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不相适应,传统的教法累了学生,苦了老师,事倍功半。只有运用正确的教法,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本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学习材料,要学会去鉴别与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某种方式加以检验。传统的教学过程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程序是不同的,新课程所采用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固有的教学程序总是老师先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一种知无不言的详细阐述,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联系来强化其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证明,此种传统的教学程序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不相符的,既定的教学效果往往无法达成。因此,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与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宏观上把握学生思考的方向即可,至于思考的具体活动应充分下放到学生个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是目前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来设置具有导向性的问题,从而创设一个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情境,毫无疑问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相比,此种教学模式更具有教学价值。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数学教学学案的制作质量
学案的制作是“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起点,同时也是此种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案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数学教师在确定采用“学案导学式”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将学案的制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学案的制作,从而确保学案既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能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上面的三組题层次明显,难度依次递增,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了前面两组题的铺垫,C组题显得不那么突然,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
二、加强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准确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就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全掌握。这时候应针对初中生喜欢互助学习的心理特点,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学生经过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并要注意在学生的讨论中收集各种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一定要注意情景的营造,在创设利于讨论情境时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谨防让学生讨论时没有学生发言,而不让学生讨论时学生反而吵闹不停。教师要有效地把握讨论情境营造的精髓,在选择讨论方式时精心筛选,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讨论价值,既要有一定的争论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导向性,否则讨论的开展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但无法有效落实数学课教学目的,反而使讨论流于形式,使得学案教学变得毫无作用。事实上,在利用讨论这种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习惯与心理特点。当代初中生心理敏感,往往害怕提出自己错误的看法会受到同学的嘲讽,因此,讨论情境的创设要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讨论方式,又要尽可能地使情境暗含一定的冲突性,从而激发他们进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层次性。由于每个学生学习层次都是不一样的,要想使一个问题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说,就需要在问题的设置上花费大量功夫,通过对问题设置采取开放性的答案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身对该知识点相契合的切入点。讨论交流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思想的交流具有叠加效应,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解题思路都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独立评判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都会得到有效地加强。
例如,笔者曾经在讲授新的知识点以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y=x2-4x 3这个二次函数与x轴相交于C、D两点,函数顶点为M,问△CDM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对这道题的解答有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错误,但是笔者并不是直接指出学生的解答那个地方出错了,应该如何去做,而是引导不同算法的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体的担忧,“即使我的算法是错的,但也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与我持有相同观念的人还不少”,这样个体之间的讨论演化为不同算法群体之间的讨论,具体对话如下:
师:刚才对同学的算法进行了总结,发现同学们的结果不尽相同,有6、3、2、1等几种不同的结果,这里我们先不论哪种结果是正确的,哪种结果是错误的。我们来请得出不同结果的代表来给我们讲述一下,他们的具体运算过程究竟是如何进行的,首先我们来听一下XX同学结果为6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1:先求出二次函数y=x2-4x 3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令x2-4x 3=0,解得x1=1,x2=3,所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3,0),这时得出(0,3)为二次函数y=x2-4x 3的顶点坐标,然后根据二次函数y=x2-4x 3画出其坐标图(这时笔者帮其画出函数的坐标图),CD=4,则△CDM的高为3,所以△CDM的面积为3×4÷2=6。
师:很好,对此结果先不做点评,让我们看看得出三角形面积为3的同学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生2:生1算法我认为不对,该算法出错的原因在于CD的距离计算错误,事实上CD的距离应该是3-1=2,而不是3 1=4,所以△CDM的面积为3×2÷2=3。
师:很好,就剩下结果为2的同学没有发表意见了,下面我们请结果为2的同学代表来阐述一下他们的意见。
生3:老师,刚才听了他们的做法以后,我发现我的算法是错的,我认为正确的结果应该为1。首先CD的距离应该是2,其次,y=x2-4x 3的顶点坐标为(2,-1),(0,3)为y=x2-4x 3与y轴的交点坐标,所以△ABC的面积为2×1÷2=1。
师:好了,到现在估计每个同学都应该懂得究竟哪种算法是对的了,其它的错误的算法究竟哪里出现了错误,我就不再一一加以点评,下面我仅仅对正确的算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相信算错的每位同学都会找到自己算法中出现的错误,首先,通过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可以得出CD的距离应该是2,然后y=x2-4x 3的顶点坐标为(2,-1),(0,3)为y=x2-4x 3与y轴的交点坐标,所以△CDM的面积为2×1÷2=1。从此题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0)、(x2,0),那么A、B两点的距离为。二是对于y=ax2 bx c(a≠0),(0,c)為其与y轴的交点坐标,若要求其顶点坐标,应配成顶点式y=a(x-h)2 k,顶点坐标为(h,k)。
三、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进行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正所谓孰能生巧,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练习不可缺少。事实上只要教学目标设置适度,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练习,一般都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仅仅达到教学目标还远远不能达到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果没有后续的练习持续跟进,学生们还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单纯的模仿教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机械式的训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知识,掌握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试题环境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此种掌握无疑是肤浅的。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视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尤其要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例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方程x2 4x=5的时候,可以首先使用x2 4x (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学习材料,要学会去鉴别与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某种方式加以检验。