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论述钢琴协奏曲的主要发展脉络、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创作历程及其历史地位的基础上,以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探讨,以期较为全面、准确地把握钢琴协奏曲的体裁发展。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音乐体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77-02
一、协奏曲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使用“协奏曲”一词是的维阿达纳,他在1602年把一些供多声部和管风琴使用的经文歌称之“教会协奏曲”,随后发展成教堂协奏曲。17世纪后期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这时期还出现了声乐演唱的室内协奏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这时期协奏曲的演奏通常是主奏乐器与乐队齐奏或交替演奏,不讲究双方的协调配合,音乐较为单调。从托雷利开始发展到亨德尔创作的大协奏曲。协奏曲中主奏部只用个人独奏而不用小组演奏的做法是在巴赫的羽管键琴协奏曲中发展起来的。亨德尔的管风琴协奏曲是又一次重要的发展,他是为独奏者有机会即兴显示技艺而设置华彩乐段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讲究协调配合,音乐表现力丰富。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为器乐协奏曲确立了现代风格。由于独奏乐器自身的完善,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在音乐语言、旋律、节奏和声、乐器种类及配器的色彩等方面得以发展,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19世纪以来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作曲家把华彩乐段写成固定乐谱,有的华彩乐段还要用乐队伴奏。
协奏曲这种体裁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众多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而逐步完善,其基本发展轨迹如下:
这种渐进式的发展变化,使得协奏曲的体裁随着音乐艺术和乐器制造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现今的结构模式。
二、钢琴协奏曲发展的里程碑——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系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创作历程中,海顿和莫扎特对他影响深远。贝多芬在吸收前人音乐创作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革新,其音乐创作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风格和特点。现将贝多芬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予以阐述:
第一阶段(1792~1802),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从内容到形式,表现出模仿海顿、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逐渐开始显露自身的才华,但在音乐创作内涵和风格上还有待成熟。其第一、二、三钢琴协奏曲即在这一时期完成,第一、二钢琴协奏曲具有明显的海顿、莫扎特风格特征,直至《第三钢琴协奏曲》才开始逐渐转型。
第二阶段(1802~1812),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开始显露出独创性,无论在音乐作品的戏剧性冲突和曲式结构及和声配置等方面都日臻成熟和完善。他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将大量的伦理思想和斗争精神注入其音乐之中,展现出他与耳疾、命运抗争的顽强性格。同早期音乐创作相比,贝多芬这一时期的音乐富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第四、五钢琴协奏曲便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之作。
第三阶段(1812年以后),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由理性转为感性,其作品结构严密、复调手法渗透其中,开拓和创造了新的音乐性格和意境。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主要是在早期和中期完成的。钢琴协奏曲在协奏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发展不仅丰富了协奏曲的类别,同时也为交响音乐的发展拓宽了道路。贝多芬等人所创作的大量古典钢琴协奏曲,更为日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钢琴音响效果更加丰富,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众多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充满深刻的音乐内涵,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情感性内容。下面将其五首钢琴协奏曲作一对比:
结合上表,可对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的特点做以下评析:
第一、二、三首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从曲式结构、旋律、配器等方面可以看出对海顿、莫扎特创作风格的模仿。其中《第三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从早期向中期过渡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前两首钢琴协奏曲相比较,这首作品在钢琴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协奏曲这一体裁形式及内涵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可以说是他最具创作潜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四、五首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中期的力作,其中《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规模最大且具王者风范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协奏曲之王”。
在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第三钢琴协奏曲》在音乐内容中渐渐反映出贝多芬倔强的性格及其对当时现状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表达出深远的意境与内涵,是五首钢琴协奏曲中承前启后的作品。
三、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贝多芬。同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也给了贝多芬很大启发,奠定了他的世界观以及平等、正义的思想理念。贝多芬与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另外两位著名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的思想迥然不同,海顿偏宁静,莫扎特重感性,而贝多芬却勇于抗争,他用音乐号召人们争取自由与幸福。
从1796年开始,耳聋疾病向贝多芬袭来。1797年以后,贝多芬开始受到耳疾的折磨,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贝多芬不得不放弃演出进入隐居生活。但是,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使他战胜了痛苦与绝望,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除肉体的痛苦外,还有另一种痛苦折磨着贝多芬,那就是个人的感情生活。他希望有纯洁的爱情,梦想着幸福的伴侣,对神圣的爱情满怀憧憬,但是他期望的爱情却没能带给他幸福。艰难的生活境况、身体的残疾等现实状况使爱情离他而去。从1800年起,贝多芬逐渐摆脱了种种心理阴影,在创作上也逐渐摆脱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显现出自己独具魅力的个性风格。
贝多芬于1800年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将其内心情感在音乐作品中得到生动体现,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都有异于贝多芬的其他早期作品。无论在钢琴演奏技术的创新方面,还是在发展协奏曲这一体裁新的含义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贝多芬协奏曲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对促进器乐演奏的技术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早期抒发创作潜质和开发新的钢琴演奏法的佳作之一,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开始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与贝多芬本人前期的同类作品相比,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了交响曲的神韵,主奏钢琴也进一步发挥出乐器本身的独特个性。在这首作品中,作者更加注重钢琴协奏曲的风格和特点,因而对后世的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美·保罗·亨利·朗格著,张洪岛译.19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高晓光,吴国翥.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音乐体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77-02
