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论述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坚决抛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近5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发明中,16世纪有26项,17世纪有107项,18世纪有156项,19世纪有546项,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21世纪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将如潮水般涌现!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语文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问题是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把最有情有义的语文学习折腾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也不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这种做法必须坚决摒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注重传授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更需要掌握“捕鱼”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中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学语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包括朗读和默读;告诉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如何圈点勾画,如何批注,有哪些常用的符号;告诉学生如何概括段意,如何划分文章的结构,如何分析重要句段;告诉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讨论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
二是以问导学,引导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深入,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鼓励质疑。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方式、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新颖的见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让他们敢想、敢说,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如笔者在教学《蛇与庄稼》时,有一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庄稼被洪水淹死了,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宜庄稼的生长。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海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这不光是蛇的功劳。”该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庄稼为什么会获得丰收进行了分析,他的分析很有道理,笔者肯定了他的说法,还表扬了他的这种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的精神。
四是适时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满堂灌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出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讨论让学生进行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如此,讨论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学生不会讨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注意调控。
五是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并长期坚持下去,直至养成习惯。
(责编 莫彩凤)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近5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发明中,16世纪有26项,17世纪有107项,18世纪有156项,19世纪有546项,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21世纪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将如潮水般涌现!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语文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问题是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把最有情有义的语文学习折腾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也不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这种做法必须坚决摒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注重传授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更需要掌握“捕鱼”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中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学语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包括朗读和默读;告诉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如何圈点勾画,如何批注,有哪些常用的符号;告诉学生如何概括段意,如何划分文章的结构,如何分析重要句段;告诉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讨论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
二是以问导学,引导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深入,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鼓励质疑。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方式、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新颖的见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让他们敢想、敢说,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如笔者在教学《蛇与庄稼》时,有一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庄稼被洪水淹死了,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宜庄稼的生长。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海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这不光是蛇的功劳。”该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庄稼为什么会获得丰收进行了分析,他的分析很有道理,笔者肯定了他的说法,还表扬了他的这种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的精神。
四是适时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满堂灌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出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讨论让学生进行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如此,讨论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学生不会讨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注意调控。
五是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并长期坚持下去,直至养成习惯。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