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雨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引起了诗人的关注,还激发了他们的诗情。宋代之后,词体兴起,词表达情感的细腻使得许多微小的意象得到了发展,雨意象也不例外。本文对宋词中雨意象所抒发的情感类型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解读了雨意象所呈现出的三大独特突出的艺术特色,即以雨起首,包举全篇;以雨结情,虚实互化与雨的拟人化。
一、以雨起首,包举全篇
在诗词中,“景语即是情语”,词人由眼前迷离的雨景拓展开去,抒发自己的情感,用雨来引起情感的弥漫蔓延。从雨入手或营造一种凄清迷离的氛围,或渲染一种清新流丽的意境,词人徜徉于自己构筑的氛围之中,尽情吟赏自己的情感。“雨”也在此定下了一定的抒情基调,让作者的情感顺利地发展。
如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丁注《渔家傲》“小雨廉纤风细细”;叶梦得《千秋岁》“雨声萧瑟,初到梧桐响”;仇远《蝶恋花》“深院萧萧梧叶雨”等词都是将“雨”放在开首,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为词人愁情的抒发作了铺垫。
在宋词中,还有营造清丽氛围的雨意象。比如石孝友《好事近》一词: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闻道梦云楼外,正小桃花发。殷勤留取最繁枝,禅前待闲折,准拟乱红深处,化一双蝴蝶。
这首词富含情趣,营造的清新活泼的气氛在词中很少见。“春雨贵如油”,的确如此,春雨带来了春天的复苏,桃花盛开,春色正浓。词人想象着桃树多情,留取最繁的一枝给词人,又想象蝴蝶会双双飞舞在繁花深处。整首词充满着轻松愉悦的情趣。微雨送来了春天,也送了一春的美好记忆。
又如苏轼的《浣溪沙》:細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寥茸篙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洒脱的态度。第二句写景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白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这首词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细雨斜风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为一种美好的景色,似乎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二、以雨结情,情与景的虚实互化
诗词重含蓄,言近意远。吴景旭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蕴则旨,令人再三吟咀而余味。”以有限的文字,含不尽之意,蕴无限之情,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代诗词的重要追求,在有雨意象的词中,这种用法是通过雨来实现的,或者“化实为虚”,或者“化虚为实”,使词富有内蕴之美。
首先是“化实为虚”,即将雨意象用于词的结片或者结尾处。为词营造了一种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意境。例如赵长卿的《临江仙》: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点点滴滴的雨打在船篷上,似乎也打在词人的心上,不停地提醒着词人此刻的处境。回头望断归路,希望有家乡的音信,但是大雁却不曾飞到家乡。自己身处异乡,回想起家中寒食夜的温馨美好,倍感冷寂。词人以雨景结情,寄情于景,饶有余味。词人不明言他胸中的离情万种,而是通过对雨中景物的渲染,来诉诸于读者的视觉或者听觉,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将思乡之情用疏柳烟雨表现了出来。
其次是“化虚为实”。宋人范稀文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形云流水,此其难也。”在宋词雨意象中,“化虚为实”主要是通过比喻的手法实现的。例如贺铸颇有名气的《青玉案》一词: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横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是借相思之情,抒发词人郁郁不得志的“闲愁”。结句尤为人称赏,词人用具体而生动的景象表现了抽象的、无迹可求和难以捉摸的细致感情,使这种感情转化为可见的,可闻的,因而也是可信的事物,使读者可以从形象中直接受作者情绪的感染。词人本是言情,却将情感附丽于景物之上,使人觉得这种愁绪简直充塞天地,无处不在。陶尔夫也说“结处化情入景,用怨而不怒的委婉笔调,将难言的凄苦化解成笼天罩地的迷朦秋怨。”
