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er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明代小品文家中,最善于写人绘物达情叙事的莫过于张岱,而张岱的诸多传世之作中,最为卓绝高妙的要首推《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两百余字却写得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简洁而不失空洞,细致而不失繁琐,亦平亦奇,似梦似真,结尾处以一句笑谈戛然而止,余韵却在篇外。《湖心亭看雪》,讲什么的,当然是湖心亭看雪了。
  若仅限于此,《湖心亭看雪》也不过是一篇完美的记叙文。问题就在于《湖心亭看雪》之绝妙,绝不限于文字功夫,而是在于这百余字对其心迹的表露,对其灵魂的折射。
  张岱聪颖过人,目光深邃,所以他待人接物,总能入木三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西湖他有过一段独到的评议:
  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蹀躞之,人人得而蹀躞,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清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此言道破了西湖在众人心中的真实地位,她并不是芸芸众生时时记挂,魂牵梦绕的地方,而是在她美丽时则亲近她,她平淡时则离弃她。一般人游西湖,观的是苏堤繁花似锦,莺穿柳带;品的是平湖秋月明如镜,映日荷花别样红,即使看雪也要看断桥残雪,所以大雪初霁的西湖是清冷寂寞的。
  而此时张岱却来了,所见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寂寥呀,面对寂寥张岱比柳宗元来得豁达高远,柳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有点过于孤芳自赏,一副小家子气,张岱却是洒脱超然的,未流露一点物喜己悲之情。天地鸿蒙,他呈给我们的是大境界,世事沧桑,人也常常禹禹独行,张岱优游其间心情是兴奋的。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张岱上了湖心亭,却见他人已捷足先登,煮雪烹酒,邀之共饮,这是平淡中突兀的一笔,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几分传奇色彩,恍然若梦,待到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才不禁叫绝,张岱遇上知音了!在此处张岱又处理得比范仲淹“微斯人吾谁与归”要含蓄,范之言有些自我标榜,故作清高,张岱则是低调、内敛、不作张扬的。轻描淡写,有点类似志摩康桥作别,挥一挥衣袖不带有一片云彩。
  两个“痴”字,足见张岱湖心亭看雪巧遇知音之幸,也透露了张岱对西湖的万般眷恋痴狂。与其说能与自己一样雪天游湖是知音,莫如说西湖是张岱的知音,张岱在《西湖梦寻·自序》中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由此可见,张岱早已把西湖当作梦的皈依,灵魂的家园。
  西湖与张岱是有几分相似的,有绮丽繁华之日,也有清冷寂落之时,只不过西湖的热闹冷清周而复始,张岱的流金岁月一去不回,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张岱与西湖都经历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享受得起钟鸣鼎食之喧闹,也耐得住门可罗雀之寥落。
  正因如此,张岱会在春和景明时来,分享一下西湖的愉悦,也会在大雪数日,人迹罕至是来,与西湖默默相对,无声胜有声,西湖是张岱的安抚,也是张岱精神的寄托。
  《湖心亭看雪》是写在西湖宁静时的文字,也是写在张岱清醒时的文字,张岱的心性与人格也可从中大幅度地显露出来。张岱前半生宝马轻裘,后半生穷困潦倒,他把这归之于梦,但这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一种从容应对处变不惊。雪天游湖是一种执着,类痴似狂是一种纯洁率真,至此,我们已不难看出张岱的豁达乐观和对生命的无限热情尽在此篇中了。
  正因有这样的品性,张岱才能拿出“大梦将悟,犹事雕虫”的勇气,用一生的时间用不变的热忱去关注世间的人和事,所以才能洞悉《西湖七月半》缭乱繁华后的穷形尽相,所以才能捕捉《柳敬亭说书》的入画出神,所以后人感叹,晚明文坛有张岱作结乃一大幸事。所以他众多追忆往事描绘现实的作品成了我们解读当时社会的史料,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张岱说过,他的作品是痴人说梦,言下之意,会其真义者甚少,想必《湖心亭看雪》也在其中吧,此中千般深义也不是平凡如我辈者所能解释得清的。半生荣辱遭际,一条心路历程,个中滋味谁人能解?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广泛地积累、不断地拓展,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那么,在新课改强调积累的情况下,语文学习应改积累什么?又有哪些好的积累方法呢?  首先是积累什么的问题。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语文要积累基础知识,比如字音、字形、成语以及古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等,当然也包括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还有学习方法的积累,
期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语文活动的开展,使考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和名家名著常识,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这些都是考生展示才情,厚实文化底蕴的资本。考场作文若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打开积累的宝库,巧联妙引,不仅会使句子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也会给文章增添几分书卷气,增添几丝文化厚重,令阅卷老师爱不释手。那么,如何运用巧联妙引法从
期刊
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求其精,学求其博”。  所谓“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在教学实践中,应在“精”字上下功夫。  其一,内容精。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全抓不可以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一、范读  文言文风格古朴,语言典雅。从美学角度讲,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对审美主体而言,在范读阶段不仅要注意一些僻字、通假字和形同义异异读字。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去完整地把握理想的审美知觉。如讲授《爱莲说》首先营造一个古声古韵的氛围,可利用音乐的感
期刊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
期刊
谈起作文教学,恐所有同行都又爱又恨:爱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只要让学生多读书,多模仿,多练习,得个良好是不成问题的,考试也落不了多少分,老师也不用太费心;恨的是得高分太难,想提高太难,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遣词、书写,方方面面都抓阅卷老师金睛,多得几分,那可也真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终于明白了孔老夫子的话“因材施教”。抓住了这个教学真谛,我发现:作文提高并不难。  
期刊
会不会阅读,既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能力,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好坏,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寻找阅读的“突破口”,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的“突破”在于“品味”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蕴含着作者的匠心,透视出文章的内容。独特新颖的,能够亮人眼目;平实质朴的,往往藏巧于拙,我们由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寻到破解文章的“蛛丝马
期刊
习题引入: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兄嫂是依 B.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C.吾又罢去 D.故不我若也  【解析】选C。C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句  【方法技巧】  宾语前置句的辨析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中句子的宾语位置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谓语的后面,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将宾语置于谓语前面,这类句子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大致分四类:  一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细细地品读、认真地体味,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以画传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积极的情感对主体有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遵循上述规律,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学生不听话时,往往一“骂”即“静”,一“训””就“乖”。频用此法,表面上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质上会带给学生深深的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障碍。相反,爱心——充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