一、协奏曲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使用“协奏曲”一词是的维阿达纳,他在1602年把一些供多声部和管风琴使用的经文歌称之“教会协奏曲”,随后发展成教堂协奏曲。17世纪后期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这时期还出现了声乐演唱的室内协奏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这时期协奏曲的演奏通常是主奏乐器与乐队齐奏或交替演奏,不讲究双方的协调配合,音乐较为单调。从托雷利开始发展到亨德尔创作的大协奏曲。协奏曲中主奏部只用个人独奏而不用小组演奏的做法是在巴赫的羽管键琴协奏曲中发展起来的。亨德尔的管风琴协奏曲是又一次重要的发展,他是为独奏者有机会即兴显示技艺而设置华彩乐段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讲究协调配合,音乐表现力丰富。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为器乐协奏曲确立了现代风格。由于独奏乐器自身的完善,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在音乐语言、旋律、节奏和声、乐器种类及配器的色彩等方面得以发展,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19世纪以来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作曲家把华彩乐段写成固定乐谱,有的华彩乐段还要用乐队伴奏。
协奏曲这种体裁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众多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而逐步完善,其基本发展轨迹如下:
这种渐进式的发展变化,使得协奏曲的体裁随着音乐艺术和乐器制造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现今的结构模式。
二、钢琴协奏曲发展的里程碑——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系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创作历程中,海顿和莫扎特对他影响深远。贝多芬在吸收前人音乐创作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革新,其音乐创作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风格和特点。现将贝多芬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予以阐述:
第一阶段(1792~1802),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从内容到形式,表现出模仿海顿、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逐渐开始显露自身的才华,但在音乐创作内涵和风格上还有待成熟。其第一、二、三钢琴协奏曲即在这一时期完成,第一、二钢琴协奏曲具有明显的海顿、莫扎特风格特征,直至《第三钢琴协奏曲》才开始逐渐转型。
第二阶段(1802~1812),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开始显露出独创性,无论在音乐作品的戏剧性冲突和曲式结构及和声配置等方面都日臻成熟和完善。他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将大量的伦理思想和斗争精神注入其音乐之中,展现出他与耳疾、命运抗争的顽强性格。同早期音乐创作相比,贝多芬这一时期的音乐富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第四、五钢琴协奏曲便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之作。
第三阶段(1812年以后),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由理性转为感性,其作品结构严密、复调手法渗透其中,开拓和创造了新的音乐性格和意境。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主要是在早期和中期完成的。钢琴协奏曲在协奏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发展不仅丰富了协奏曲的类别,同时也为交响音乐的发展拓宽了道路。贝多芬等人所创作的大量古典钢琴协奏曲,更为日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钢琴音响效果更加丰富,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众多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充满深刻的音乐内涵,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情感性内容。下面将其五首钢琴协奏曲作一对比:
结合上表,可对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的特点做以下评析:
第一、二、三首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从曲式结构、旋律、配器等方面可以看出对海顿、莫扎特创作风格的模仿。其中《第三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从早期向中期过渡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前两首钢琴协奏曲相比较,这首作品在钢琴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协奏曲这一体裁形式及内涵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可以说是他最具创作潜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四、五首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中期的力作,其中《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规模最大且具王者风范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协奏曲之王”。
在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第三钢琴协奏曲》在音乐内容中渐渐反映出贝多芬倔强的性格及其对当时现状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表达出深远的意境与内涵,是五首钢琴协奏曲中承前启后的作品。
三、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贝多芬。同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也给了贝多芬很大启发,奠定了他的世界观以及平等、正义的思想理念。贝多芬与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另外两位著名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的思想迥然不同,海顿偏宁静,莫扎特重感性,而贝多芬却勇于抗争,他用音乐号召人们争取自由与幸福。
从1796年开始,耳聋疾病向贝多芬袭来。1797年以后,贝多芬开始受到耳疾的折磨,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贝多芬不得不放弃演出进入隐居生活。但是,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使他战胜了痛苦与绝望,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除肉体的痛苦外,还有另一种痛苦折磨着贝多芬,那就是个人的感情生活。他希望有纯洁的爱情,梦想着幸福的伴侣,对神圣的爱情满怀憧憬,但是他期望的爱情却没能带给他幸福。艰难的生活境况、身体的残疾等现实状况使爱情离他而去。从1800年起,贝多芬逐渐摆脱了种种心理阴影,在创作上也逐渐摆脱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显现出自己独具魅力的个性风格。
贝多芬于1800年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将其内心情感在音乐作品中得到生动体现,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都有异于贝多芬的其他早期作品。无论在钢琴演奏技术的创新方面,还是在发展协奏曲这一体裁新的含义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贝多芬协奏曲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对促进器乐演奏的技术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早期抒发创作潜质和开发新的钢琴演奏法的佳作之一,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开始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与贝多芬本人前期的同类作品相比,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了交响曲的神韵,主奏钢琴也进一步发挥出乐器本身的独特个性。在这首作品中,作者更加注重钢琴协奏曲的风格和特点,因而对后世的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美·保罗·亨利·朗格著,张洪岛译.19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高晓光,吴国翥.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