传统的教学过程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程序是不同的,新课程所采用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固有的教学程序总是老师先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一种知无不言的详细阐述,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联系来强化其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证明,此种传统的教学程序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不相符的,既定的教学效果往往无法达成。因此,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与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宏观上把握学生思考的方向即可,至于思考的具体活动应充分下放到学生个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是目前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来设置具有导向性的问题,从而创设一个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情境,毫无疑问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相比,此种教学模式更具有教学价值。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数学教学学案的制作质量
学案的制作是“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起点,同时也是此种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案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数学教师在确定采用“学案导学式”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将学案的制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学案的制作,从而确保学案既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能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上面的三組题层次明显,难度依次递增,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了前面两组题的铺垫,C组题显得不那么突然,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
二、加强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准确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就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全掌握。这时候应针对初中生喜欢互助学习的心理特点,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学生经过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并要注意在学生的讨论中收集各种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一定要注意情景的营造,在创设利于讨论情境时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谨防让学生讨论时没有学生发言,而不让学生讨论时学生反而吵闹不停。教师要有效地把握讨论情境营造的精髓,在选择讨论方式时精心筛选,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讨论价值,既要有一定的争论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导向性,否则讨论的开展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但无法有效落实数学课教学目的,反而使讨论流于形式,使得学案教学变得毫无作用。事实上,在利用讨论这种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习惯与心理特点。当代初中生心理敏感,往往害怕提出自己错误的看法会受到同学的嘲讽,因此,讨论情境的创设要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讨论方式,又要尽可能地使情境暗含一定的冲突性,从而激发他们进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层次性。由于每个学生学习层次都是不一样的,要想使一个问题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说,就需要在问题的设置上花费大量功夫,通过对问题设置采取开放性的答案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身对该知识点相契合的切入点。讨论交流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思想的交流具有叠加效应,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解题思路都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独立评判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都会得到有效地加强。
例如,笔者曾经在讲授新的知识点以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y=x2-4x 3这个二次函数与x轴相交于C、D两点,函数顶点为M,问△CDM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对这道题的解答有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错误,但是笔者并不是直接指出学生的解答那个地方出错了,应该如何去做,而是引导不同算法的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体的担忧,“即使我的算法是错的,但也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与我持有相同观念的人还不少”,这样个体之间的讨论演化为不同算法群体之间的讨论,具体对话如下:
师:刚才对同学的算法进行了总结,发现同学们的结果不尽相同,有6、3、2、1等几种不同的结果,这里我们先不论哪种结果是正确的,哪种结果是错误的。我们来请得出不同结果的代表来给我们讲述一下,他们的具体运算过程究竟是如何进行的,首先我们来听一下XX同学结果为6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1:先求出二次函数y=x2-4x 3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令x2-4x 3=0,解得x1=1,x2=3,所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3,0),这时得出(0,3)为二次函数y=x2-4x 3的顶点坐标,然后根据二次函数y=x2-4x 3画出其坐标图(这时笔者帮其画出函数的坐标图),CD=4,则△CDM的高为3,所以△CDM的面积为3×4÷2=6。
师:很好,对此结果先不做点评,让我们看看得出三角形面积为3的同学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生2:生1算法我认为不对,该算法出错的原因在于CD的距离计算错误,事实上CD的距离应该是3-1=2,而不是3 1=4,所以△CDM的面积为3×2÷2=3。
师:很好,就剩下结果为2的同学没有发表意见了,下面我们请结果为2的同学代表来阐述一下他们的意见。
生3:老师,刚才听了他们的做法以后,我发现我的算法是错的,我认为正确的结果应该为1。首先CD的距离应该是2,其次,y=x2-4x 3的顶点坐标为(2,-1),(0,3)为y=x2-4x 3与y轴的交点坐标,所以△ABC的面积为2×1÷2=1。
师:好了,到现在估计每个同学都应该懂得究竟哪种算法是对的了,其它的错误的算法究竟哪里出现了错误,我就不再一一加以点评,下面我仅仅对正确的算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相信算错的每位同学都会找到自己算法中出现的错误,首先,通过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可以得出CD的距离应该是2,然后y=x2-4x 3的顶点坐标为(2,-1),(0,3)为y=x2-4x 3与y轴的交点坐标,所以△CDM的面积为2×1÷2=1。从此题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0)、(x2,0),那么A、B两点的距离为。二是对于y=ax2 bx c(a≠0),(0,c)為其与y轴的交点坐标,若要求其顶点坐标,应配成顶点式y=a(x-h)2 k,顶点坐标为(h,k)。
三、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进行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正所谓孰能生巧,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练习不可缺少。事实上只要教学目标设置适度,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练习,一般都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仅仅达到教学目标还远远不能达到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果没有后续的练习持续跟进,学生们还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单纯的模仿教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机械式的训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知识,掌握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试题环境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此种掌握无疑是肤浅的。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视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尤其要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例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方程x2 4x=5的时候,可以首先使用x2 4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