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音乐学家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音乐的传承形式无非也就是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两种,可是不管这两种形式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传承的透明性。同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经济和科技的长期发展中,认为地保护那些即将消亡的文化遗产。本文将对音乐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在音乐文化的传承的实践中,要经过资源调查、曲目发掘和项目建设三个阶段,并且要有效的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和规范,从正、反兩个方面吸取所经历的成绩与失败,这就证明了音乐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才是使音乐文化传承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音乐文化的传承
音乐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文化的主导应该是儒家文化,还有佛教和道教等多种文化形态,这其中就包括了:诗词歌赋、戏剧、曲艺、书法、绘画、庙会、灯会等等。中国人从远古至今,运用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并且具有固态特色的音乐,是被称之为“中国音乐”,它不仅包括远古时代的音乐作品,同时还包括现代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文化中,“传承”是指音乐表演实践、音乐作曲和知识的积累在每个音乐家之间传递的方法、手段及载体。音乐通过传承形成了信息的交流传递,最终实现了音乐信息在社会钟的循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的传承,因为它是音乐作品得到体现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说:音乐传承适用于所有的音乐传统。它不仅是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还作为一宗分析的范畴应用到了整个的音乐文化中去,这其间不仅涵盖了民间(传统)的音乐,而且还占据着流行音乐和艺术音乐的领域。
音乐文化的传承包括了:技能技巧、社会、组织和认识四个方面,这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技巧方面,这是音乐家最为重视的领域。此外,尽管音乐心理学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相对来说较少的关注到技巧方面,而是注重了其他三个方面,可是论题却始终围绕着“传承”进行。
二、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作为音乐文化的两种传承方式,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书面传承的方式依赖于一些记谱的形式,记谱法与书写都是试图去固定作曲,跨越地理和时间的约束的传承技巧。作曲家和词作家通过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最终被群众所记住和评价,进而达到出名的目的。和书面传承方式正好相反,口头传承的方式主要依靠于记忆和表演。记忆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经常出错的,所以人们会认为作品不能够被固定,而是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会顺着持续的变奏而发生改变。
在文学的口头传统中,在转瞬即逝的、社会的以及行为句式之中,各种不同的差异是变化多样的,而非装饰性的、文本的展现出来,却是清晰的。但是对于音乐文化来说,不管是书面传承的方法还是口头传承的方法,之间的差异却不容易被发现。有很多的情况下,书面传承和口头传承两种方式在同样的传统中同时存在。
在记谱法没有出现以前,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靠一种最原始的形式,这种形式没有人为的传播媒介介入,是一种自然的传承方式。人们为了摆脱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时效,开始对音乐的记录方式进行研究,这就生成了乐谱,用乐谱作为媒介来传承音乐的方式,一直用到了现在依然适用。不过记谱法也存在着漏洞,例如乐器法的技巧、音色、力度细节、速度以及装饰连接等。站在音乐表现的角度看,这些细节对记谱法的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音乐文化的现状分析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生态文化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文化资源在严重的流失,很多有价值的音乐形式即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后果,例如昆曲、古琴、大福影(河北省唐山市皮影戏的一种)等。在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文化正在慢慢吞噬着传统文化,分散让位于一体化的问题日益明显。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也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当代的音乐文化也会随之失去原有的丰富性,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积累下来的音乐文化宝藏趋于淡薄。
我国地大物博的条件成就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我们要从根本上找到音乐文化生与死的原因,前提是要从现存的音乐文化入手。现在仍然存在的传统文化,都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例如:北京的京韵大鼓、河南的豫剧以及陕西的信天游等等。如今渐渐传入我国的西方音乐(嘻哈、饶舌等),冲击着我国原有的委婉的音乐。张祥龙曾指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安安稳稳的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可实际上,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处于即将断层的阶段。想昆曲、吹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再有人回去真正的学习了。更不用说去承担传承的任务,甚至有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我国还有那么多音乐文化的精华。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对于音乐文化而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尤为重要,无论是音乐文化,还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的瑰宝。然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某些地方的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了提高知名度的招牌,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了商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十分积极,虽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他们追求的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只希望通过申报非遗得到更多的回报,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漠不关心。
其次,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文化消费的对象,为了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经被包装盒改造很多次,最终导致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这种行为表面上虽然是弘扬了民族文化,可实际上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精神意蕴。 再次,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内在的神秘气息,只剩下传统文化的外壳。比如各地的龙舟比赛,原本是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可是现在的龙舟只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如果说传统的龙舟比赛有一些信仰的民俗在里面,那么现代的龙舟竞赛钟已经没有了这一性质,只剩下了娱乐休闲方式。
