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模仿 提高作文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在农村执教的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感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甚至因此影响到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偏低的这种现状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是提高其作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模仿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读写相结合
  朱熹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又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其意思十分明确,多读优秀作品,加以模仿,功到自然成,写起文章来也就不难了。这是对读写结合很中肯的论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表达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组词模仿、句式模仿、叙事模仿、议论模仿、结构模仿、说明模仿、描写模仿、抒情模仿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心中就有了具体的样式,做到胸有成竹,指导的效果就会比空洞的说教好。例如,讲过了《荔枝蜜》这篇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叙事方法,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一件事情,或一样东西。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后,可以启发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从几个方面,举出实例,说明本地气候的特征。学了《谈骨气》一文,就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模仿此文“提出论点——典例分析——总结全文”的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以指导学生模仿本文的描写方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校园或公园的一角。教学完《白杨礼赞》,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赞》(如《春蚕赞》《绿叶赞》《青松赞》等等),让他们选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引线,从形体写到精神,然后联系到人,充分抒情。如此训练,使学生很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所学也有所获。
  二、整体模仿与局部模仿相结合
  模仿的内容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片断的;或模仿成功写法,或模仿创新形式,或模仿优美语段……这要根据课文的自身特点来决定。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某篇课文的最为显著的一个或两个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或局部的仿写,可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句子。比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如手、头发、皱纹等),模仿作者通过一、二个重点场面,具体写出一个人物来,使人读了也能受到感染。学了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的五个画面后,可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个画面,写一段写景的优美文字。就曾经有个老师在讲授完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后,要求学生模仿“春花图”一段按动静结合、虚实相连、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写一则“秋果图”的短习作。在这次的仿写中,大部分学生写起来都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成得较好。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果园里,柿儿、梨儿、苹果都争先恐后地结满了果实。你瞧,柿子像盏盏灯笼高悬枝头;梨子似串串葫芦垂吊树梢;那苹果个个似姑娘,将那羞红的脸儿藏在绿叶中。浓郁的果香流荡在整个果园。闭了眼,硕大的果实仿佛捧在手上,甜蜜的果汁已在齿颊留香;树下,成群的孩子跳着闹着,和大人分享这丰收的欢乐。
  三、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模仿的确十分重要,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中国古人说:“学之为言效也。”意思是说,学习就是模仿。先有模仿,然后才会有创造。朱光潜先生说:“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模仿不能要学生为仿而仿,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蹊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一、范读  文言文风格古朴,语言典雅。从美学角度讲,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对审美主体而言,在范读阶段不仅要注意一些僻字、通假字和形同义异异读字。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去完整地把握理想的审美知觉。如讲授《爱莲说》首先营造一个古声古韵的氛围,可利用音乐的感
期刊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
期刊
谈起作文教学,恐所有同行都又爱又恨:爱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只要让学生多读书,多模仿,多练习,得个良好是不成问题的,考试也落不了多少分,老师也不用太费心;恨的是得高分太难,想提高太难,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遣词、书写,方方面面都抓阅卷老师金睛,多得几分,那可也真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终于明白了孔老夫子的话“因材施教”。抓住了这个教学真谛,我发现:作文提高并不难。  
期刊
会不会阅读,既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能力,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好坏,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寻找阅读的“突破口”,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的“突破”在于“品味”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蕴含着作者的匠心,透视出文章的内容。独特新颖的,能够亮人眼目;平实质朴的,往往藏巧于拙,我们由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寻到破解文章的“蛛丝马
期刊
习题引入: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兄嫂是依 B.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C.吾又罢去 D.故不我若也  【解析】选C。C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句  【方法技巧】  宾语前置句的辨析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中句子的宾语位置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谓语的后面,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将宾语置于谓语前面,这类句子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大致分四类:  一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细细地品读、认真地体味,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以画传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积极的情感对主体有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遵循上述规律,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学生不听话时,往往一“骂”即“静”,一“训””就“乖”。频用此法,表面上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质上会带给学生深深的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障碍。相反,爱心——充满
期刊
我认为明代小品文家中,最善于写人绘物达情叙事的莫过于张岱,而张岱的诸多传世之作中,最为卓绝高妙的要首推《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期刊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
期刊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与基础。我以为,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因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开拓自己的视野,并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艺术,这应是语文老师读书最大的收获。随着无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