有时候,这种“虚实互化”的艺术手法也会出现在上片的结尾处。也是在抒情或叙事告一段落之后出现的,具有结尾的性质。例如蒋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人借酒消愁,但是不能整天在醉乡中度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两句虽然写得轻轻飘飘的,似乎洒脱逍遥,但两个“又”字却透露出羁旅的愁苦。所以下片便直接转入写归家的焦灼心态。“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慢慢流逝,词人愈感心情凄苦,不能归家的凄苦忧愁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雨的拟人化
在词中,雨意象本来就是“意”和“象”的结合。但是它又不单单是蕴涵主体的情感,在很多情况下雨还被赋予了和人一样的品质、思想等等。具有某种情感,这在雨意象中很普遍。这种写法也即雨意象的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种写法多是从抒情主人公的对立面来写的。仿佛雨总是和人有某种仇恨,时时在和人作对。例如史达祖的《念秀衾》:
黄花惊破九日愁。正寒城、风雨怨秋。愁便是、秋心也,又随人、来到画楼。因缘幸自天安顿。更题红、不禁御沟。待写与、相思话,为怕奴、憔悴且休。
全词写相思之情的。重阳节的时候,气候变冷。“风雨怨秋”,“怨”本来是只有人才会有的一种情感,可是词人在此把这种情感附于“雨”。似乎风雨的到来是因为对秋的怨恨。这也不自觉地引起了闺中人的愁绪。下片继续写这种相思之苦,闺中人想到“红叶题诗”,欲寄相思语又怕意中人也受相思之苦的折磨而憔悴。全词笼罩在这种愁绪之中,正是因为“风雨怨秋”才会使天气变冷,从而将雨写活了。
又如晏殊的《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扰未见,徐花落尽青苔院。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词人在午醉醒来之后,愈加慵懒,只有逗着燕子,看着柳絮。春色将尽,但词人的心事却无人能解。作者虽登楼远望,但是薄雨浓云却横加阻隔。使作者看不到任何的消息,只剩下暮雨初晴后的斜阳映入眼帘。在这首词中,雨也作为词人的对立面出现,阻碍了词人的视野,也隔断了消息。使词人愁绪满怀。
此外,张孝祥《柳梢青》“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文天祥《西江月》“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别样话别离,风雨催人去”;辛弃疾《昭君怨》“夜雨剪残春韭”;吴文英《玉胡蝶》“满城风雨,催送重阳”等也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雨一定的情感色彩,更加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2]范晓燕.论唐宋诗词中“雨”的审美意象群[J].深圳大学学报.2002(19).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一、以雨起首,包举全篇
在诗词中,“景语即是情语”,词人由眼前迷离的雨景拓展开去,抒发自己的情感,用雨来引起情感的弥漫蔓延。从雨入手或营造一种凄清迷离的氛围,或渲染一种清新流丽的意境,词人徜徉于自己构筑的氛围之中,尽情吟赏自己的情感。“雨”也在此定下了一定的抒情基调,让作者的情感顺利地发展。
如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丁注《渔家傲》“小雨廉纤风细细”;叶梦得《千秋岁》“雨声萧瑟,初到梧桐响”;仇远《蝶恋花》“深院萧萧梧叶雨”等词都是将“雨”放在开首,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为词人愁情的抒发作了铺垫。
在宋词中,还有营造清丽氛围的雨意象。比如石孝友《好事近》一词: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闻道梦云楼外,正小桃花发。殷勤留取最繁枝,禅前待闲折,准拟乱红深处,化一双蝴蝶。
这首词富含情趣,营造的清新活泼的气氛在词中很少见。“春雨贵如油”,的确如此,春雨带来了春天的复苏,桃花盛开,春色正浓。词人想象着桃树多情,留取最繁的一枝给词人,又想象蝴蝶会双双飞舞在繁花深处。整首词充满着轻松愉悦的情趣。微雨送来了春天,也送了一春的美好记忆。
又如苏轼的《浣溪沙》:細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寥茸篙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洒脱的态度。第二句写景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白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这首词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细雨斜风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为一种美好的景色,似乎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二、以雨结情,情与景的虚实互化