五、我们为什么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一)由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导致文化的地方性和多样性就渐渐地走向灭亡。
我国各个地方都具有富于地域色彩的文娱方式,各个地区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文化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我们的娱乐方式大多都是电视和网络。我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看着同一个节目,听着同一首歌,同时也以同样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情感,文化的地方性和多样性已经逐渐消亡。尤其是电视和网络把外来的文化已经慢慢渗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故乡的生活就显得有些落后,于是人们开始选择新的、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抛弃了地方文化而融入到了时尚的文化中去。现在是时代是网络和传媒的时代,文化的多樣性和地方性渐渐地离我们而去,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就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一些传统的文化正逐步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例如兔儿爷本是祭月仪式中供奉的神佛,在祭月的过程中,小孩们会向兔儿爷跪拜,以此祈求能够平平安安,但现在兔儿爷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消了。另外还有传统的端午节前,家长总会给孩子制作一些饰品和小玩具,以此用来驱邪去病。而在现在的生活中,这些手工的制品也正在渐渐地消失甚至有些已经失传。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窗花了,过去我们过年的时候,总会剪一些花花绿绿的窗花,以此来烘托新年喜庆的气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窗户大多都换成了铝合金制材,窗花也随之渐渐离我们远去,加上掌握剪窗花收益的老艺人们相继离世,手工剪纸也濒临消亡。总之,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改变,很多的传统文化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即将消失或失传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加以保护,为后人留下一份生活变迁的痕迹,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个动机。
由于上述原因,提倡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反思。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科学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目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抵制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同时也是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要对即将失传和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就是要自己动手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冲击文化形式,开辟一片新的生存空间,使它的艺术性还能被后人所认可和了解。
六、结语
无论是音乐文化的传承,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在我国经济和科技都有了突飞猛进的现阶段,为了在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视野中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提供一个生存的空间,我们就必须做好音乐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永远地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纯.通过传统音乐现状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J].黄河之声,2010 (10).
[2]张亮,张鸣.论音乐文化传承的本质 [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张勇.文化遗产法益的刑法保护 [J].新疆社会科学,2012(4).
关键词: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在音乐文化的传承的实践中,要经过资源调查、曲目发掘和项目建设三个阶段,并且要有效的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和规范,从正、反兩个方面吸取所经历的成绩与失败,这就证明了音乐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才是使音乐文化传承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音乐文化的传承
音乐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文化的主导应该是儒家文化,还有佛教和道教等多种文化形态,这其中就包括了:诗词歌赋、戏剧、曲艺、书法、绘画、庙会、灯会等等。中国人从远古至今,运用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并且具有固态特色的音乐,是被称之为“中国音乐”,它不仅包括远古时代的音乐作品,同时还包括现代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文化中,“传承”是指音乐表演实践、音乐作曲和知识的积累在每个音乐家之间传递的方法、手段及载体。音乐通过传承形成了信息的交流传递,最终实现了音乐信息在社会钟的循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的传承,因为它是音乐作品得到体现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说:音乐传承适用于所有的音乐传统。它不仅是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还作为一宗分析的范畴应用到了整个的音乐文化中去,这其间不仅涵盖了民间(传统)的音乐,而且还占据着流行音乐和艺术音乐的领域。
音乐文化的传承包括了:技能技巧、社会、组织和认识四个方面,这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技巧方面,这是音乐家最为重视的领域。此外,尽管音乐心理学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相对来说较少的关注到技巧方面,而是注重了其他三个方面,可是论题却始终围绕着“传承”进行。
二、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作为音乐文化的两种传承方式,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书面传承的方式依赖于一些记谱的形式,记谱法与书写都是试图去固定作曲,跨越地理和时间的约束的传承技巧。作曲家和词作家通过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最终被群众所记住和评价,进而达到出名的目的。和书面传承方式正好相反,口头传承的方式主要依靠于记忆和表演。记忆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经常出错的,所以人们会认为作品不能够被固定,而是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会顺着持续的变奏而发生改变。
在文学的口头传统中,在转瞬即逝的、社会的以及行为句式之中,各种不同的差异是变化多样的,而非装饰性的、文本的展现出来,却是清晰的。但是对于音乐文化来说,不管是书面传承的方法还是口头传承的方法,之间的差异却不容易被发现。有很多的情况下,书面传承和口头传承两种方式在同样的传统中同时存在。
在记谱法没有出现以前,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靠一种最原始的形式,这种形式没有人为的传播媒介介入,是一种自然的传承方式。人们为了摆脱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时效,开始对音乐的记录方式进行研究,这就生成了乐谱,用乐谱作为媒介来传承音乐的方式,一直用到了现在依然适用。不过记谱法也存在着漏洞,例如乐器法的技巧、音色、力度细节、速度以及装饰连接等。站在音乐表现的角度看,这些细节对记谱法的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音乐文化的现状分析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生态文化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文化资源在严重的流失,很多有价值的音乐形式即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后果,例如昆曲、古琴、大福影(河北省唐山市皮影戏的一种)等。在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文化正在慢慢吞噬着传统文化,分散让位于一体化的问题日益明显。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也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当代的音乐文化也会随之失去原有的丰富性,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积累下来的音乐文化宝藏趋于淡薄。
