能,依然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而其实,表现技能也是美术素养、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表现技能教学方面,传统的学习方式(比如绘画、泥塑等)依然是主流形式。但我们发现,在现代科技环境下,学生美术技能发展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的美术实践应用中,用信息技术创作和表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信息化的表现技术不仅是简化了创作流程提升了效率,而且使美术的表现技法实现了突破,一些人工很难表现的样式、色彩,电脑很容易完成。此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没有专业水平的普通人创作出专业水准的作品。其实,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实践,已成为学生们的一个基础性素养。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美术表现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融合。融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学习资源,二是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创作。
比如学习“跟奶奶学手艺”这一课,教材中只是很简单地介绍了剪纸的制作流程,主要是让学生欣赏。而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剪纸创作技术,除了在课堂上教他们进行手工操作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在家向“奶奶”学习剪纸手艺。但如果“奶奶”不会或只会有限的几种怎么办呢?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从网络上就可以找到很多剪纸的教学视频。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得会,而且还能打开其创作视野和思维空间。
再如“窗口”这一课,是教学生掌握各种创意画框,而我们发现,小学生给画加框的能力比较弱,不是画不对称,就是线条不流畅,框架的美感体现不出来。我就建议他们用信息课上学到的绘图技术,在电脑上用绘图软件画出各种各样的画框,打印出来,再往里面涂画。电脑绘图和手工绘画结合,能制作出非常漂亮的作品。
综上所述,在综合素养教育目标下,美术教学局限于纯视觉的视野下是很难达成教育目标的。因而,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多个学科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既可达到素养培养的综合性目标,又能提升教学的质效——通常来说,小学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可从审美欣赏和表现技能两个方向上着手。
参考文献
[1]赵微. 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整合浅析[J]. 东西南北:教育, 2017(8):00045-00045.
[2]廖靖琳. 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综合教学分析[J]. 北方音乐, 2018, 038(001):180.
[3]冯国健. 留住美术教育的"根"--小学美术学科整合热的"冷"思考[J]. 辽宁教育, 2006, 000(00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