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令教师感到头疼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适当保留“留级”制度还是比较好的,“学困生”们大多在课堂上相互打逗或是趴在课桌上睡觉,令教师在教学中顾此失彼。所谓“因材施教”,就应该实行“分槽喂养”,把德育教育放到首要的地位。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应设“学困生”特训班。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对于那些“学困生”,首要的任务是教他们做人,做一个正常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大多首先是家庭的叛逆者,再成为学校的叛逆者,若教育不当,甚至会成为社会的叛逆者。
一、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当“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人自身的需要才有可能受到关注。当然,我们能够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以什么样的关怀,以什么方式去关怀,也直接受到我们的能力的影响。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求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人生的正轨。对于这些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五节主题班会课和体育课,文化课的教师在备课中也要有以德育为主的理念。结合讲课内容多讲关于德育的古今中外的故事,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获得必要的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现在我国的所谓素质教育,基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要真正了解他们——“学困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要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善于与他们进一步沟通,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沟通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沟通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沟通的前提是信任。教育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去完成,才可能有效果。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能使他们说出心里话。这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与“学困生”沟通,耐心和时间是不可少的,此外还需要所有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育要改革、要创新,教师任重而道远。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必须树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增强两个意识。首先是服务意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学会做人,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其次是实践意识。知识来于源生活,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进发继续深入钻研的激情。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相信学生,引导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个性发挥的条件,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如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手,可以设计播放影视片段“林则徐禁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出一个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是禁烟运动引起了鸦片战争吗?”让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状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比如提出问题:鸦片战争与当时中国国力的强弱有关系吗?如果中国很强大,英国敢对中国动武吗?等等。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并给他们回答的机会,增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以诚相见,共同进步。师爱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可以构建教育理想的大厦。
参考文献
[1]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吴文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龚孝华,新课程评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马丽娟,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历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一、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当“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人自身的需要才有可能受到关注。当然,我们能够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以什么样的关怀,以什么方式去关怀,也直接受到我们的能力的影响。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求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人生的正轨。对于这些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五节主题班会课和体育课,文化课的教师在备课中也要有以德育为主的理念。结合讲课内容多讲关于德育的古今中外的故事,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获得必要的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现在我国的所谓素质教育,基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要真正了解他们——“学困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要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善于与他们进一步沟通,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沟通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沟通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沟通的前提是信任。教育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去完成,才可能有效果。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能使他们说出心里话。这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与“学困生”沟通,耐心和时间是不可少的,此外还需要所有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育要改革、要创新,教师任重而道远。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必须树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增强两个意识。首先是服务意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学会做人,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其次是实践意识。知识来于源生活,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进发继续深入钻研的激情。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相信学生,引导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个性发挥的条件,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如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手,可以设计播放影视片段“林则徐禁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出一个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是禁烟运动引起了鸦片战争吗?”让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状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比如提出问题:鸦片战争与当时中国国力的强弱有关系吗?如果中国很强大,英国敢对中国动武吗?等等。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并给他们回答的机会,增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以诚相见,共同进步。师爱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可以构建教育理想的大厦。
参考文献
[1]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吴文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龚孝华,新课程评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马丽娟,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历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