我国地大物博的条件成就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我们要从根本上找到音乐文化生与死的原因,前提是要从现存的音乐文化入手。现在仍然存在的传统文化,都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例如:北京的京韵大鼓、河南的豫剧以及陕西的信天游等等。如今渐渐传入我国的西方音乐(嘻哈、饶舌等),冲击着我国原有的委婉的音乐。张祥龙曾指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安安稳稳的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可实际上,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处于即将断层的阶段。想昆曲、吹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再有人回去真正的学习了。更不用说去承担传承的任务,甚至有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我国还有那么多音乐文化的精华。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对于音乐文化而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尤为重要,无论是音乐文化,还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的瑰宝。然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某些地方的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了提高知名度的招牌,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了商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十分积极,虽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他们追求的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只希望通过申报非遗得到更多的回报,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漠不关心。
其次,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文化消费的对象,为了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经被包装盒改造很多次,最终导致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这种行为表面上虽然是弘扬了民族文化,可实际上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精神意蕴。 再次,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内在的神秘气息,只剩下传统文化的外壳。比如各地的龙舟比赛,原本是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可是现在的龙舟只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如果说传统的龙舟比赛有一些信仰的民俗在里面,那么现代的龙舟竞赛钟已经没有了这一性质,只剩下了娱乐休闲方式。
五、我们为什么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一)由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导致文化的地方性和多样性就渐渐地走向灭亡。
我国各个地方都具有富于地域色彩的文娱方式,各个地区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文化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我们的娱乐方式大多都是电视和网络。我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看着同一个节目,听着同一首歌,同时也以同样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情感,文化的地方性和多样性已经逐渐消亡。尤其是电视和网络把外来的文化已经慢慢渗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故乡的生活就显得有些落后,于是人们开始选择新的、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抛弃了地方文化而融入到了时尚的文化中去。现在是时代是网络和传媒的时代,文化的多樣性和地方性渐渐地离我们而去,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就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一些传统的文化正逐步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例如兔儿爷本是祭月仪式中供奉的神佛,在祭月的过程中,小孩们会向兔儿爷跪拜,以此祈求能够平平安安,但现在兔儿爷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消了。另外还有传统的端午节前,家长总会给孩子制作一些饰品和小玩具,以此用来驱邪去病。而在现在的生活中,这些手工的制品也正在渐渐地消失甚至有些已经失传。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窗花了,过去我们过年的时候,总会剪一些花花绿绿的窗花,以此来烘托新年喜庆的气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窗户大多都换成了铝合金制材,窗花也随之渐渐离我们远去,加上掌握剪窗花收益的老艺人们相继离世,手工剪纸也濒临消亡。总之,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改变,很多的传统文化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即将消失或失传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加以保护,为后人留下一份生活变迁的痕迹,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个动机。
由于上述原因,提倡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反思。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科学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目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抵制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同时也是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要对即将失传和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就是要自己动手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冲击文化形式,开辟一片新的生存空间,使它的艺术性还能被后人所认可和了解。
六、结语
无论是音乐文化的传承,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在我国经济和科技都有了突飞猛进的现阶段,为了在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视野中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提供一个生存的空间,我们就必须做好音乐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永远地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纯.通过传统音乐现状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J].黄河之声,2010 (10).
[2]张亮,张鸣.论音乐文化传承的本质 [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张勇.文化遗产法益的刑法保护 [J].新疆社会科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