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对人一生具有奠基性作用,更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和成长的底色。因此,幼儿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和责任也对其品格德行、人格修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仅要按照国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具有幼教特色的“好妈妈”,更要耐心、细致、有大爱,尊重和理解幼儿。
心有大爱——
幼儿教师师德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素质教育实施。
而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幼儿教师师德要求的特殊性。对于刚刚离开百般呵护的家庭、伴随着分离焦虑走进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幼儿教师成为幼儿继其父母和长辈以外最重要、最亲近的人,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在幼儿的心灵中留下浓重的印记,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其所肩负的启蒙意义,以良好的师风熏陶幼儿,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幼儿,成为心中有大爱的幼儿教师。
高尔基说过:“如果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从实践层面来讲,需要引导幼儿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将“假如我是孩子,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思想深入每一位幼儿教师的心中,提醒每一位幼儿教师,师德是要从心底里萌发出对幼儿的爱、理解和尊重。
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师德的关键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幼儿教师师德的重要起点,专业理想是幼儿教师在保育和教育工作过程中最根本的精神动力,是推动教师做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推动力。当前整个社会对学前教育空前关注,幼儿教师整日面对着一群心智能力都未成熟、行为活泼、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幼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琐碎、繁重的工作任务,时间长了,难免会有职业困惑与倦怠。
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树立远大的专业理想,形成专业自主意识,能够使教师获得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提升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抑制职业倦怠。因此,幼儿教师也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常规化,既要学习师德修养知识,也要学习幼教理论和其他知识。
学习师德修养知识,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到以正确的方式与幼儿相处,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努力建立和谐、平等、宽松、愉悦的师幼关系,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钻研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在尊重和保护幼儿兴趣和天性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本身也是一个培养兴趣、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的过程,有助于增加教师的人文修养,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要鼓励和引导幼儿教师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前提下,不断自觉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培育专业素养,增强教育的信心,才能使得幼儿教师从内心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在教育工作中恪守教师的道德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育人。
细致耐心——
幼儿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
幼儿园阶段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心智、想法、思想相差最为悬殊的一种师生关系。如何避免幼儿教师因自身的固定思维影响和抹杀孩子的天性;因自身的理性和成人的心态阻隔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創造力等,需要幼儿教师具有更多的细致和耐心,用心观察、体会孩子,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因此,细致和耐心是幼儿教师师德在日常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
学前阶段幼儿的特点就是学习、游戏、交往等以个人喜好和兴趣为主,且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这需要园所和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呵护。幼儿教师需要能够真正地蹲下身子,放下成人的思维方式,以幼儿的视角看幼儿的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幼儿教师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才能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不足,获得了解幼儿的渠道和思路。
幼儿教师用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对待幼儿,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童真的世界和情感不被无情地压制。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小世界,每个人的个性、爱好、兴趣、情感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幼儿教师不能够更细致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不能更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将无法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无法真正理解每一个孩子。如此看来,幼儿教育是一项最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细心和耐心是幼儿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幼儿教师要用最大的耐心和细心给孩子一个快乐、阳光、充满欢笑的童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新时代的背景下,幼儿教师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专业理想,充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心怀大爱,努力成为具有幼教特色的好老师、孩子眼中的“好妈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塑造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的人生之初留下美好的回忆,让他们心存幼儿教育阶段的美好和温暖继续前行。
心有大爱——
幼儿教师师德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素质教育实施。
而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幼儿教师师德要求的特殊性。对于刚刚离开百般呵护的家庭、伴随着分离焦虑走进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幼儿教师成为幼儿继其父母和长辈以外最重要、最亲近的人,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在幼儿的心灵中留下浓重的印记,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其所肩负的启蒙意义,以良好的师风熏陶幼儿,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幼儿,成为心中有大爱的幼儿教师。
高尔基说过:“如果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从实践层面来讲,需要引导幼儿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将“假如我是孩子,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思想深入每一位幼儿教师的心中,提醒每一位幼儿教师,师德是要从心底里萌发出对幼儿的爱、理解和尊重。
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师德的关键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幼儿教师师德的重要起点,专业理想是幼儿教师在保育和教育工作过程中最根本的精神动力,是推动教师做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推动力。当前整个社会对学前教育空前关注,幼儿教师整日面对着一群心智能力都未成熟、行为活泼、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幼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琐碎、繁重的工作任务,时间长了,难免会有职业困惑与倦怠。
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树立远大的专业理想,形成专业自主意识,能够使教师获得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提升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抑制职业倦怠。因此,幼儿教师也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常规化,既要学习师德修养知识,也要学习幼教理论和其他知识。
学习师德修养知识,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到以正确的方式与幼儿相处,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努力建立和谐、平等、宽松、愉悦的师幼关系,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钻研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在尊重和保护幼儿兴趣和天性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本身也是一个培养兴趣、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的过程,有助于增加教师的人文修养,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要鼓励和引导幼儿教师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前提下,不断自觉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培育专业素养,增强教育的信心,才能使得幼儿教师从内心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在教育工作中恪守教师的道德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育人。
细致耐心——
幼儿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
幼儿园阶段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心智、想法、思想相差最为悬殊的一种师生关系。如何避免幼儿教师因自身的固定思维影响和抹杀孩子的天性;因自身的理性和成人的心态阻隔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創造力等,需要幼儿教师具有更多的细致和耐心,用心观察、体会孩子,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因此,细致和耐心是幼儿教师师德在日常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
学前阶段幼儿的特点就是学习、游戏、交往等以个人喜好和兴趣为主,且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这需要园所和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呵护。幼儿教师需要能够真正地蹲下身子,放下成人的思维方式,以幼儿的视角看幼儿的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幼儿教师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才能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不足,获得了解幼儿的渠道和思路。
幼儿教师用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对待幼儿,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童真的世界和情感不被无情地压制。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小世界,每个人的个性、爱好、兴趣、情感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幼儿教师不能够更细致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不能更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将无法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无法真正理解每一个孩子。如此看来,幼儿教育是一项最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细心和耐心是幼儿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幼儿教师要用最大的耐心和细心给孩子一个快乐、阳光、充满欢笑的童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新时代的背景下,幼儿教师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专业理想,充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心怀大爱,努力成为具有幼教特色的好老师、孩子眼中的“好妈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塑造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的人生之初留下美好的回忆,让他们心存幼儿教育阶段的美好和温暖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