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在农村执教的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感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甚至因此影响到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偏低的这种现状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是提高其作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模仿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读写相结合
朱熹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又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其意思十分明确,多读优秀作品,加以模仿,功到自然成,写起文章来也就不难了。这是对读写结合很中肯的论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表达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组词模仿、句式模仿、叙事模仿、议论模仿、结构模仿、说明模仿、描写模仿、抒情模仿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心中就有了具体的样式,做到胸有成竹,指导的效果就会比空洞的说教好。例如,讲过了《荔枝蜜》这篇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叙事方法,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一件事情,或一样东西。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后,可以启发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从几个方面,举出实例,说明本地气候的特征。学了《谈骨气》一文,就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模仿此文“提出论点——典例分析——总结全文”的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以指导学生模仿本文的描写方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校园或公园的一角。教学完《白杨礼赞》,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赞》(如《春蚕赞》《绿叶赞》《青松赞》等等),让他们选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引线,从形体写到精神,然后联系到人,充分抒情。如此训练,使学生很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所学也有所获。
二、整体模仿与局部模仿相结合
模仿的内容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片断的;或模仿成功写法,或模仿创新形式,或模仿优美语段……这要根据课文的自身特点来决定。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某篇课文的最为显著的一个或两个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或局部的仿写,可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句子。比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如手、头发、皱纹等),模仿作者通过一、二个重点场面,具体写出一个人物来,使人读了也能受到感染。学了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的五个画面后,可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个画面,写一段写景的优美文字。就曾经有个老师在讲授完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后,要求学生模仿“春花图”一段按动静结合、虚实相连、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写一则“秋果图”的短习作。在这次的仿写中,大部分学生写起来都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成得较好。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果园里,柿儿、梨儿、苹果都争先恐后地结满了果实。你瞧,柿子像盏盏灯笼高悬枝头;梨子似串串葫芦垂吊树梢;那苹果个个似姑娘,将那羞红的脸儿藏在绿叶中。浓郁的果香流荡在整个果园。闭了眼,硕大的果实仿佛捧在手上,甜蜜的果汁已在齿颊留香;树下,成群的孩子跳着闹着,和大人分享这丰收的欢乐。
三、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模仿的确十分重要,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中国古人说:“学之为言效也。”意思是说,学习就是模仿。先有模仿,然后才会有创造。朱光潜先生说:“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模仿不能要学生为仿而仿,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蹊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一、读写相结合
朱熹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又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其意思十分明确,多读优秀作品,加以模仿,功到自然成,写起文章来也就不难了。这是对读写结合很中肯的论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表达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组词模仿、句式模仿、叙事模仿、议论模仿、结构模仿、说明模仿、描写模仿、抒情模仿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心中就有了具体的样式,做到胸有成竹,指导的效果就会比空洞的说教好。例如,讲过了《荔枝蜜》这篇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叙事方法,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一件事情,或一样东西。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后,可以启发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从几个方面,举出实例,说明本地气候的特征。学了《谈骨气》一文,就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模仿此文“提出论点——典例分析——总结全文”的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以指导学生模仿本文的描写方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校园或公园的一角。教学完《白杨礼赞》,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赞》(如《春蚕赞》《绿叶赞》《青松赞》等等),让他们选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引线,从形体写到精神,然后联系到人,充分抒情。如此训练,使学生很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所学也有所获。
二、整体模仿与局部模仿相结合
模仿的内容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片断的;或模仿成功写法,或模仿创新形式,或模仿优美语段……这要根据课文的自身特点来决定。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某篇课文的最为显著的一个或两个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或局部的仿写,可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句子。比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如手、头发、皱纹等),模仿作者通过一、二个重点场面,具体写出一个人物来,使人读了也能受到感染。学了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的五个画面后,可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个画面,写一段写景的优美文字。就曾经有个老师在讲授完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后,要求学生模仿“春花图”一段按动静结合、虚实相连、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写一则“秋果图”的短习作。在这次的仿写中,大部分学生写起来都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成得较好。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果园里,柿儿、梨儿、苹果都争先恐后地结满了果实。你瞧,柿子像盏盏灯笼高悬枝头;梨子似串串葫芦垂吊树梢;那苹果个个似姑娘,将那羞红的脸儿藏在绿叶中。浓郁的果香流荡在整个果园。闭了眼,硕大的果实仿佛捧在手上,甜蜜的果汁已在齿颊留香;树下,成群的孩子跳着闹着,和大人分享这丰收的欢乐。
三、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模仿的确十分重要,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中国古人说:“学之为言效也。”意思是说,学习就是模仿。先有模仿,然后才会有创造。朱光潜先生说:“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模仿不能要学生为仿而仿,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蹊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