诗词重含蓄,言近意远。吴景旭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蕴则旨,令人再三吟咀而余味。”以有限的文字,含不尽之意,蕴无限之情,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代诗词的重要追求,在有雨意象的词中,这种用法是通过雨来实现的,或者“化实为虚”,或者“化虚为实”,使词富有内蕴之美。
首先是“化实为虚”,即将雨意象用于词的结片或者结尾处。为词营造了一种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意境。例如赵长卿的《临江仙》: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点点滴滴的雨打在船篷上,似乎也打在词人的心上,不停地提醒着词人此刻的处境。回头望断归路,希望有家乡的音信,但是大雁却不曾飞到家乡。自己身处异乡,回想起家中寒食夜的温馨美好,倍感冷寂。词人以雨景结情,寄情于景,饶有余味。词人不明言他胸中的离情万种,而是通过对雨中景物的渲染,来诉诸于读者的视觉或者听觉,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将思乡之情用疏柳烟雨表现了出来。
其次是“化虚为实”。宋人范稀文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形云流水,此其难也。”在宋词雨意象中,“化虚为实”主要是通过比喻的手法实现的。例如贺铸颇有名气的《青玉案》一词: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横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是借相思之情,抒发词人郁郁不得志的“闲愁”。结句尤为人称赏,词人用具体而生动的景象表现了抽象的、无迹可求和难以捉摸的细致感情,使这种感情转化为可见的,可闻的,因而也是可信的事物,使读者可以从形象中直接受作者情绪的感染。词人本是言情,却将情感附丽于景物之上,使人觉得这种愁绪简直充塞天地,无处不在。陶尔夫也说“结处化情入景,用怨而不怒的委婉笔调,将难言的凄苦化解成笼天罩地的迷朦秋怨。”
有时候,这种“虚实互化”的艺术手法也会出现在上片的结尾处。也是在抒情或叙事告一段落之后出现的,具有结尾的性质。例如蒋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人借酒消愁,但是不能整天在醉乡中度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两句虽然写得轻轻飘飘的,似乎洒脱逍遥,但两个“又”字却透露出羁旅的愁苦。所以下片便直接转入写归家的焦灼心态。“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慢慢流逝,词人愈感心情凄苦,不能归家的凄苦忧愁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雨的拟人化
在词中,雨意象本来就是“意”和“象”的结合。但是它又不单单是蕴涵主体的情感,在很多情况下雨还被赋予了和人一样的品质、思想等等。具有某种情感,这在雨意象中很普遍。这种写法也即雨意象的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种写法多是从抒情主人公的对立面来写的。仿佛雨总是和人有某种仇恨,时时在和人作对。例如史达祖的《念秀衾》:
黄花惊破九日愁。正寒城、风雨怨秋。愁便是、秋心也,又随人、来到画楼。因缘幸自天安顿。更题红、不禁御沟。待写与、相思话,为怕奴、憔悴且休。
全词写相思之情的。重阳节的时候,气候变冷。“风雨怨秋”,“怨”本来是只有人才会有的一种情感,可是词人在此把这种情感附于“雨”。似乎风雨的到来是因为对秋的怨恨。这也不自觉地引起了闺中人的愁绪。下片继续写这种相思之苦,闺中人想到“红叶题诗”,欲寄相思语又怕意中人也受相思之苦的折磨而憔悴。全词笼罩在这种愁绪之中,正是因为“风雨怨秋”才会使天气变冷,从而将雨写活了。
又如晏殊的《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扰未见,徐花落尽青苔院。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词人在午醉醒来之后,愈加慵懒,只有逗着燕子,看着柳絮。春色将尽,但词人的心事却无人能解。作者虽登楼远望,但是薄雨浓云却横加阻隔。使作者看不到任何的消息,只剩下暮雨初晴后的斜阳映入眼帘。在这首词中,雨也作为词人的对立面出现,阻碍了词人的视野,也隔断了消息。使词人愁绪满怀。
此外,张孝祥《柳梢青》“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文天祥《西江月》“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别样话别离,风雨催人去”;辛弃疾《昭君怨》“夜雨剪残春韭”;吴文英《玉胡蝶》“满城风雨,催送重阳”等也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雨一定的情感色彩,更加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2]范晓燕.论唐宋诗词中“雨”的审美意象群[J].深圳大学学报.2002(19).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